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色谱基础知识介绍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9840027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3.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气相色谱基础知识介绍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气相色谱基础知识介绍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气相色谱基础知识介绍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气相色谱基础知识介绍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气相色谱基础知识介绍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气相色谱基础知识介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气相色谱基础知识介绍(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气相色谱基础知识介绍(一)1 色谱法基础1.1 色谱法原理1.2 色谱流出曲线1.3 色谱术语介绍2 色谱柱系统2.1 气固填充色谱柱2.2 气液填充色谱柱2.2.1 固定液的分类2.2.2 固定液选用原则2.2.3 填充柱的制备2.3 毛细管气相色谱柱3 气相色谱检测系统3.1 热导池检测器3.2 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3.3 电子捕获检测器3.4 热离子检测器3.5 火焰光度检测器4 参考资料4.1 专著4.2 杂志4.3 手册4.4 学术会议文集4.5 色谱网站气相色谱基础知识介绍(二)1. 色谱与色谱概论2. 色谱分类3. 色谱结构解释4. 色谱仪器特点Last edit by madpr

2、odigy1 色谱法基础1.1 色谱法原理 在互不相溶的两相流动相和固定相的体系中,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第三组分(即溶质 或吸附质)连续不断地在两相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分配过程即为色谱过程。由于流动相、固 定相以及溶质混合物性质的不同,在色谱过程中溶质混合物中的各组分表现出不同的色谱行 为,从而使各组分彼此相互分离,这就是色谱分析法的实质。也就是说,当一种不与被分析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被称为载气的永久性气体(例如 H2 、N2 、He、 Ar 、CO2 等)携 带样品中各组分通过装有固定相的色谱柱时,由于试样分子与固定相分子间发生吸附、溶解、 结合或离子交换,使试样分子随载气在两相之间反复多次分

3、配,使那些分配系数只有微小差 别的组分发生很大的分离效果,从而使不同组分得到完全分离,例如一个试样中含A、B二 个组分,已知B组分在固定相中的分配系数大于A,即KB KA,如图1-1所示。片 邑谱柱|卍测昌记最创图1-1样品在低暗柱內分离示意图当样品进入色谱柱时,组分A、B以一条混合谱带出现,由于组分B在固定相中的溶解能力 比A大,因此组分A的移动速度大于B,经过多次反复分配后,分配系数较小的组分A首 先被带出色谱柱,而分配系数较大的组分B则迟被带出色谱柱,于是样品中各组分达到分 离的目的。设法将流出色谱柱某组分的浓度变化用电压、电流信号记录下来,便可逐一进行 定性和定量分析。1.2 色谱流出

4、曲线通常,如果进样浓度很小,在吸附等温线的线性范围内,色谱流出曲线可以假设为对称的如图 1-2 所示。E0D图低谱流出曲线F (0, 607 h)醃虚h)-:信号(mV)1.3 色谱术语介绍1.3.1 基线当没有样品进入鉴定器时,在实验条件下,反映鉴定器噪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称基线。稳定的基线是一条直线,如图1-3横座标0-t所示的直线。1.3.2 保留参数1. 死时间 (tM):指不被固定相吸附或溶解的组分(如气相色谱的空气或甲烷)进入色 谱柱至柱后出现浓度极大点的时间,即从进样到惰性组分流出浓度极大点的时间,如图1-3 中OA所示。死时间正比于色谱柱中空隙体积的大小。2. 保留时间(tR):

5、进样后组分流入检测器的浓度达到极大值(即O-B段)所需的时间,即组分从进样到出现峰最大值所需的时间。3. 调整保留时间(tR):扣除死时间后某组分的保留时间(即A-B段)。即上述 3项的时间单位一般都以分(秒)表示。4. 死体积(VM):不被固定相滞留的物质的保留体积,也指色谱柱内流动相所占的体积。对气相色谱,通常可由死时间和经三项校正后的载气体积流速的乘积来计算。即5. 保留体积(VR):指从进样开始到柱后被分析组分出现浓度极大值时所需的载气体积, 即6净保留体积(VN):为扣除死体积后的保留体积,即兀=塢灯或FE畑上述体积的单位一般以毫升表示。7比保留体积(Vg):在温度为273.16K时

