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法的发展及临床运用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9866147 上传时间:2023-07-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穴位埋线法的发展及临床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穴位埋线法的发展及临床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穴位埋线法的发展及临床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穴位埋线法的发展及临床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穴位埋线法的发展及临床运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穴位埋线法的发展及临床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穴位埋线法的发展及临床运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穴位埋线的源流及其机理探讨穴位埋线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治 疗疾病的方法。【1】针法灸法学 由于此方法施术简单,疗效持久,价格低廉,因此 在临床应用广泛,发展较快。但有关穴位埋线的起源、发展及其治疗机理 等论述颇少,笔者试论如下,以抛砖引玉。一穴位埋线的源流 穴位埋线是在传统针具和针法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历经了留针 和埋针时期的雏形期、穴位埋线的萌芽期、临床推广应用时的发展期和以 辨证选线取穴为特征的成熟期。1、雏形期 最原始的针具产生应当追溯到石器时代,最初形式是砭石 和草木刺。 原始社会的人们利用这些小工具叩击身体,刺激皮肤,减轻病 痛。这大概可算作针刺疗法

2、的前身。后来发展到骨针、竹针、陶针、金针、 银针、马衔铁针、合金针等金属针具。现代,我们临床广泛采用的针具多 由不锈钢制成,坚韧而不易生锈,造价低廉。针法与针具相辅相成,不断 完善。从最初的内经 “九针”理论,到金元时期的何若愚的时间针法、 窦汉卿的“针刺十四法” ,再到现代所形成的许多分支疗法,诸如电针、水 针、穴位照射、挑治、割治之类,方法日趋成熟。医者运用不同的方法对 穴位进行刺激,使经脉疏通,脏腑平衡,气血调和,从而扶正祛邪,在医 疗实践中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是,前辈医家通过长期的诊疗经验发现,单纯地采用针刺的一般方 法来治疗一些顽固性的慢性疾病,效果往往不尽人意,或者有疗效但补不

3、能巩固和持久,于是,又产生了“留针”的方法来巩固疗效,而留针正是 穴位埋线诞生的重要基础。针留置于穴内,谓之“留针”,这一方法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 素 问终始篇说:“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 复刺之。”素问离合真邪论说:“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 不知日暮,其气已至,适而自护。 ”为了使之得气或诱发循经感传,延长针效时间,多采用留针之法。留 针时间的长短,视病情轻重而定。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留置1520分钟,而对于一些慢性、顽固性、疼痛性、痉挛性病症,可适当增加留针 时间,或在留针过程中作间歇运针。而有些病证,如急性腹痛、破伤风角 弓反张、三叉神经痛、痛经等

4、,可留达数小时或一天至数天。基于留针后 来又演变出埋针,用来加强针刺效应,延长刺激的时间。2、 萌芽期埋线疗法正是从留针和埋针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在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我国当时的针灸工作者在治疗小儿脊髓灰质炎的过程 中摸索出的一种疗效显著的方法:他们将羊肠线埋藏在体内腧穴中,发现 每埋线一次,治疗时间可持续一个月以上,治疗次数大大缩减。至70年代初,各类中西医刊物上发表的这类关于埋线治疗小儿脊髓灰质炎的报道有 十余篇。3、发展期 随后,穴位埋线的治疗范围不断扩大,涉及到治疗哮喘、 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癫痫、中风偏瘫等慢性、顽固性、免疫力低下性等疾病,效果都很显著。后来,经过

5、广大临床针灸工作者的努力 探索,总结出一些系统的疗效显著的埋线方法,根据温木生、郑祥容等的 研究现将穴位埋线方法归纳如下表:埋 线 方 法主要针 具/、操作方法特点适用 病证注意事 项注 线 法腰椎穿 刺针套 管26号毫针用镊子夹取一段已经消毒备用 的羊肠线,从针突孔放置在腰椎 穿刺针套管的前端,从套管尾孔 插入一段针心。右手持针柄,左 手夹住套管中下段,将针在皮丘 快速刺入皮下并行针,得气后, 边退针芯边退针管,将羊肠线推 注进入穴位皮下或肌层,针孔处 覆盖消毒纱布。操作简 单,一个 针孔,创 面小,刺 激较弱一般 病证如:便秘12】植 线 法埋线针 血管钳将羊肠线置于埋线针的针尖,两 端用

