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复习纲要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9873451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45.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复习纲要(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基础理论复习纲要绪论1、 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标志着中医学理论基础的初步 形成,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 难经 伤寒杂病论(它的问世,代表了 临床医学的发展和辨证论治的确立)神农本草经(奠定了中药理论体系发展的基础)2、晋代皇甫谧著针灸甲乙经,为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晋代王叔的脉经,为我国 最早的脉学专著。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诸病源候论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一书是中医学的第一本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该书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很大,在宋代被指定为专业医生的必读之书,定为国家考试医科学生的科目之一。3、金元四大家及其医学流派人物思想派别刘完素(河间)火热

2、论,百病皆因火热 寒凉清热寒凉派张从正(子和)攻邪论,邪非人身所有 汗、吐、下攻邪/下派朱震亨(朱丹溪)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滋阴降火滋阴派李皋(李东垣)脾胃论,内伤脾胃,百 病由生,调补脾胃补土派4、本草纲目 明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以毕生精力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这一科 学巨著。该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首。分为16纲, 60类。这是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 统。奠定了植物学的基础,被誉为东方药物巨著。5、 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 叶天士、吴鞠通等温 病学家,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辨证论和方法,从而使温病学在因、证、脉、 治方面形

3、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6、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3)恒动观念 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自然界、社会关系)的协调统一病 是指有一定病因、发病形式、发病机理、以及预后转归的完整过程。具体表现为若干 特定的症状和不同阶段前后衔接的证候症 即症状和体征 是病人自己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及异常变化(症状)及医生检查病人身 体所发现的异常征象(体征)证 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含了病因、机体反应性、病位、性质、 邪正关系等方面的因素辨证 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 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

4、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和论治是先后不同的两个阶段。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依据,后者是前者的目的。辨 证和论治构成了诊疗疾病的整个过程。辨证论治是否正确,可以通过治疗效果来检验。同病异治 由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病理变化不同,即证不相同,根据辨证论治的原 则,治法也不同异病同治 在不同的疾病中,出现相同的或相近的病理变化,即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证。根 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法也相同。中医的哲学的哲学思维:中和思维,类比思维。第一章哲学基础1、气的概念;气机和气化的概念 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包括升降出入。 通过气的运动产生的宇宙中的各种变化,称为气化。2、阴阳的

5、概念与属性划分;阴阳的普遍性与相对性的含义阴阳是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及其属性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的观念。阴阳属性指的是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具有相反的两种属性。一般而言, 凡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轻清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功能的、或起推动、温煦、 兴奋作用的属阳;凡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重浊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物质 的、或起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属阴。阴阳的普遍性是指凡属于相互关联的万事万物,或同一事物的内部相关联的内容,都可以用阴 阳来归类或分析,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万物运动变化的总规律。阴阳的相对性则是指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

6、对的。表现为三个方面:阴阳的 无限可分性;相比较而分阴阳;阴阳具有相互转化性3、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的交感互藏、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一)阴阳交感:“交感”,即交互感应。所谓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发生相摩相错相荡的相互 作用、感应交合的过程。(二)阴阳对立制约:“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阴阳对立是指阴与阳的属性是相互对立、相反的阴阳制约是指属性对立的阴阳双方出现的相互约束、相互抑制、互为胜负。(三)阴阳互根互用阴阳互根互用揭示的是阴阳对立双方的统一性。阴阳互根是指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本。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 阴,

7、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 前提和条件。“孤阴不牛,独阳不长”阴阳互用指的是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可以资生、促进和助长对方。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阴阳的互根互用又是阴阳的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只有阴阳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才 有可能形成彼此的消长及相互间的转化。(四)阴阳消长平衡: 消,即消减;长,即增长。 阴阳消长是指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阴阳双方的量和比例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地互为消长变化的。平衡指的是阴阳的消长在一定时间、一定限度内,阴阳双方在总体上稳定在一定范围内。 又称为动态平衡,或相对平衡。“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8、” “阴阳失调”(五)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牛热,热极牛寒”阴阳的交感、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其相互转化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关 联、彼此联系的。阴阳交感是阴阳关系的最基本前提,只有阴阳交感才能化牛万物; 对立制约是阴阳最普遍的规律,并决定着消长平衡;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的形式,阴阳消长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就是动态平衡,阴阳消长又可 发展为相互转化,阴阳的相互转化是阴阳消长达到极点的结果;阴阳的互根互用说明了阴阳双方彼此依存,相互为用,而且是对立制约、消长转化的前提。4、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9、阴阳偏盛、阴阳偏衰。1阴阳偏盛指的是在阴邪或阳邪作用下所致的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素 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2. 阴阳偏衰 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变。阳偏衰即“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是指人体阳气虚衰,不能制约阴寒,阴相对偏盛而出现 寒象的病变。阴偏衰则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是指人体阴液不足,不能制约阳气,阳相对偏亢而出 现热象。中医学的病机纲要: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阳病治阴 阴病治阳概念阴虚则热的虚热证,宜滋阴以抑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一一“阳病治阴” 阳虚则寒的虚寒证,宜扶阳以抑阴,“益火之源,以