6、,每克固定液的净保留体积,其单位是毫升/克,计算式为:式中:TC为柱温(以绝对温度K表示),WL为固定液的重量(克)8.相对保留值(r):相对保留值是个无因次量。它表示在相同操作条件下,某组分调整保留 值与参比物调整保留值的比值。即VVtr-品- -V(i)工沁%)相对保留值在一定范围内不受固定液用量多少的影响,但会受柱温的影响。凡是纯度高又容易得到的物质都能用来作参比物。应当注意选用的参比物保留值与所分析组 分的保留值接近而又能分离完全的物质为参比物。常用的参比物质有正丁烷、正戊烷、异辛 烷(2,2,4三甲基戊烷),苯,对二甲苯、萘、甲乙酮、环己酮、环己醇等。Last edit by mad

7、prodigy1.3.3 峰宽参数区域宽度的大小是色谱出曲线中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它反映了所选择的分离条件的好坏。在 实际工作中,从分离角度看,人们总是希望流出曲线的峰形越窄越好,习惯上表示一个色谱 峰区域宽度大小的量主要有下述三种:1标准偏差(o):即0.607倍峰高时色谱宽度的一半,如图12中EF的一半。2半高峰宽(Wh):简称半峰宽”或“半宽度”,为当峰高(图12中AB) 一半处色谱峰的宽度,如图12中的GH所示。区域宽度和标准偏差间的关系是由于色谱峰的半宽度容易测量,使用方便,所以一般都用它表示区域宽度。3. 峰宽(W):也称基线宽度,为通过流出曲线的拐点所作的切线在基线上的截距。如图1

8、2中的IJ所示,它和标准偏差的关系是:W=4o基线宽度与半峰宽的关系为:W = 1.7 Wh区域宽度或色谱峰的半峰宽一般用秒或厘米表示。2 色谱柱系统色谱法中一个首要问题是设法将混合物中的不同组分加以分离,然后通过检测器对已分离的 各组分进行鉴定或测定。完成分离过程所需要的色谱柱便是色谱仪的关键部件之一。在色谱柱内不移动、起分离作用的物质称为固定相。气固色谱的固定相是具有活性的多孔性 固体物质(吸附剂)、高分子多孔聚合物等固体固定相。气-液色谱的固定相有时仅指起分 离作用的液态物质(固定液),但一般是指承载有固定液的惰性固体,即液态固相。2.1 气固填充色谱柱气固色谱固定相是一类吸附剂,所能分

9、析的样品主要是永久性气体和低分子量的烃类等气态 混合物。它具有如下特点:1. 有较大的比表面,一般都大于200 m7g,高的达1000 m7g。2. 有相对较好的选择性,不同气态组分在固体的吸附剂上的吸附热往往相差较大,在气液 色谱中溶解度小而难以分离的气态混合物样品,在气固色谱上可能会得到很好的分离。3. 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适合于高灵敏的检测器。4. 使用较为方便,价格也不高,一般都可再生使用。所要注意的是炭类吸附剂的机械强度较低,装填时需防止碎裂;在较高柱温时吸附剂表面易 呈现一定的催化活性,有时需借助改性处理;因其吸附容量大,在贮存或分析过程中会事先 产生永久性吸附而影响柱效,故在使用

10、前通常需进行活化处理,使用过程中也需定期作再生 处理。2.2 气液填充色谱柱 气液色谱固定相是在惰性固体表面涂上一层很薄的高沸点有机液体,这种高沸点的有机液体 叫做“固定液”,起着承载固定液作用的惰性固体叫做“载体”。2.2.1 固定液的分类1 分类 对已有的上千种固定液,需按一定规律将其分类以便于查阅,利用。常见的分类方法有按官 能团分和按极性分两种,方法各有利弊。按官能团分类便于了解固定液的类别,可由结构相 似出发来选择固定相,同样也便于寻找同类替代品。而按极性分类的方法可根据被测物极性 的大小来查阅,方便地寻找极性相似的固定液作替代品。在实际应用中,若样品较为简单, 按官能团类别来选择固

