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学案人民版选修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509850859 上传时间:2022-11-1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学案人民版选修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学案人民版选修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学案人民版选修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学案人民版选修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学案人民版选修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学案人民版选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学案人民版选修(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第2课北方经济的逐渐恢复学案人民版选修目标导航1.了解孝文帝改革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点)2.理解孝文帝改革在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中的作用。(重点)3.认识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难点)一、农业生产的发展1表现(1)均田制的推行,吏治的改善,农民负担的调整,都有利于农民进行生产。(2)孝文帝重视农业水利工程的修建,派遣工匠赴全国各地,指导修建水利工程。(3)犁和牛耕已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也得到推广。2影响:北魏的农业生产逐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政府的收入大大增加。二、繁盛的洛阳1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重新修建洛阳城,促进了洛阳商

2、业的发展。经过多年建设,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和当时最大的商业中心。2洛阳的工商业兴盛,市场繁荣,政府专门为中亚和大秦国等外国商人设立四通市。3一些富商大贾周游天下或远走异域,使得南北互市、中外贸易不绝。洛阳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商业城市。思维点拨孝文帝迁都后洛阳在北魏时的状况和地位当时的洛阳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最大的商业中心,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性商业都市,还是都城建筑艺术的典范,国内外物资集散交流中心,民族融合的集中体现。三、北方民族大融合1表现(1)魏晋时期,鲜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不断迁居中原,各族人民长期通婚杂居,相互融合,胡汉差别逐渐消除。(2)汉语作为“正音”被确定下来,中原的

3、先进文化成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3)南迁的北方游牧部落也把他们的优秀文明成果带到中原,并与中原文化融合后,也成了中原地区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2影响(1)孝文帝大力推行的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使北方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2)魏晋南北朝的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易错提醒封建化就是鲜卑族奴隶制统治模式向汉族封建制度统治模式的转化;民族融合也不是鲜卑族文化的完全丧失,而是鲜卑族文化精华融入到汉族文化之中,如服饰、风俗、饮食等。史论要旨1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魏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进步。2孝文帝改革使鲜卑族全

4、面汉化,消除了民族隔阂,推动了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少数民族的大融合,为国家重新统一奠定了基础。3孝文帝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政权的一次改革,它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知识图示主题全面认识孝文帝改革史料一北魏迁都后“洛阳大市,周围百里”“青槐荫陌,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洛阳伽蓝记史料二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孝文帝改革“不期然地做了中国再统一的工具”。史料解读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后,北方的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商业也日趋活跃,洛阳伽蓝记描述的正是这方面的情况。“不期然”表明主观目的和

5、客观效果的不一致性。问题思考 (1)据史料一概括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的社会情况,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提示社会情况:社会经济发展,都市繁华;民族融合;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加强。原因:迁都洛阳,洛阳成为政治、经济中心;实行汉制与移风易俗等改革措施;各地商人往来的促进作用。(2)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提示改革的主观目的是缓和社会矛盾,改变北魏落后局面,巩固统治。改革的客观效果是促进了民族融合,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史论总结全面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1)特点是少数民族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的,措施全面,一次影响深远的封建化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进行,前期改革是在其祖母冯

6、氏的主持下进行的,重点是建立各种新制度。后期改革是孝文帝亲自主持的,重点是改革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2)作用促进了北魏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文化发展。接受了汉族的先进制度与文化,加速北魏政权的封建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3)成功原因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内容全面,措施得力。16世纪初,北方黄河中游的许多荒地重新得到开垦的原因是()A北魏推行均田制B孝文帝重视兴修水利C三长制得以实施D适宜于精耕细作的农具得以推广答案A解析均田制将无主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使许多荒地得以开垦;B、D两

