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9887619 上传时间:2024-02-05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46.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态学试题及答案(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0、论述单元顶极、多元顶极和顶极格局三种理论,并找出三者间的异同点。答:(1 )单元顶极代表人物: Whittaker;主要观点:在同一气候区域内,无论演替初 期条件如何, 经演替最终都停止在一个最适应大气候的群落上, 只要气候不变, 人为或其他 因素不干扰, 此群落 一致存在, 一个气候区只有一个气候顶极群落, 区域内其他生境给以充 分的时间,最终都会演替到气 候顶极。(2 )多元顶极代表人物:Tansley :主要观点:一个气候区内除有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顶极,定型顶极等多个顶极。(3 )顶极格局 代表人物:Whittaker ;主要观点:赞成多顶极论,但认为各种顶极不呈离散状态而呈连续

2、变化,形成一个以气候顶极为中心的顶极群落连续变化格局。(4)共性和区别共性:A.都承认顶极群落是经过单向变化而达到稳定状态的群落。B.都承认顶极群落在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分布都是何时间相适应的。区别:A.单元论认为,只有气候顶极是演替的决定因素, 多元论认为, 除气候顶极外, 其他因素也可以成为演 替决定因素。 B. 单元论认为,一个气候区最终只形成一个气候顶极,多元论认为,除气候顶极外,还有土壤、地形等顶极。1 、 目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有哪些方面。答:1) 全球变化 :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造成的,出现在全球范围内的 , 异乎寻常的人类生 态环境的变化 , 就是当今科学界 ,全国政府及

3、公众关注的全球环境变化或简称全球变化。2)生物多样性 : 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3)可持续发展 : 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 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4) 景观生态学 :起源于中欧 ,是80年代后期较年轻的交叉学科。近年来 ,日益成为生态学一个 新兴研 究热点。2、 请写出生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 生物种间关系十分复杂,概括起来有原始合作 共栖 共生 寄生 捕食 竞争等主要形式。一、原始合作 有些学者也把它称为互生关系。指两种生物共居在一起, 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 但彼此分开后, 各自又都能够独 立生活。 这是一种比较松懈的种间

4、合作关系。 如寄居蟹和海葵。共居时,腔肠动物借助蟹类 提供栖所、 携带残 余食物 ; 而蟹类则依靠腔肠动物获得安全庇护, 双方互利,但又并非绝对 需要相互依赖,分离后各自仍 能独自生活。二、共栖 指两种共居,一方受益,另一方也无害或无大害。前者称共栖者,后者称宿主。彼此分离后, 有的共栖者往往不能独立生活。 这是一种比较密切的种间合作关系。 例如海镜和小蟹 间的关 系。海镜又名海月。小蟹即豆蟹。豆蟹总是一雌一雄双双生活在海月等动物的体内。饿了,双双外出捕食; 饱了,成对回来休息。豆蟹不能独立生活。此种关系,对小蟹有利,对贝类也无大的害处。三、共生 , 也有学者把共生称之为互利共生有广义的和狭义

5、的两种概念。 狭义的是指两种共居一起, 彼此创造有利的生活条件, 较之 单独生活时更为有利,更有生活力 ; 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 地生活。 按共居 状况分为外共生和内共生。 清洁鱼或清洁虾在鱼类的体表, 以吞食病灶组织 和细菌等为生, 兼为鱼 类治病, 这属于体外共生。 鞭毛虫寄居在白蚁或其他动物的消化道里, 消化纤维素供给宿主,宿主则 为其提供营养和栖所,这属于体内共生。有些单细胞的藻类、 细菌生活在原生动物的细胞内,并有物质 交流,这属于胞内共生。共生是一种更加密切的、 结合比较牢固的种间合作关系。四、寄生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

6、持生活的种间关系。前者称寄生物, 后者称寄生。 生物界的寄生现象十分普遍。 在寄生关系中, 一般寄生 物为小个体,寄主为大个体,以小食大。而且大都为一方受益,一方受害,甚至引起寄主患病或死亡。同时寄生双方又互为条件,相互制约,共同进化。寄生是生物种间的一种对抗性的相互关系。五、捕食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被捕食者。例如,兔和草类、狼和兔等都是捕食关系。在通常情况下,捕食者为大个体,被捕食者为小个体,以大食小。捕食也是一一种种间的对抗性相互关系。六、竞争指两种共居一起,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竞争的结果,或对竞争双方都有抑制作

7、用, 大多数的情况是对一方有利,另一方被淘汰,一方替代另一方。 例如,看麦娘的天然群落中,狐茅不能生长,因为它被看麦娘的快速生长和遮荫所抑制,竞争也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种间对抗性相互关系。3、K-对策者生物与r-对策者生物的主要区别r-选择K 选择气候多变,不确定,难以预测稳定,较确定,可预测死亡具灾变性,无规律比较有规律非密度制约密度制约存活幼体存活率低幼体存活率咼数量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时间上稳定远远低于环境承载力通常临近K值种内、种间竞争多变,通常不紧张经常保持紧张选择倾向发育快发育缓慢增长力高竞争力高提高生育延迟生育体型小体型大一次繁殖多次繁殖寿命短,通常少于年长,通常大于年最终结果