11、定液较为方便。此外,还有按最高使用温度把固定液分为低温固定液(Tmax 250C)。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2991-82规定,气相色谱固定液按结构分为以下10类。( 1 )烃类:( a )脂肪烃;( b )芳香烃。( 2)聚硅氧烷类:如甲基、乙基、乙烯基、苯基甲基、氯苯基甲基、氟烷基甲基、氰烷基甲基等聚硅氧烷。按表观状态分别称为硅油、硅弹性体、硅脂等。( 3 )聚二醇及聚烷基氧化物。(4)酯类:(a)二元酸酯;(b)聚酯和树脂;(c)磷酸酯;(d)其他酯类。( 5)其它含氧化合物:如醇、醛、酮、醚、酚、有机酸及其盐和碳水化合物。(6)含氮化合物:(a)腈和氰基化合物;(b)硝基化合物;

12、(c)胺和酰胺;(d)氮杂环化合物。( 7)含硫及硫杂环化合物。( 8)含卤素化合物及其聚合物。( 9 )无机盐。(10)其他固定液2固定液极性(1)相对极性: Rohrschneider 早期曾提出测定固定液的相对极性法,他规定固定液鲨鱼烷的相对极性为零,0,猱二丙腈为100,被测的固定液的相对极性(PX)依下式计算:已=100 缶- 如业_2)罗什那德固定液常数(略)(3)麦克雷诺兹固定液常数(略)2.2.2 固定液选用原则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是根据被分离样品组分的性质,按“相似相溶原则”来选用固定相,性质 相似时,溶质与固定液间的作用力大,在柱内保留时间长,反之就先出柱。1被分离样品为非

13、极性物质,一般选用非极性固定液。因主要是色散力在起作用,故而按 沸点规律出峰:沸点低的先出峰。如用角鲨烷柱分离时,出峰顺序依次为:甲烷( BP 161.5C,下同)、乙炔(一83.6C)、乙烯(一103.9C)、乙烷(一88.6C)、丙烯(一47.7C)、 丙烷(一422C)。除乙炔外均按沸点由低到高顺序出峰。2被分离的样品为极性物质,则一般先用极性固定液。这时,被测组分与固定液分子间的 作用力,主要是定向力,极性越大,定向力越强,因而各组分按极性从小到大顺序出峰。用 极性固定液聚乙二醇(PEG)-600,分析乙醛、丙烯醛气体混合物的情形就是这样,乙醛的极 性比丙烯醛小,故先出峰,完全符合极性

14、大小规律,如果是强极性的被测物质,选用非极性 固定液,则分离效果很差。3被分离样品为极性物质(或易被极化物质)和非极性物质的混合物,一般也选用极性固 定液,这时,非极性物质先出峰,极性物质(或易被极化的物质)后出峰,如苯和环己烷的 分离,当选用非极性固定液时,很难将其分离;但若选用聚乙二醇-400 作固定液,苯的保 留时间是环己烷的3.9倍,选用极性更强的B,B-氧二丙腈作固定液,苯的保留时间是环己 烷的6.3倍,就很容易将其分离了,这是由于苯具有p电子云结构,容易被极化,而环乙烷 不易被极化之故。4被分离的样品若为形成氢键的物质,一般选择极性或氢键型固定液。如分析低分子量的 伯、仲、叔胺时,

15、一般采用三乙醇胺作固定液,因为胺类能与三乙醇胺形成氢键,三乙醇胺 对伯、仲、叔胺有选择性,一甲胺、二甲胺、三甲胺和氨在 20%三乙醇胺和酸洗红色载体 (C-22保温砖)柱长2米,内径3毫米,柱温60C,氮气(载气)50毫升/分上的出峰顺序 为:三甲胺(沸点3.5C)、氨(沸点-33.4C)、二甲胺(沸点7.4C)和一甲胺(沸点-6.5C), 除氨外完全是按照形成氢键的难易程度排列的,三甲胺因其分子中三个甲基的位阻效应,最 不容易形成氢键,故最先出峰,而一甲胺则因最易形成氢键,被三乙醇胺保留到最后出峰。5被分离样品为具有酸性和碱性(吡啶类)的极性物质,会产生严重拖尾,一般选用极性 固定液,并加酸性或碱性减尾剂,如H3PO4或KOH,以便得到对称峰。6被分离样品为异构体,一般选用强极性或有特殊作用力的固定液,以分离带有极性的异 构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