6、血管钳夹住线圈挂在缺口 上,医者右手持针,左手持钳, 针尖缺口向下1540度刺入, 当针头进入皮内,松开血管钳, 右手持续进针直至羊肠线完全 埋入皮下,再进针0.5cm,随后 把针推出。用消毒纱布压盖针 孔。一个针 孔,创面 小,刺激 较弱一般 病证 如:强直 性脊 柱 炎穿 线 法持针钳 医用三 角皮肤 缝合针在穴位两侧或上下两端常规消 毒局麻后,医者用持针钳夹住穿 有羊肠线的皮肤缝合针,从一侧 局麻点刺入,穿过穴位下方的皮 下组织或肌层,从对侧的局麻点 穿出,捏起两端羊肠线来回牵 拉,是穴位产生酸、麻、胀感后, 将羊肠线贴皮剪断,放下两针孔 间皮肤,使线头缩回入皮内,用 消毒纱布覆盖伤口。

7、两个针 孔,刺激 较弱一般 病证如:曰曰口七冃脘痛11】三角针 埋线操 作要轻、 准,防治 断针切 埋 法手术 刀、血 管钳穴位常规局麻,用手术刀尖刺开 皮肤0.51.0cm,将血管钳探 到穴位深处按摩,然后将小粒羊 肠线埋入肌层内,切口用丝线缝 合,覆盖消毒纱布。创面较 大较深, 刺激强顽固 性病 证 如: 支气 管哮喘13】注意消 毒,防治 感染扎手术穴位两侧或上下各1.52.5cm ,创面较顽固结扎部#/52 / 5埋 法刀、弯 止血钳 持针 器、缝 合针局麻0.30.5皮丘,一侧用手术 刀尖切开 0.30.5cm,用弯止 血钳插入穴位深处进行按摩弹 拨法,然后用持针器夹住穿有羊 肠线的

8、缝合针从切口刺入,穿过 穴位深处,从对侧皮丘穿出,又 从出口进针,较第一线浅,至切 口出针,将线头适当拉紧,并打 结,剪断并埋入切口深处,包扎。大,刺激 性很强, 作用持 久性病证位不宜 多,松紧 适当,不 可过深 或过浅、 弱损伤 血管而 导致出 血,需抽 线后加 压止血。割 埋 法手术 刀,小 拉钩在局麻皮丘上,用手术纵行切开 皮肤0.5cm,用特制的小拉钩, 或钝性探针在穴位底部,上下左 右拉动按摩,适当摘除脂肪或破 坏筋膜,用力轻柔,使之产生强 烈刺激后,将羊肠线置入穴位底 部,无菌包扎。创面较 大,刺激 强,作用 持久可见,穴位埋线在临床上除传统运用于治疗慢性病和虚证外,还扩大 到治

9、疗急症、实证等各种疾病,其治疗病种已达 200余种,涉及传染、内、 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治疗有效率在51.3%100%,平均85%以上。近几年来,在各级刊物上报道的治疗病种有 50种之多,病例已达万 例。在安徽、河北、江苏、重庆、河南等省市还成立了埋线专科和医院, 并在20世纪80年代正式被收录编写为各类专业针灸书籍,全国已举办此 类培训班数十次,培养了大批穴位埋线的专业技术人才。穴位埋线在新的 历史时期以其独有的治疗特色焕发出勃勃生机。4、成熟期 这一时期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在理论上,出现了一批穴位埋线的专著。温木生在1991年编著的实用穴位埋线疗法是该疗法的第一部专

10、著,该书总结了穴位埋线 疗法问世40多年以来的经验和成果,弓I起了巨大反响。2001年,温木生又 与郑详容编著了埋线疗法治百病,全书不但整理和总结了埋线疗法创立 以来的经验和诸多资料,而且还对埋线疗法的起源、作用机制、特点和作 用作了有益的探讨,并首次介绍了埋线疗法与其他针灸、针刺疗法相辅相 成治疗相关疾病的尝试和体会,并详细介绍了传染、内、外、妇、儿、皮 肤、五官等科140种疾病的穴位埋线疗法及其体会。此外,尚有崔瑾、杨 孝芳合著的穴位埋线疗法,该书除对穴位埋线的各种方法作系统整理外, 尚介绍了穴位埋线治疗后的正常、异常反应和注意事项等。且有温木生、陈德林、马玉泉、黄鼎坚等的相关著作 4本。