8、高繁殖力咼存活力4、种群的年龄结构通常用年龄锥体图表示,包括哪三种类型,各个类型各代表什么含义?答:年龄锥体图是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上到下配置而成的图。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百分比。按锥体形状,年龄锥体可划分为3个基本类型:增长型种群:锥体呈典型金字塔形,基部宽,顶部狭。表示种群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较小,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是迅速增长的种群。稳定型种群:锥体形状和老、中、幼比例介于增长型和下降型种群之间。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平衡,种群稳定。下降型种群: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老体比例增大,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5、请简述生态系统

9、的特点?,答生态系统是生态学上的一个结构和功能单位,属于生态学上的最高层次。生态系统内部具有自我调节、自我组织、自我更新的能力。生态系统具有一定功能。如: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营养级数目有限。生态系统是一个动态系统。6、简述温室气体浓度升高的后果。答:( 1)出现温室效应,使地表温度升高。(2)导致极地和高山冰雪消融速度加快、海水受热膨胀,使海平面上升, 沿海低地受到海水的侵袭。( 3)改变了全球水热分布格局, 部分湿润地 区可能变得干燥,而部分干燥地区可能变得湿润。(4)改变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一部分生物可能不适应环境的改变而濒危或灭绝。7、简述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区别。

10、答:生物量是指生态系统在某一特定时刻单位面积上生产的有机物质的量,单位是:干重 g/ m2 或 J/ m2 而生产力是指单位时间、 单位面积上生产的有机物质量, 表示的是速率, 单 位是: 干重 g/ m2?a 或 J / m2?a8、简述生态失调的概念及标志。答:概念: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当外界干扰超越了生态系统自我调节 能力阈限 而使其丧失自我调节能力时,谓之生态失调。标志:物种数量减少,环境质量降低,生产力衰退,生物量下降。9、简述生态平衡的概念与标志。答:概念: 在一定时间内,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 生物各种群之间, 通过能量流动、 物质 循环和信息传递,

11、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标志: 能量和物质输入、 输出平衡, 生物种类和数目相对稳定, 生态环境相对稳定, 生产者、 消 费者、分解者构成的营养结构相互协调。10、简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途径。答:( 1)陆地:大气二氧化碳经陆生植物光合作用进人生物体内, 经过食物网内各级生物 的呼吸分解, 又以二氧化碳形式进入大气。 另有一部分固定在生物体内的碳经燃烧重新返回 大气。( 2) 水域:溶解在水中的二氧化碳经水生植物光合作用进入食物网,经过各级生物的呼吸分解,又以二氧化碳形式进入水体。( 3) 水体中二氧化碳和大气中二氧化碳通过扩散而相互交换,化石燃料燃烧向大气释放二氧化碳参与生态系统碳循环

12、,生物残体也可沉入海底或湖底而离开生态系统碳循环。11、简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概况。答:( 1 )先由绿色植物把太阳光能变成植物体内的生物能(化学能)。(2)各级消费者和分解者通过食物网把能量逐级传递下去。( 3) 能量在每一营养级都有呼吸消耗, 而且, 上一营养级的能量也不可能全部转化到下一营养级中,因此,能流越来越细。12、生物群落的演替有哪些类型 ?答:(1)按演替延续时间: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2)按演替起始条件:原生演替;次生演替。(3)按基质性质:水生演替;旱生演替。(4)按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内因性演替;外因性演替。13、简 述生物群落的发生过程。答:( 1 )物种迁移:

13、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迁移。( 2 )定居:生物在新地区能正常生长繁殖。( 3 )竞争:生物密集,种间产生竞争,竞争成功者留下,失败者退出,竞争成功者各自占有独特生态位,群落形成。14 、层片具有哪些特征 ?答:( 1)属于同一层片的植物生活型相同,并具有相当地个体数目,而且相互间有一定的联系。( 2)在群落中具有一定的小环境。(3)在群落中占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15 、群落交错区有哪些特征 ?)答:( 1)位置上:位于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 2)生态环境:较复杂多样。( 3)种类多 样性高,某些种的密度大。16、影响演替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 1)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动物的活动性。

14、(2)群落内部环境的改变。( 3)种内和种间关系的改变。( 4)环境条件的变化。( 5)人类活动。17、简述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 答:温度因子和光因子一样存在昼夜之间及季节之间温度差异的周期 性变化, 称节律性变温。 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对生物的生长发育、迁移、集群活动等有重要影响。(1)昼夜变温对许多动物的发育有促进作用;植物生长与昼夜温度变化的关系更为密切,对种子萌发和植物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形成植物的温周期现象。(2)变温对于植物体内物质的转移和积累具有良好的作用。( 3)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的寒暑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18、简述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15、 答: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整个生物界的生存和发展是 极为重要的, 它不仅影响每 个生物的生存, 而且还把各个生物连接为复杂的生命之网, 决定着群落 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生物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产生了协同进化。 植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主 要表现在寄生作用、偏利作用、偏害作用、 竞争作用、 他感作用等方 面。动物和动物之间,除了互相 产生不利的竞争和捕食关系之外,还有偏害、寄生、互利等 相互作用方式。 动物与植物的相互关系除 了植食作用以外, 还表现有原始合作、 偏利作用和 互利共生作用等。微生物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关系 主要表现为互利共生和寄生等。19、简述水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答:水生植物在水体环境中形成了与陆生植物具有很大不同的特征: 一是具有发达的通气组 织,以保 证各器官组织对氧的需要。 二是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退化, 以增强植物的弹性和抗 扭曲能力,适应于 水体流动。20、简述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 答:温度超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