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创新调查报告(三)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9865165 上传时间:2022-09-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创新调查报告(三)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最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创新调查报告(三)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最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创新调查报告(三)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最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创新调查报告(三)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最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创新调查报告(三)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创新调查报告(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创新调查报告(三)(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创新调查报告(三)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创新调查报告农村文化是我国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局部, 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保证, 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开展观、构建和谐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保证,它具有凝聚、整合、标准和同化广阔农民群众的思想行为的功能,对广阔农民群众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发挥着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并突出抓好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满足人民群众文化活动新需求,是农村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根本情况近年来,我省各级文化部门以效劳“三农为根本,以实现好、维护好、开展好农民群众根本文化权益为己任,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文化

2、工作的重点和推动文化事业开展的重要抓手,围绕目标,明确责任,强化措施,在文化活动效劳内容、效劳方式和效劳手段等方面不断创新,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1、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科技手段提供效劳。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文化效劳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华优秀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形成中华文化信息资源整体优势,通过现代和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为农村基层提供平等、便捷的效劳。几年来,已完成了900余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共享工程基层效劳点的建设,我省文化系统独立建成的各级中心和基层效劳点1495个,村级基层效劳点通过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合作建成2.7万余个

3、,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合作建成了1.2万个,实现了全省文化共享工程5级网络体系的全覆盖。2022年湖北文化共享工程开通了数字资源效劳平台,购置了方正电子书、书生之家、影视频数据库等数十种数字资源提供给全省文化共享工程平台使用,资源总量达15TB。全省文化共享工程各级支中心和基层效劳点,均可以通过固定IP和用户认证方式登录使用,极大地丰富了湖北文化共享工程资源效劳的内容,年效劳人次到达45万人次。通过现代网络将农民群众需要的农业科技知识讲座、戏曲、图书、电影等专题资源库优秀的文化资源送到广阔基层,增强了信息的群众性、实用性,较好地缓解了城乡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获取信息难等问题。全省各

4、级中心和基层效劳点立足效劳农业生产、效劳农民生活,广泛开展以重大节庆日为主题的系列活动,通过视频展播、专题展览、专题讲座、网站专栏等方式,举办了全省文化共享工程系列效劳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效劳典型,形成了一批影响大、范围广的文化共享工程效劳典型和活动。如:当阳的“文化共享春耕科普行,秭归的“关爱留守儿童,浠水的“共享工程效劳三农,大冶的“文化进社区活动等活动,每年定期开展,形成惯例,深受农民群众的喜爱,也屡次获得文化部和国家管理中心表彰。2、配置流动效劳设施,开展送文化下乡。2022年,我省全面实现了全省99个基层专业剧团一团一车的目标。 流动舞台车的配置改善了基层专业剧团的演出条件,极大地调

5、动了基层专业剧团为基层群众效劳的积极性,通过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给他们带来了艺术享受。武汉市市区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深入乡镇、村开展送戏下乡活动,如楚剧、汉剧、京剧、曲艺、歌舞、话剧等深入农村年演出500余场,每年春节期间,“三下乡慰问农民演出30余场,每年暑假深入农村免费为青少年演出10余场,区属专业团队深入乡、镇、场村的演出,每年到达360余场。咸宁市每年各类文化下乡活动300余次,演出达4000余场,直接受益群众达10万人次。为了让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可以便捷地阅读到自己喜爱的实用书刊,满足他们对知识、文化的渴求,全省各个市县图书馆把效劳农村作为工作重点,扎实开展

6、流动图书车配送工程。全省形成了一个为农村效劳的图书馆网络,使图书馆由阵地型效劳模式开展成为辐射型效劳模式。武汉、十堰、黄石、襄阳和当阳的“汽车流动图书馆屡次获得上级部门的表彰。截至2022年,全省共有“汽车流动图书馆30多个,全省各级图书馆建馆外流通点1600多个。流动图书馆常年为农村特别是地处偏远地方的读者开展送书上门效劳,逐步建立了一个机动灵活,覆盖城乡的流动图书效劳网络体系,进一步提升了城乡公共图书馆效劳能力,成为我省公共图书馆延伸效劳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此外,全省文化系统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送戏下乡、“免费看戏和“送书下乡活动,较好地缓解了农民看书难的状况,极大地丰富了广阔农民群众的精

7、神文化生活。“十一五期间,全省共计送书下乡200多万多册,年均送戏下乡达2万余场。3、实施公益性文化单位免费开放工程,让更多的农村群众平等享受文化开展成果。博物馆免费开放是最直接的惠民政策。2022年11月,湖北省博物馆在国内率先实行免费向群众开放,随后,省内各级博物馆相继开放,博物馆对群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参观博物馆已经成为百姓生活中的一件平常事。2022年和2022年,省博物馆年均观众量140万人次。 2022年,虽受道路改扩建的影响,观众量也已到达100多万人次,是免费开放前年观众量的10多倍。观众量的不断攀升,折射出公众参观省博物馆的强烈愿望。本地大学生、社区老年人、低收入人群、农民工

8、朋友和农民群众明显增多,观众结构的多元化趋势是免费开放后的一个突出变化,博物馆免费开放的举措,得到了广阔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热烈欢迎。今年,根据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要求,省文化厅结合我省实际制定“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具体工作方案,积极协调财政部门落实配套资金,确保免费开放工作按要求落实。4、组织开展文化节会活动,打造文化活动品牌,彰显地方特色文化。自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以来,我省非遗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各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凸显了民族民间文化特色,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同,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如恩施州各县市举办了以恩施“土家

