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特色产业化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9884422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 页数:114 大小:1.3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农村特色产业化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新农村特色产业化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新农村特色产业化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新农村特色产业化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新农村特色产业化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农村特色产业化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农村特色产业化项目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1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某市某新农村特色产业化项目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第一章 总 论11.1 项目背景11.2 项目概况71.3 建议14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152.1 需求分析15第三章 建设规模223.1 建设规模确定223.2 项目组成233.3生产设备方案24第四章 建设场址及建设条件274.1 场址选择原则274.2 场址选址方案274.3 建设条件284.4项目建设的环境有利条件31第五章 建设方案365.1 建设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365.2 总平面布置方案365.3 建筑方案37第六章 节约能源446.1 概述446.2 节能标准446.3 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456.4 能耗指标456

2、.5 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情况466.6 项目节能管理设计466.7 节能措施47第七章 环境影响评价507.1 建设地址环境状况507.2 设计原则507.3 主要污染物源及污染物507.4 适用标准557.5 环保质量及污染物排放567.6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687.7环境影响评价69第八章 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728.1 编制依据728.2 消防给水728.3 消防设施和措施738.4 劳动安全卫生74第九章 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769.1 劳动定员769.2 工作制度769.3 职工来源及培训76第十章 项目实施进度安排7810.1 项目实施原则7810.2 项目实施计

3、划78第十一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8011.1 编制依据8011.2 投资估算8011.3 资金投入计划及资金筹措82第十二章 工程招标9012.1 设计依据9012.2 招标方案90第十三章 财务评价9213.1 编制依据及说明9213.2 基础数据9213.4 财务评价结论97第十四章 社会评价9814.1 项目对社会的影响分析9814.2 项目与所在地互适性分析9814.3 项目的社会风险分析9914.4 社会评价结论99第十五章 项目风险分析10015.1 项目主要风险因素识别10015.2 主要风险程度分析10115.3 防范和降低风险措施101第十六章 研究结论104附图:1、平面

4、布置示意图 2、拟建设项目方案平面图附件:1、节能登记表2、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吉市选字第*号)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土地使用证(吉市国用*号)4、某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吉化第三小综合楼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批复吉环审(表)字 *号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背景1.1.1 项目名称某市某新农村特色产业化项目1.1.2 建设性质新建1.1.3 项目建设单位概况项目业主:项目法人:上级主管部门:某永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了推进以生物能源、生物质产品和生物质原料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质产业,促进当地农业功能、促进资源利用产业的快速发展,实现富农强市的目标,根据公司经营发展需要,通过周密市场调研,拟利用辉南县新

5、时代生物质能炭化有限公司“敞开式快速炭化窑的生产工艺”这一专利技术利用农作物秸秆,实现炭、气、联产,实现了生物质能的综合有效利用,建设秸秆炭化综合利用项目。1.1.4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及依据依据一、编制单位编制单位:资质等级:证书编号:专业范围:二、编制依据1、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计办投资 2002 15号文审定出版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2、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综合能耗计算通则(GB/T2589-1990);3、国家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4、某省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某省财政厅文件关于组织申报

6、2010年生态省、节能减排和发展环境经济建设专项资金扶持项目的通知(吉生态办联20101号);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1号);6、农业部部署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工作(2015年2月2日);7、蛟河市水文地质气象资料;8、蛟河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9、某永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委托某市吉勘勘察设计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的委托合同;10、建设单位提供的有关基础资料。1.1.5 项目提出理由与过程一、项目提出的背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15】1号)强调积极稳妥推进

7、新农村建设,加快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素质,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凸显中央对新农村建设的更高要求。系列之一: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的目标,农业必须强,农民必须富,农村必须美,既是一个美好愿景,也是一个宏伟蓝图,更是一个现实标杆。系列之二:基础打得牢,建筑才能稳固,硬件有了,“软件”必须跟上。通过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改善农村人口的知识结构和精神面貌,让他们乐在农村、看到希望、活得更好。然而,近年来发生在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频频威胁着村民的健康甚至生命,生活的质量难以保证。为此,必须