10、消阴翳”一一“阴病治阳”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一一阴阳互根原理张景岳:“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5、五行的概念、五行的特性“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言,“五”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行”,的涵义有二:一是指行列、次序;二是指运动变化。就功用而言,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等五种物质的基本特性作为分类依据,从 而作事物的属性归类(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并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 界、解释世界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种自然观和方法论。1、木的特性:“木曰曲直”2、火的特性:“火曰

11、炎上”3、土的特性:“土爰稼穡”4、金的特性:“金曰从革”5、水的特性:“水曰润下”6、五行的生克:正常生克关系一一相生、相克顺序;五行的生克异常:相乘、相侮的概念。 五行相生的规律和次序: 木生火,火牛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规律和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相乘:乘,即乘虚侵袭之意,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即相克太过为害。五 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相侮:即欺侮之意,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进行反克。 相侮的次序为: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7、根据相生、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及治法(

12、1) 根据相牛规律确定治则与治法治疗原则:“虚则补其母”和“实则泻其子”“虚则补其母”,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实则泻其子”,主要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具体治法: 滋水涵木法:又称滋养肝肾法,即诵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舌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 甚或肝阳偏亢之证。 益火补土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或温补脾肾法。即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方法。舌用于肾阳衰微而 致脾阳不振的脾肾阳虚之证。 培土牛金法:又称补养脾肺法。即诵过健脾补气以助益肺气的方法。舌用于脾气虚弱,不能 充养肺气而见肺脾虚弱之证。 金水相牛法:又称滋养肺肾法。即诵过肺肾同滋以治疗肺肾阴虚的治法。主要舌用于肺肾阴 虚之证。(2) 根据相克规律确

13、定治则与治法治疗原则:“抑强”与“扶弱”具体治法: 抑木扶土法: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即诵过疏肝、平肝,佐以和胃健脾等法,以治 疗肝气犯胃、肝旺脾虚等证。舌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的病证。 培土制水法:又称敦土利水法,即诵过温运脾阳或温肾健脾以治疗水湿停聚的方法。舌用于 脾虚不运,或脾肾虚衰水湿泛溢而致的水肿胀满等证。 佐金平木法:又称泻肝清肺法,即清肃肺气以抑制肝木,或诵过抑制肝木以帮助肺气肃降的 方法。多用于肝犯肺之证。足,心火偏亢,水火不济的心肾不交之证。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木火土金水母 夏 及 春夏长秋冬病 东南中西北尹 及 风暑湿燥寒病 生长化收藏人及 青赤黄白黑电辛母 酸苦甘

14、辛咸的行 角徴宫商羽8.五脏五腑肝胆心小肠脾胃肺大肠肾膀胱目舌口爪面唇毛发 握忧哕咳栗 呼笑歌哭呻 怒喜思悲恐 筋脉肉皮骨第二章藏象1、藏象的概念、脏腑的分类及生理特点、藏象学说的特点 藏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按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形态及一般功能,可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 五脏 心、肝、脾、肺、肾六腑 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五脏的共同生理特点 藏精气(化生和贮藏精气)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 传化物(受盛和传化水谷)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六腑以通为用”奇恒之腑 异于正常的脏和腑之意。就其

15、形态而言,多是中空,与腑相近;就其性能而言, 主藏阴精则又与脏类似。似脏非脏,似腑非腑,故称之为“奇恒之腑”。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是中医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 将军之官一一肝:相辅之官一一肺藏象学说以脏腑为基础,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联属关系,把人体各部分 组成一个既分工又合作的有机整体,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藏象学说的整体观,表现为:(一)人体内部环境的统一性 形窍志液五官九窍,目、舌、口、鼻、耳称五官,也称七窍,加上二阴又称为九窍(二)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行色味时(五行、五色、五味、四时)2、脏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及与形窍志液的关系一、心系统五脏六腑之大主,牛之主,君主之官,阳中之阳,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 心的主要牛理功能有二:一是主血脉,二是主神志。心与小肠相表里 开窍于舌,以汗为液,在志为喜,其华在面,在体合脉,五行属火, 夕卜与夏气、赤色、苦味相应,从而构成一个动态的整体联系的心系统。二、脾系统阴中之至阴仓廩之官后天之本脾的主要生理功能有三: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