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的表现手法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9873423 上传时间:2023-11-1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章的表现手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章的表现手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章的表现手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章的表现手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章的表现手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见的表现手法: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 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 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作用:可以将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可感知的形象,用A来象征B,(通过写A或A 的的特点),突出具体表现了 B的的特征。可以使文章更加含蓄些,运用眼前植物, 寄托深远之意。女如白杨礼赞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 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

2、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 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 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 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作者在这里描写的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其笔力集中在白杨的神采、姿态、精神、品格之上, 其情感的基调是激情的讴歌,这让我们极为鲜明地感觉到作者是用白杨在象征着一种人,象征着 一种精神。果然,作者又以不可压抑的激情告诉我们,他的目的决不是只写树:当你在积

3、雪初融的高原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就只 觉得它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难道你竟 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 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杨树,宛然象征了 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衬托:利用事物间相似或对立的条件,以某一事物为陪衬来突出需要描写事物作用,通过对的描写,衬托(反衬)出的特征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女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4、。赠汪伦李白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女如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 底下 只有那咼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没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海燕咼尔基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先抑后扬(针对文章整体而言):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作用:通过先贬低事物形象,突出强调事物的特征女如茅盾白杨礼赞,要写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 一一黄土高原的的“单调”, 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

5、;杨朔荔枝蜜先写自己不喜爱蜜蜂到后来赞美蜜蜂,也属于欲扬先抑; 、托物言志(针对文章整体而言):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 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 享受。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 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 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与借物喻人

6、相似,都是借 别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生动的自然景象或生活场景,表达作者真挚的情感。作用: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感情,做到情景交融,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 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通过对花鸟 草木的描写来抒发亡国的忧愤、离散的感伤。 、对比:故意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 以描述或说明作用:使相反或相对事物的特征或本质突现出来,更为鲜明、突出对比和衬托的区别: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 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

7、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2 .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3.衬托的表达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 心思想。对比的表达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 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侧面描写:从侧面烘托出该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是文章结构更加集中紧凑,表达更为简洁精练。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手法结合运用,可以是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突出。如社戏中写,我”因看戏等得不耐烦而兴味全无,没有正面写“我”扫兴,而是写舞台上演员 的脸在自己眼中

8、变得模糊了来表现; 、伏笔和铺垫作用:通过写,为下文的发生埋下了伏笔,使情节严丝合缝。伏笔:例如,冰心的作品小桔灯的第一自然段,特意交代竹凳、墙上的电话,暗示下文 中主人公小姑娘将和这两件物件打上交道。果然,第三自然段中,小姑娘“挪动竹凳”、“登上 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原来,小姑娘的妈妈生病了,她想打电话叫医生来为妈妈看病。这 些物件的提前出现,为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铺垫:例如,王周生的作品这不是一颗流星开头写“我”和孩子在体育馆看戏熊,熊的 出现,孩子异常激动,“我”奇怪,读者也好奇:孩子见了熟悉的熊为什么会如此激动呢?接着孩 子希望熊死,更是使人大吃一惊,“我”对孩子的训斥使孩子感到委屈,才吐露了深埋在孩子内心 深处的隐情:要给阿婆做熊皮手套。读者这时才恍然大悟,为孩子纯朴天真的心灵由衷地激动。“熊”这个物件,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绝妙的铺垫。 、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作用: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作用: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照应。作用:写 ,与前文相照应,反复的抒发了 的情感,增加情感深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