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长效机制的四个关键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9853688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9.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长效机制的四个关键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长效机制的四个关键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长效机制的四个关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长效机制的四个关键(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长效机制的四个关 键作者:黄鹏进等来源:杭州(下半月)2020年第6期文黄鹏进陈沛沛朱明芬高水平高质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是新时代杭州建设世界名城与乡村振兴良性互动、 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的必然要求。当前,杭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三年行动计划(2018- 2020)已提前完成,农村在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美丽乡村创建、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 取得明显成效。在此背景下,进一步着手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长效机制,是确保杭州市农村人居环境提 升,继续实现全省、全国示范的必然要求。下一步,杭州市构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长效机制的 关键在于:妥善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中面临的“做哪些事”(内

2、容)、“如何做事”(机 制)、“钱从哪来”(资金)、“由谁来做”(主体)四方面问题。注重“四个平衡”,解决“做哪些事”注重现代风貌与乡土特色平衡。运用杭州乡村特色的符号元素和建筑选材,把粉墙黛瓦、 小桥流水、枕水而居的江南特色展现出来,实现村庄景观设计、建筑风格与地域特征、村庄肌 理、历史文脉等协调统一。注重环境整治与产业发展平衡。坚持以“美丽乡村建设到哪里、产业项目发展到哪里”为 原则,配合环境提升大力发展乡村休闲、体验、运动、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借鉴淳安下姜村 自然农法理念,力推绿色生态农业;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守牢“三条红线”基础上大胆 创新,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经营性建设用地保障。注

3、重示范引导与连片发展平衡。各区县(市)在提升农村环境过程中,应合理配置资源, 正确处理精品村与边缘村关系,从土地统筹、产业联动等方面探索强村带弱村的多元机制。注重设施建设与运维管护平衡。各地应抓紧研究出台农村环境设施运营管理办法,加大运 维资金投入并纳入政府农村环境提升专项资金范畴,确保运维经费有保障;探索政府区片管理、 社会协同参与、企业微利运营的运维方式,确保运维可持续。加强“共建共治”,解决“如何做事”健全部门协同机制。建议借鉴余杭等地做法,在区县(市)成立全域美丽建设办公室统筹 美丽乡村与美丽城镇建设,负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相关职能部门在规划、资金、建设时序、运 维等方面的协调联动。建立

4、政府与央企、国企协调机制。市区两级政府应加强同电信、电力、铁路等单位沟通, 就线杆迁移、铁路桥涵洞等事宜尽快制定专项改造方案;应坚持改造资金由产权单位及产品供 给单位自筹解决为主,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补助。健全制度保障机制。建议市级层面出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条例,对农村人居环境 提升提供法治支撑;区县(市)以此为指导,结合地方实际从组织领导、资金拨付、推进程序、 运维方式、监督考核等方面系统编制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实施意见;村级层面进一步完善村规民 约,细化农村人居环境改造条款,增强可操作性与约束性,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保驾护航。完善科技支撑机制。以数字乡村建设为依托,完善全市基层治理四平台

5、与农村环境保洁、 设施运维等信息有效衔接,加强环境信息反馈移动终端App开发,确保环境信息及时接受、归 类、处理、分析、处置;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优势,探索建立乡村智慧环卫大数据监督 管理系统,实现收、运、存、处各环节智能化管理;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安装智能监控、 GPS定位系统等设备,即时监控不文明环境行为。统筹多方资金,解决“钱从哪来”加大市区县(市)两级财政投入力度。建议出台规范性政策文件,明确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资金专项;在省管县体制下,逐步探索提高市级资金配比,推进市域一体化建设;区县(市) 以五年为周期,在测算总体建设规模基础上,根据GDP与财政增幅,确立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资 金

6、增长机制。壮大农村集体经济。进一步深化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相关举措;大力发展物业联建、留用 地开发、新型产业等增强集体造血功能;在符合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和依法取得前提下, 鼓励集体把有偿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探 索设置“郊野单元控规”规划,破解乡村产业融合用地难问题。筹集社会资金。整合美丽乡村建设资源,建立市场化投融资机制,引导乡村产业资本参与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继续深化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广泛发动村民筹资筹劳;积极引导企业 赞助、基金资助、乡贤捐助等。探索相关收费制度。在一些条件成熟、配套完善的农村社区,可借鉴城市物业收费方式, 探索适度收取自

7、来水费、生活垃圾处理费等。促进多元参与,解决“由谁来做”合理界定政府职责边界。政府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中的角色应定位于顶层设计提升规划,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治理体系,确保项目有序推进,促进多方参与。鼓励企业积极参与。通过税收、贷款、土地等政策,引导企业积极参与乡村旅游、生态农 业、资源回收等产业,实现环境提升与产业发展互促互进。引导社会参与。在社会组织参与方面,支持建立农村枢纽性社会组织,以培育、指导其他 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鼓励社会组织以协助镇村环境提升、承接 有偿家政服务等方式,增加收入,确保社会组织微利经营、可持续经营。在村民参与方面,要 以“改造什么”“如何改造”“关键节点如何设计”等议题为载体,激活村级民主协商;实行 环境积分制管理,将农户参与人居环境提升情况量化成积分并上墙公示,根据积分多少对村民 予以奖励,以提升村民参与热情。作者单位:杭州市委党校、杭州市委党校萧山分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