9、女儿会、利川“龙船调艺术节、来凤“土家摆手节、巴东“三峡纤夫节等为代表的节庆文化活动。宜昌市2022年“文化遗产日文艺演出,观看演出的农民工达上万人次。咸宁的崇阳提琴戏艺术节、通山山歌大赛、咸安端午龙舟赛等,这些文化活动形式紧紧依托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充分考虑了农民群众的欣赏喜好,很适合农民群众的需要,营造了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文化气氛。全省各地举办了具有各地特色的文化节会,这些文化节会影响十分广泛,较好地丰富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和内容。如:武汉市的农民文化节及各区结合地域特色,形成了一批特点鲜明的“一区一品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包括黄陂区的木兰文化节、新洲区的花朝节等。荆州市的社区消夏文化活动节、荆

10、门市的农家乐杯文艺比赛与社区文化节、孝感市以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为标志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黄冈市社区“大家乐活动、襄樊市各乡镇开展“一镇一品特色文化活动建设,逐渐形成了各自的区域特色和品牌。、仙桃市每年一届的“星火燎原全市镇办农村文化中心户调演活动,恩施州近几年举办了“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节,特别是一年一度的“州庆文化活动已成为全州规模最大的民族民间文化盛会,群众参与面广,演员阵容庞大,社会反响强烈。5、促进多元文化开展,繁荣农村文化市场。近年来,农村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化和都市化的特征。我省在做好“送戏下乡、“送书下乡、活动的同时,积极挖掘农村文化人才资源,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

11、主体意识和积极性,将“送文化变为“种文化。随着我省业余文艺团队的兴起,农村文化市场开展迅速。一大批民间歌舞、戏剧、杂技等表演团体活泼在农村集市、庙会、乡村,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排练演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戏曲和传统曲艺节目,深受群众欢迎。据初步统计,目前,全省有民间剧团6100多个,年演出10万余场次。如:咸宁市各乡镇文化站和社区文化中心将分散的文艺爱好者聚零为整,成立了老年舞蹈队、腰鼓队、器乐队、山歌堂、乡剧团等文艺团体,变自娱自乐为向农民效劳,近百支农民业余文化队伍长期活泼在最基层,每年组织演出、表演千余场,观众达20余万人次。十堰市各类特色文艺团体到达2112家。鄂州市鄂城区有百节龙

12、、旱龙舟、龙船、龙灯、狮子、采莲船、牌子锣等队120多支。碧石、沙窝、新庙共有40多支民间喇叭锣队、铜管乐队。汀祖、泽林、碧石、燕矶、花湖等乡镇两年内成立舞蹈队80多个。阳新县黄颡口镇民办职业剧团宏达采茶剧团,全团共有演职员工26人,共排练了采茶戏、黄梅戏传统剧目10余个,在全县各镇区及武穴、蕲春等周边县市巡回演出每年近百场,演出收入接近20万元。民间文艺团体形式多样、丰富多采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为改善农民文化生活作出了有益奉献,在保障农民群众文化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文化根底设施大为改善,基层文化

13、公共效劳体系初步建立,通过对农村文化活动形式的不断创新,较好地保护和传承了民族民间文化,进一步丰富了农民群众文化生活,使农村文化市场日趋繁荣,有效保障了农民群众的文化民生。总结近年农村文化活动创新的经验,我们认为加强组织领导,给予政策资金保障,是创新文化活动形式的重要前提;强化阵地设施设备建设,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是创新文化活动形式的重要根底;培养文化骨干,提高队伍素质,是创新文化活动形式的重要条件;注重管理,提升效劳,促进农村多元文化开展,是创新农村文化活动形式的重要手段。二、存在的问题我省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创新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照国家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要求和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14、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金投入缺乏,开展不平衡,制约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创新。一是我省文化投入总量绍、比重低。近年虽然有较大幅度增长,但由于过去基数底,其在财政支出中的总量仍然较少,比重偏低。据统计,从文化事业费总量看,我省2022年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0.6%,不到科技事业费的1/14全国为1/9,更低于教育、卫生事业费的支出比重,文化建设投入没能与经济建设开展同步。二是基层党委政府“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依然存在,基层党委和政府对农民群众享受现代文明和精神文化需求方面的关注那么相对不够,对农村文化建设资金的投入相对薄弱。三是由于历史原因,我省农村文化设施建设

15、标准较低,设备陈旧老化,欠账较多,尤其是县级文化设施,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标准低,老化破损严重,急需提档升级。四是农村文化建设投入渠道单一,社会支持文化事业开展的气氛还未形成。2、文化干部队伍力量相对薄弱,影响农村文化形式创新。一是农村文化人才缺失。因大量劳动力转移,留在基层有文体特长的人才十分缺乏。二是由于现行人事体制机制和经济待遇的制约,基层文化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素质偏低。微薄的收入导致他们缺乏干事创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农村文化工作队伍专业性不强,稳定性差,影响了作用发挥,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素质和活力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3、现有农村文化活动形式较为单一,与农村留守群体文化活动

16、需求不相适应。一是大量青壮年农民外出打工,留守农民以妇女儿童和老人为主,整体科学文化素质相对偏低、文化消费形式单一。二是镇村干部对农村先进文化建设的宣传力度不够,工作方法不对路,缺乏相应的组织和因势利导。现有的效劳内容、效劳方式、管理模式、鼓励机制等不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现行农村文化体制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一是由于实行聘用制,加之聘期较短,致使人员流动性增大,工作积极性受挫。二是专项工程运行机制不健全,导致经费无法落实,专项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如共享工程网络建设活动,虽然目前各级财政都投入了建设资金,但是运转、维护、培训、资源建设、效劳等后续资金跟进不到位,效劳也因为运转经费受限而不能更广泛的开展。5、农民群众对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认识缺乏,直接影响了他们对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热情、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政府重主导,轻民意的做法,导致农民群众认为农村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