8、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加快改善村庄卫生状况,特别要鼓励各地从实际出发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示范。系列之三:转方式,中国农业的根本出路。根本的出路还是在尽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今年一号文件对此做了全面、长远的部署,归纳起来主要两个方面:一是从传统生产、粗放经营、效益低下的农业转向有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二是从依赖资源投入的生产方式向依靠科技、环境友好的方式转变。这是长远发展的事情,需要在培育新型主体、调整种植结构、强化科技支撑、治理农业生态、推进改革创新等方面做持久的努力,才能够见到显著的成效。系列之四:让农民的钱包鼓起来。增加农民收入,就要改变过去的单一生产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

9、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让农民不再仅仅是初级农产品的生产者,要让他们有能力对农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还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通过发展特色旅游、农家乐等各种途径来增加农民的收入。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还必须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和创业,拓宽农村外部增收渠道。这其中,尤其要落实同工同酬政策,依法保障农民工劳动报酬权益,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支付的长效机制。系列之五:农村改革为公平致富“牵引导航”。增添农村发展活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目标,健全完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农村土地制度是基础,创新发展农村金融体制是有力支撑,水利、林业的深化改革和供销合作社、农垦的改革发展是重要补充

10、,创新和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是根本保障。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就是要以增添农村发展活力为核心,完成这一系列的改革发展任务。系列之六:让法治为“三农”问题保驾护航。做好“三农”工作,让法治思想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在建立健全农村法律制度的同时,积极开展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加强各级领导、涉农部门和农村基层干部法治观念,引导农民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只有农民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法律对于自身的重要性,并且懂得如何理性表达合理诉求,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农村的法治建设。二、项目提出的理由与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提出 “以生物能源、生物基产品和生物质原料为主要内容的生物质

11、产业,是拓展农业功能、促进资源利用的朝阳产业”,“启动农作物秸秆固化成型燃料试点项目”,“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利用荒山、荒地等资源,发展生物质原料作物种植”。为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有关发展农业生物质能的指示精神,依据可再生能源法,制定了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发展规划(2007年-2015年)。生物质是指通过光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有机体。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它以生物质为载体,直接或间接的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可永续利用,具有环境友好和可再生双重属性,发展潜力巨大。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

12、物秸秆产量大,2010年,全国主要农作物产量约为5.1亿吨,按谷草比计算秸秆产量约6亿吨,除用于肥料、饲料、基料以及造纸等工业原料外,约有3亿吨农作物秸秆可作为能源使用,折合1.5亿吨标准煤。目前,我国秸秆大部分被浪费掉。尤其是夏秋两季大量焚烧秸秆造成大气环境集中污染,带来火灾隐患,同时威胁飞机、汽车的交通安全,给人民的生活和经济建设带来严重危害。依据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的主要农产品发展目标测算,预计到2015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秸秆产量将达到9亿吨左右,其中约一半可作为农业生物质能的原料。某永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利用“敞开式新型快速炭化窑的生产技术”这一专利技术利用农作物秸

13、秆,实现炭、气、电联产,实现了生物质能的综合有效利用。在某永坤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秸秆炭化综合利用建设项目龙头产业带动下,利用企业生产产品和资金优势建设某市某新农村特色产业化项目建设。目前在蛟河市内尚无利用农村土地剩余产品(秸秆)炭化综合利用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案例。建设单位在充分考虑现有国家政策、企业生产状况、产品市场需求、企业内外部环境等条件,提出了本项目建设设想。1.1.5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突破传统农业的局限,利用农产品及其废弃物生产新型能源,拓展了农产品的原料用途和加工途径,为农业提供了一个产品附加值高和市场潜力

14、无限的平台,有利于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高农业效益,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大有可为。据专家测算,若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生物质资源,可以新增约3万亿元产值,提供约6000万个就业岗位。2、有利于发挥农业对能源的支持作用,缓解能源供应紧张局面我国能源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人均煤炭、石油和天然气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6.3%、7.7%和7.1%。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持续增长,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有关专家测算,如果充分利用我国目前的农业生物质能资源,可新增5亿吨标准煤,约占全国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2

15、4%。积极发展农业生物质能产业,对缓解石化能源供应紧张局面,优化能源结构,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立稳定的能源供应体系具有重大意义。3、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国是世界上第二大能源生产和消费国,石化能源造成的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如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高达69%,煤烟型污染程度一直较高。同时,部分农村地区大量使用薪柴等作为生活燃料,森林植被破坏严重。积极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可以有效替代高污染,是推动节能减排的战略举措,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因此,本项目的建设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需要,是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