11、二是表现在应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开始对穴位埋线的治疗效果和机理进 行初步的探讨。迄今为止,穴位埋线的实验研究仅有两篇:一是崔瑾等【5】对脾虚证大鼠应用足三里穴位埋线的方法观察对其免疫功能的影响,另一 篇则是周友龙等【6】采用胆囊穴、中脘穴和胃腧穴埋线,在与吗丁啉比较, 观察对大鼠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粘膜的影响。三是表现在辨证选线取穴的一体化应用。穿线法、切埋法、扎埋法、 割埋法由于创面较大、较深,易引起剧烈疼痛,患者往往不宜接受,所以, 现代临床上埋线治疗疾病多以注线法及植线法较为常见。北京任晓艳以注 线法为基础,创立了一套容针刺、药物及心理治疗为一体的新型穴位埋线 疗法。并发明了任氏一次性专利埋线器

12、具及根据辨证需要而分为四种型号 的药物羊肠线: 1号为清热开窍线体; 2 号为活血化瘀线体; 3号为补气补 血线体; 4号为滋阴补肾线体。任晓艳穴位埋线法操作简单, 用消毒镊将配 制好的磁化药物羊肠线放置于一次性埋线器具套管内,快速刺入穴位1.52cm 深,同时将线体弹入穴位,出针后用创口贴覆盖, 24 小时可洗浴,不 影响任何活动。通过羊肠线和药物对穴位双重柔和的生理物理和生物化学 刺激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弥补了普通羊肠线有排斥反应及作用单一的 缺陷,起到了线代针、针药双效的特殊作用。并且,在临床上与中医的辨 证理论密切结合,可根据患者体质的寒热虚实灵活选用,说明穴位埋线已 经从零散走

13、向了系统,从简单进化到成熟。二、穴位埋线的治疗机理探讨 在埋线疗法的整个操作过程中,包括了穴位封闭疗法、针刺疗法、刺 血疗法、组织疗法、割治疗法,同时也包含了埋针效应及后作用效应。这 多种方法和效应集中和整合起来,形成了穴位埋线独特的治疗作用和效果。归结起来,穴位埋线的治疗机理研究大致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1、 实验研究方面诚如前言,穴位埋线方面实验研究较少。 崔瑾等 【5】观察足三里穴位埋线对脾虚证大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穴位埋线对 脾虚大鼠的脾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有明显增强作用,对巨噬细胞的吞噬功 能亦有明显提高,并尚能增加脾虚大鼠的脾重指数与胸腺重量指数,说明 穴位埋线可使淋巴细胞与巨噬

14、细胞产生增加作用,从而提示穴位埋线对脾 虚证的治疗机理可能与调节细胞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有关。周友龙等【6】通过采用胆囊穴、中脘穴和胃腧穴埋线对大鼠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粘膜的影响 的实验结果表明,在该组穴位埋线,可以显著地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胃动 力,解除幽门痉挛,减少胃粘膜充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以及腺体增生及 肠上皮化生。2、 中医理论方面的治疗机理探讨穴位埋线是在留针的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因此也具备了留针所具有的作用。如保持并加强针灸的持续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 , 对体质强壮之人 , 通过留针可以保持针灸的持续作用 ,加强 治疗效果。如灵枢逆顺肥瘦指出:“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 加以邪者

15、 , 深而留之”;“刺壮士真骨者 , 宜深而留针 , 多益其数也”。针灸时 , 通过留针可以达到补泻的目的。陈立国等 【3】留针的意义及时限探讨删b京针灸骨伤学院,陈利国蔡向红100015)( 1 996年第六期 4042页)发现,在临床上 许多患者,都是通过留针而使针感加强,一定程度上表明静中有动,动静 互涵,留针同针刺手法一样能够起到补泻的作用。此外,留针尚有留针以 行补泻和以催气、候气的作用对于埋线疗法来说,从传统中医角度来看,其治疗作用主要体现在协调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几个方面。穴位埋线,作为一种复合性治疗方法,除了利用腧穴的功能外,还有 其本身的优势。首先,埋线方法对于人体的刺激强度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初期,刺激强,可以克服脏腑阴阳的偏亢部分,后期刺激弱,又可以弥补 脏腑阴阳之不足。这种刚柔相济的刺激过程,可以从整体上对脏腑进行调 节,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其次,埋穴疗法利用其特殊的针具与所埋之羊肠线,产生了较之一般 针刺方法更为强烈的针刺效应,有“制其神,令其易行”和“通其经脉, 调其气血”的作用。此外,埋线疗法也具有补虚泻实的作用。一方面,针具埋线时,可以 进行手法补泻,另一方面,羊肠线的粗细也能进行虚实的调节,其刺激强 度的变化也能起一定的辅助作用。3、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