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盐城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0985979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盐城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3盐城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3盐城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3盐城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3盐城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盐城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3盐城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盐城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2013.05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 【答案】B(A项“妇孺”,C项“论资排辈”,D项“平心而论”)2 【答案】A(B滥用介词,缺少主语;C成分残缺,“坚持”的宾语中心词应是“的原则”(或“立场”);D缺宾语“的生活方式”前后粘连,在“有利于”前另加主语。)3【答案】让人学会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让人学会”1分:“提出问题”1分;“思考问题” 1分,“解决问题”1分)4 【答案】阅读张爱玲的书籍,好像是在繁华尘世中随意聆听才女细数琐碎的忧伤;阅读沈从文的小说,好像是在湘西大地上自由欣赏文人描绘淳朴的民俗;阅读林清玄的散文,好像是在禅院静室中

2、虚席倾听智者侃谈生活的智慧。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人也。初,毗随兄评从袁绍。太祖为司空,辟之,毗难贰其主,不应命。绍薨而辅其长子谭。及绍二子尚攻兄谭,谭使毗诣太祖求和。时太祖将征荆州,谓毗曰:“谭可信?尚必可克不?”毗对曰:“明公无问信与诈也,直当论其势耳。今河北岁凶,而袁氏兄弟龃龉,有违天道,此乃天亡尚之时也。明公前伐尚,谭踵其后。克尚必矣。他年或登,尚改修其德,失所以用兵之要矣。”太祖称善。”乃许谭,克尚于黎阳。及谭败亡,归顺太祖,表毗为议郎。文帝践阼,欲徙冀州士家十万户之河南。群司以为不可,而帝意甚决。众皆莫敢言,独毗切谏。帝曰:“吾不

3、与卿共议也。”毗曰:“陛下侧臣以谋议之官,安得不与臣议邪!”帝不答,起入内宫,毗随其入,帝无奈,遂止之。黄初五年,文帝欲大兴军征吴,毗谏曰:“先帝屡起锐师,临江而旋。今陛下祚有中国,道隆而四海自服,夫不宾者,其能久乎?今天下新定,宜息民力,修范蠡之养民,法管仲之宽政。”帝曰:“如卿意,更当以虏遗子孙邪?”帝竟伐吴,至江而还。明帝即位,时中书监刘放、孙资见信于主,大臣莫不与之交,而毗不与往来。毗子敞谏曰:“今刘、孙用事,众皆影附,大人盖少降意?不者必速谤言。”毗正色曰:“吾之立身,自有本未。焉有大丈夫欲为公卿而毁节邪?”帝方修殿舍,毗上疏曰:“窃闻诸葛讲武治兵,而孙权巿马辽东,量其意指不在小,唯

4、陛下备豫不虞,为社稷计。”帝怫然,乃止。后帝欲夷北芒山,令作观宇其上,则见孟津。贾诩谏曰:“损费人功,民不堪役。且若九河盈溢,洪水为害,而丘陵皆夷,将何以御之?”帝不快,会毗亦在,附议诩,乃止之。青龙元年,毗薨。先是,与子敞言:“死生,与尔契阔耳。”谥曰肃侯。子敞嗣,咸熙中为河内太守。(选自三国志辛毗传,有删节)5 【答案】D(观:高大华丽的楼台)6. 【答案】C(体现其爱惜民力;体现其对朋友的忠诚;不是辛毗说的。)7.。【答案】A(辛毗不愿背弃的是袁绍,不是袁谭。根据上下文,“毗难贰其主”中的“主”是袁绍。)8. (1)来年如果收成好了,袁尚修改他的德行,你就会失去自己用兵攻打他的关键时机。

5、(得分点:登:丰收。所以:用来干的方式。要:关键时机。)(2)现在天下刚刚平定,应该让百姓休息,效法范蠡和管仲的宽松养民的政策。(得分点:新:刚刚。息:使动。修、法:效法。)(3)现在孙、刘两人掌权,大家都像影子一样依附在他们周围,父亲大人为什么不稍微降低一下自己的心意?不这样一定会招致世人的诽谤。(得分点:用事:掌权。影:名词作状语。盖:同“盍”,意为“何不”。速:招致。)【参考译文】辛毗,字佐治,颍川阳翟人。当初他随兄长辛评跟从袁绍。太祖做司空,征召他,辛毗难以背叛旧主,没有答应。袁绍死后他辅佐袁绍的长子袁谭。后来袁绍的二儿子袁尚攻打兄长袁谭,袁谭派辛毗向太祖求救。当时太祖将要讨伐荆州,对

