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第三讲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9868172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学原理第三讲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育学原理第三讲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育学原理第三讲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育学原理第三讲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育学原理第三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学原理第三讲(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育学原理活动探究三姓名: 学号:活动主题:(必做)教育目的活动要点:【主题探究】1、教育目的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他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设想。2、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在人的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对教育的要求。一、教育目的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他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设想。即教育目的是教育要达到的国家、社会需要怎样的人的要求,和个人想要通过教育达到形成怎样人的期许,以及教育界对人的发展的理解而采取并制定的教育目标的统一体。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上的教育目的,其精神实质表现为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使学习者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在以往对教育目的内涵的大多数论述中,往往更多对“培养怎样的人”和“一定社会要求教育达到某些预期结果”的关注,而对“教育形成怎样的人”和“个人对教育预期结果的设想”却很少涉及。尤其是东方国家更多的强调的是集体意识和个人的奉献,对教育形成怎样的人,以及个人对教育预期结果的设想涉及的就更少了。如有学者认为“教育目的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

3、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强调社会性。从教育的规定性来讲,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国家或地区)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也强调社会性而忽视个人的发展与个人的需求以及通过教育要形成什么样的人的期许;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也有人称目标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从而可见以往的教育目的更多的是从社会层面和国家的要求来考量的。当然毋庸置疑的是,人作为社会中的人,个人的教育目的一定受到他所生存的社会的政党的教育目的的制约甚至决定,但当国家政党的教育目的不能体现和满足个人对教育的要求时,个人的教育目的要么被泯灭,要么以潜在抗衡的方式促进国家

4、政党教育目的的不断更新和改进。而这个目的的实现需要三个基本的层次共同来完成:一是国家的教育目的;二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三是各种课程教学的目标。教育活动最终是受教育者自身的主体活动。无论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多么合理或不合理,它都不过是外在的东西,受教育者的发展取决于他自身的追求和意向。所以,受教育者经验到的目的才是最真实的目的。所以教育界又提出了素质教育,是对以往教育的一个继承、发展和弥补的一个过程。“素质教育”中“素质”的理解,我们现在的认识就是外在的知识文化素质,内在的自我发展素质如能力的发展和完满人格的培养。即确立教育目的依据一般来看,确立教育目的具有两个最基本的依据,即社会依据和个体依

5、据。社会经济状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府教育目的制定的基本出发点。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的确立,虽然直接体现的是政治统治集团的主观需要,但是,从根本上看,则反映了以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经济状况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原理在教育目的上的具体体现。而教育目的作为统治阶级人才标准的集中体现,一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政治倾向和思想意识,需要哪些类型与规格的劳动力,都集中地反映在所制定的教育目的上。教育目的的制定还受具有社会性的国家的历史背景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等因素的影响。比如,东方文化的传统比较重视个人对于集体的义务感,所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无不强调

6、对社会和国家的义务和忠诚。如我国自古强调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教育目的。而西方文化的传统,比较重视个人,所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往往突出个人的自由发展。日本和德国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走的都是自上而下的君主立宪的改良主义的“维新”道路,但是民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不同,所制定的教育目的也有所不同。教育目的的制定还考虑个体依据。教育目的确立的个体依据至少包含两个方面,即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对教育的需要。也就是说,教育目的的确立不仅受到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而且受到个体教育需要的影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教育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显著特点,教

7、育目的的制订不能不考虑这个特点。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稳定性而后可变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又要考虑到不同主体的发展需要。具体体现在: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程度;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变化;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不同类别的学习者的不同需要;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每一个学习者的发展的需要。这样确立的教育目的才具有针对性以及实现的可能性。所以综上所述,教育目的的制定是教育要达到的国家、社会需要怎样的人的要求,和个人想要通过教育达到形成怎样人的期许,以及教育界对人的发展的理解而采取并制定的教育目标的统一体, 是国家和

8、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他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设想。二、教育目的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教育目的是一种指向未来、超越现实的人才培养方针,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具有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的重要特性。首先,从其提出主体来看,教育目的总是由人制定的,体现着人的主观意志,但就其确定的最终依据来看,都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说体现着主客观的对立统一,或者可以说教育目的是主客观的统一体。其次,教育目的要受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的制约,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这一切又都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重要表现,在哲学上又称为思维与存在

9、的统一,属于唯物主义派别。主客观相统一,办事情容易取得成功,否则更容易遭受失败,所以我们认为唯物主义硕果累累而唯心主义华而不实。第三,教育目的的制定还要受国家的历史背景和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比如,东方文化的传统比较重视个人对于集体的义务感,所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无不强调对社会和国家的义务和忠诚。我国则自古强调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教育目的。而西方文化的传统,比较重视个人,所规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往往突出个人的自由发展。第四,教育目的的制定,还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对教育的需要。也就是说,教育目的的确立不仅受到学习者身心发展规律的

10、制约,而且受到个体教育需要的影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教育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显著特点。教育目的的制订不能不考虑这个特点。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既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稳定性而后可变性、不平衡性和差异性等特点,又要考虑到不同主体的发展需要。具体体现在: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学习者的身心发展程度;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学习者的身心发展变化;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不同类别的学习者的不同需要;教育目的的确立要符合每一个学习者的发展的需要。这样确立的教育目的才具有针对性以及实现的可能性。从这一方面来说,教育目的的制定也是主客观相统一的结果。所以综上所述,教育目的是国家和个人对教育培养和形成怎样的人的要求,是他们对教育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设想,而且是主观和客观的对立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