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分享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9870020 上传时间:2023-07-08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分享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分享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分享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分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及反思分享(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并能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圆锥的体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圆锥的体积应用 学具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水和沙,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圆锥有什么特征?(课件出示) 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圆锥的特征:底面,侧面,高和顶点。 2、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指名学生回答,并板书公式:“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同时渗透转化方法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 二、导人新课 出示一个圆锥形的谷堆,给出底面直径和高,让学生思考如何求它的体积。 板书课题:圆锥的

2、体积 三、新课 1、教学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师:请大家回亿一下,我们是怎样得到圆柱体积的计算公式的? 指名学生叙述圆柱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使学生明确求圆柱的体积是通过切拼成长方体来求得的。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该怎样求呢?能不能也通过已学过的图形来求呢? 先让学生讨论一下用什么方法求,然后指出:我们可以通过实验的方法,得到计算圆锥体积的公式。 教师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各一个,“大家看,这个圆锥和圆柱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然后通过演示后,指出:“这个圆锥和圆柱是等底等高的,下面我们通过实验,看看它们之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分组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先在圆锥里装满水,然后倒入圆柱。正

3、好3次可以倒满。 圆柱里装满沙子,倒入与他等底等高的圆锥,三次正好倒完。 接着,教师课件边演示边叙述:现在圆锥和圆柱里都是空的。请大家注意观察,看看能够倒几次正好把圆柱装满? 问:把圆柱装满一共倒了几次? 生:3次。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这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的。 多找几名同学说。 板书:圆锥的体积=1/3 圆柱体积 师:圆柱的体积等于什么? 生:等于“底面积高”。 师:那么,圆锥的体积可以怎样表示呢? 引导学生想到可以用“底面积高”来替换“圆柱的体积”,于是可以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 板书:圆锥的体积= 1/3 底面积高 师: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 然后板书字母公式:

4、V=1/3 Sh 师:在这个公式里你觉得哪里最应该注意? 教学例1一个圆锥的零件,底面积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 1/31912=76(立方厘米) 答:这个零件体积是76立方厘米。 做一做:课件出示,学生回答后,教师订正。 1、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2、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r和高h,如何求体积V? 3、已知圆锥的底面直径d和高h,如何求体积V? 4、已知圆锥的底面周长C和高h,如何求体积V? 5、一个圆锥的底面直径是20厘米,高是9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例2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测得底面直径是4米,高是1.2米

5、。每立方米小麦约重735千克,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 判断:课件出示,学生回答后,教师订正。 1、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比圆锥体的体积大( ) 2、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 ( ) 。 3、正方体、长方体、圆锥体的体积都等于底面积高。 ( ) 4、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如果圆柱体的体积是27立方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9立方米( ) 四、教师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五、作业。课本练习六、板书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圆柱= Sh圆锥的体积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字母公式:V圆锥= Sh教学反思这节课是六年级圆柱和圆锥的内容,主要是求圆锥体的体积

6、。就小学现有的知识,把圆锥体积转化为体积相等的其它物体有些困难。因此,教学圆锥体积公式采用的方法与圆柱相同,采用“转化”的思想。因而这节课首先复习圆柱的体积公式及推导方法,让学生从图画直观上感受圆锥体的体积比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小。在此直观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这里除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发现的能力,还让学生在操作实验的过程中,各种能力得到锻炼,同时还让学生在实验中感受数学的严密性,感受数学的内在魅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学生学识的关键还在于会不会运用,因而,在学生探索好后,让学生用自己探索到的结论,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让他们真正感受到数学的用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最后让学生谈谈收获,巩固这节课的重点,加深印象。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