7、项的实行会提高粮食产量;C项是一种基层行政组织;故选A。2“(公元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以上改革措施的作用是()A加速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B促进了黄河流域的统一C促进了政治的清明D使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与发展答案D解析从“均给天下民田”可知是均田制,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提高了其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北方农业发展和经济恢复。3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姓为汉姓,并亲自主持“定姓族”的工作。既肯定了汉族士族的法律地位,又为鲜卑贵族确认了氏族的身份。这一措施()A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B提高了少数民族的素质C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D有效抵御北

8、方游牧民族侵扰答案A解析题干描述的是汉化政策,促进了汉族与鲜卑族的交流与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迁居洛阳的鲜卑人,经过三十年,大体上已经汉化。一个统治民族仅仅经过三十年时间,就与被统治民族相融合,不能不说是孝文帝汉化政策的极大成功。樊树志国史十六讲材料二民族融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进步的现象。特别是那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于中原汉族的少数民族,一旦走进黄河流域这个汉文化的摇篮,他们就终究要融入这个汪洋大海之中。(1)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表现。(2)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的发展历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你是如何认识材料二的观点的?答案(1)易服装、讲汉话

9、、改汉姓、通婚姻、改籍贯。(2)影响:与汉族完全融合,历史上的鲜卑族最终消失。认识: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进入中原后,必然会被先进的中原文明所征服。这一过程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发展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及发展。1(2017芜湖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既直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又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措施是()A迁都洛阳 B整顿吏治C移风易俗 D颁布均田令答案D解析在题干给出的四个选项中,与农业相关的只有D项。均田令实行后,北方各族人民被固定在土地上,成为定居的农民,加快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2读下图,能获知北魏孝文帝时期()北魏孝文帝时

10、铸造的铜钱商品交易活跃手工业、铸造业发达城市经济繁荣统治者重视和支持商业发展A BC D答案A解析北魏孝文帝铸造铜钱,直接反映出北魏孝文帝时期手工业、铸造业发达。铜钱的出现,是商业贸易发展的产物,是城市经济繁荣的表现,也说明孝文帝对商业的重视。3(2016临沂高二检测)孝文帝时期,推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受田者负担国家赋役和兵役的均田制。从物质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该制度的作用是()A缓和北魏的阶级矛盾B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C创立了新的政治制度D推动各民族间的进一步交融答案B解析均田制的推行,促使鲜卑族从游牧转向农耕,体现出物质文明的进步,故B正确;其他三项错误。4(2017绍兴高二检测)北魏孝文

11、帝改革中,加速少数民族封建化的根本措施是()A整顿吏治 B与汉族通婚C迁都洛阳 D推行均田制答案D解析推行均田制是为保障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根基。随着均田制的实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也建立起来,故答案选D项。A、B、C三项是政治、文化方面的措施。5(2016湛江高二期中)吴宗国主编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中说:北朝的强盛来自体制的力量交替的“胡化”和“汉化”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作者旨在强调()A北朝统治政策缺乏稳定性B北魏因改革成为了强大帝国C隋唐统治重创了士族势力D孝文帝改革有重大历史进步性答案D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材料揭

12、示的是北朝的改革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扭转了魏晋以来的帝国颓势,并构成了走出门阀士族、通向重振的隋唐大帝国的历史出口”。分析选项,A、C两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B项与史实不符;D项符合题意。所以选D项。6(2016德阳高二检测)北魏孝文帝改革与下列哪种历史现象互为因果关系()A长期分裂 B民族融合C民族战争 D阶级斗争答案B解析北魏统一北方后,加速了北方各民族的融合,民族融合推动了改革的进行;孝文帝改革又进一步加快了各族人民融合的进程,故本题选B。7(2016泰安高二检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

13、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材料二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摘自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1)据材料一、二,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2)简要说明材料一、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不同。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实行均田制;实行汉化政策(改汉姓、穿汉服、说汉话、实行汉制、尊崇儒学、兴办教育、移风易俗等)。(2)不同:材料一否定孝文帝改革,认为改革使北魏走向衰落。材料二肯定孝文帝改革,认为孝文帝改革使北魏走向强盛,对后世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