6、辛毗说:“袁谭可以相信吗?袁尚一定可以击败吗?”辛毗说:“明公不要问真假,只应当看到他们的形势。现在河北年成不好,袁氏兄弟又相互争斗,有违天道,这是老天灭亡袁尚的时候。如果明公在前面讨伐袁尚,袁谭紧跟在他后面(夹击),一定能击败袁尚。来年如果收成好了,袁尚又知道自己行将灭亡图谋存活,就会修改他的德行,你就会失去自己用兵攻打他的关键时机。”太祖认为很好,就答应了袁谭。在黎阳击败袁尚。后来袁谭败亡,归顺了太祖,太祖上表封他为议郎。文帝即位,想把冀州的百姓十万户迁徙到河南。各位大臣都认为不可以,但文帝心意已决。众大臣都不敢再说,只有辛毗极力劝说。文帝说:“我不和你们一起商议了。”辛毗说:“陛下把臣放

7、在近旁当作谋划商议的官员,哪里应该不和大臣商量呢?”文帝不回答,起身进入内宫,辛毗也跟入内宫,文帝无奈,就停止了这个做法。黄初五年,文帝想要发动大军征讨东吴,辛毗劝谏说:“先帝屡次发动精锐部队(讨伐东吴),但到长江边就回头了。现在陛下已经拥有中原,道德高尚四海自然臣服,那些不顺服的,难道还能长久吗?现在天下刚刚平定,应该让百姓休息,效法范蠡和管仲的宽松养民的政策。”文帝说:“按照你的意思,还应该把敌人留给子孙吗?”文帝最终还是讨伐东吴,打到长江边就回来了。明帝即位,当时中书监刘放、孙资被皇帝宠信,大臣没有不与他们交往的,只有辛毗不与他们交往。辛毗的儿子辛敞建议说:“现在孙、刘两人掌权,大家都像

8、影子一样依附在他们周围,父亲大人为什么不稍微降低一下自己的心意,与世人随意应付?不然一定会招致世人的诽谤。”辛毗正色说:“我立身行事,自有追求,哪里有大丈夫欲为公卿而毁了自己的名节?”青龙元年,辛毗死了。在死之前,他对儿子辛敞说:“死和生,只是与你分别或者相逢罢了。”死后被追赠称肃侯。儿子辛敞继承了他的位置,咸熙年间做河内太守。明帝正要修建宫殿,辛毗上疏说:“我私下里听说诸葛亮讲求武力整顿兵马,孙权从辽东买马,估计他们的意图不在小的地方,希望陛下为无法预料的将来准备,替社稷打算。”明帝不高兴,但还是停止修建宫殿。后来明帝想要夷平北芒山,在原址建造楼宇,就可以看到孟津。辛毗进谏说:“此事损耗人力

9、,百姓不能承受。况且如果九河暴涨,洪水泛滥,高山又被夷平,拿什么来抵御洪水?”明帝不开心,但又停止修建。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杨山人归嵩山李白我有万古宅,嵩阳玉女峰。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尔去掇仙草,菖蒲花紫茸。岁晚或相访,青天骑白龙。注解:菖蒲: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花呈紫色。(1)诗的首联整体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嵩山玉女峰以远离世俗的神秘色彩。(2)从行文看,全诗分几个层次?请加以概括。(4分)答案:分三个层次:前四句写嵩山的瑰奇景色;五六句想象杨山人归山后采摘仙草的活动;最后两句表达了自己要和他一

10、起过求仙访道、啸傲山林的生活的美好愿望。(3)明人胡应麟评价李白的这首诗“虽言送别,然不露愁情,一以贯之”。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阐释。(4分)答案:同意。前半部分写景的部分清幽高远,并以“我有”开头,仿佛友人去的就是自己的家,毫无远离的愁情;而杨山人归山后的生活也显得恬淡安逸;结尾骑龙相访的神奇画面,又显得豪放飘逸。虽然传达送别之意、惜别之情,但始终没有流露愁情悲意。【鉴赏】这首诗写作于天宝初年。杨山人大约是李白早年“访道”嵩山时结识的朋友。两人志同情合,交谊颇深,后杨山人要离去,诗人赋此诗以抒怀。全诗分三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嵩山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嵩山,以及对昔日隐迹山

11、林、寻仙访道生活的眷恋之情。首联起句豪迈,“万古宅”似指嵩阳县境内的玉女峰。这里选用“玉女”的峰名,是为了与上句的“万古宅”相对应。“玉女”为天上的仙女,“万古宅”就暗含仙人居所的意思,使神异的气氛更加浓厚,也愈发令人向往。三、四句描绘的境界更加瑰丽神奇。月不可留,而要“长留”,并且使它处在最恰当、最美好的位置上。一轮皓月悬挂在苍翠挺拔的松树之上,下面是长流不断的溪水。它不只生动地描绘了嵩山秀丽的景色,而且寄托着隐居者高洁的情怀。五、六句为第二层,写杨山人归山后的活动。诗人想象杨山人归去后将采摘仙草,而嵩山玉女峰一带就生长着开满紫花的菖蒲。这种菖蒲“一寸九节,服之长生”(神仙传),正可满足他求

12、仙的欲望。这联上句写人,下句写山。“尔”字又和前面的“我”字呼应,渲染出浓郁的别离气氛。末二句为第三层,诗人向好友表示“岁晚或相访”,要和他一起去过求仙访道、啸傲山林的生活。结句把这种思想情绪化为具体的形象:在湛蓝的天空中,一条白龙蜿蜒游动,龙身上骑坐着风度潇洒的诗人,他那仙风道骨与“青天”、“白龙”相表里,构成了幻美和谐的意境。这是一首送别诗,但从头至尾不写离愁别恨。写景的部分清幽高远,写杨山人归山后的生活,恬淡安逸。结尾骑龙相访的神奇画面,又显得豪放飘逸。通篇紧扣诗题,通过色彩鲜明的画面,传达送别之意、惜别之情。用景语代替情语。它所写的“景”,既是外在的景物,也为内在的感情,是“情与景偕,

13、思与境共”的统一体。惜别而不感伤,一往情深,而又表现得超奇旷达。它构思新奇,亦真亦幻,不受通常的时空观念的束缚,更不因袭模仿,表现了诗人惊人的创造力。李白写诗还常常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使描绘的对象理想化、神奇化,以引起读者想象与思慕的情趣。例如,“宅”为常见事物,并无新奇之处,可见在前面加上“万古”二字,就变得神奇而空灵。又如一轮明月挂在溪边的松树上,景物固然迷人,诗人别出心裁,在前面冠以“长留”二字,突出意志的力量,这样人和物都发生了“超凡入圣”的变化,涂上一层神奇瑰丽的色彩。唐人张碧曾用“天与俱高,青且无际”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答案:一尊还酹江月

14、君子不齿 夙兴夜寐 重岩叠嶂 箫鼓追随春社近 薄暮冥冥 挫万物于笔端 不汲汲于富贵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手心朝下周海亮这个老女人很怪。她穿了红色的旧款毛衣,她把毛衣当成外套来穿。她伸手拦住我,轻声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找出十块钱给她,她却不接。她袖起手,为难地说:“我只要一块钱。”我告诉她,身上没带一块零钱。她马上提醒我说:“你可以买包烟。”她接钱的样子很怪异。一只手本来向上摊着,可是在接钱的瞬间突然翻转,手心朝下,两指如钳。来不及多想,我等候的厂车已经驶过来。几天后在街上再一次遇见她。那时已是初夏,花草葳蕤,天气闷热,可是她仍

15、然穿着厚厚的红色毛衣,见了我,凑上前来,试探着说:“给我一块钱,我要坐车去看女儿。”原来她是一个骗子。这毫无疑问。她看我的目光是陌生和拘谨的,她已经不认识我了。那天我没有理她,可是她还是从旁边一位姑娘那里要到一块钱。她惶然地笑着,手心向下,拇指和十指飞快地捏走那枚硬币。她没有说谢谢,可是腰弯得很低,嘴巴几乎吻中膝盖。一个月以后,在街心花园,我又一次见到她。她凑上来,盯着我的脚,说:“给我一块钱”“您是要坐车去看女儿吧?”我的话中带着讥诮。她讷讷地笑着,说:“给我一块钱”“那么,您女儿在哪里,我送你去。”我向她发起挑衅。“不用,不用麻烦。”她紧张起来,“她在白石岭,很远呢”的确很远。从这里去白石岭,需要大半天时间和十二块钱。我厌恶地转过头去,不理她。她在我面前站了很久,终于极不情愿地离开。她转身的动作很慢,先是脚,再是腿,再是腰,再是肩膀,再是脖子,再是头,最后才是目光。她让我心生怜悯。尽管她是骗子,可她毕竟是一位老人。她在很远的地方讨得一块钱。她在接钱的时候,永远手心朝下,永远伸出两根手指去捏。怯生生的,却迅速,目标直接。与朋友谈起此事,朋友大声说:“她啊!”“你知道她?”我好奇地问。“只要在小城住一段时间,不想知道她都不行。”“她只是说,给我一块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