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9839141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它既考虑到我国高中体育课程的历史与现状,又考虑到我国高中体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既考虑到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形势对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又考虑到高中体育课程本身的特点及其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基础。标准力求既适应世界体育课程发展的共同趋势,又符合我国体育课程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才能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础上继续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一、标准研制的基础性研究(一)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背景的研究1.关于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对体育的影响当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2、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在给人们带来舒适与便利的同时,也造成由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引起的各种疾病的蔓延,它已经直接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如美国在1996年的医疗保健费用高达10,000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5%左右。因此,各国政府越来越关注人类自身的健康问题,并采取多种措施,体育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与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敦促各国政府把推动大众体育的发展作为公共健康与社会政策的组成部分,并明确提出要使体育成为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主要手段。2.国际高中体育课程的改革趋势为了促进国民素质的提高,使学校体育更好地与大众体育和终身体育相结合,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对

3、中学体育课程进行了较大力度的改革,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课程理念方面,强调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培养合格、健全的国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更好的发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2)在课程目标方面,突出增进健康的目标,重视发展学生的体能和运动技能,关注学生运动习惯和终身体育态度的形成,强调培养学生参与创设健康社区和环境的意识和能力。(3)在课程内容和实践方面,普遍重视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合,将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在体育必修课以外开设体育选修课,将课内与课外和校外的体育俱乐部训练结合

4、起来。(二)我国高中体育课程建设的历史经验1基本经验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高中体育课程建设的成就主要表现在:(1)体育课程对改善学生的体质状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增强学生体质”已成为学校体育工作者的共识;(3)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规范的体育课程管理体系,教材质量逐步提高;(4)开始了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实验;(5)体育教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不少注重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快乐学习的成功改革经验。2不足之处根据“素质教育”、“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来审视传统高中体育课程,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教育观念相对滞后,课程目标与内容有脱节现象,体育课程的竞技化

5、色彩较重;(2)课程内容中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的成人化、竞技化运动内容太多,不利于学生运动爱好、专长和习惯的形成;(3)教学手段和方法相对陈旧,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4)课程学习评价简单化,过分注重学生的运动成绩而忽视学生情感、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方面的表现;(5)课程管理过分集中,不能较好地适应我国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课程与终身体育的接轨,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1985年以来4次大规模的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青少年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形势十分严峻,这与高中体育课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一定的联系,表明了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6、和紧迫性。(三)关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基础的研究1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生物学基础(1)体育活动受个体的生理结构与功能的制约和影响;(2)个体在参加体育活动时机体工作能力的发展变化有一定规律;(3)正常的生长发育是进行体育锻炼的前提,体育锻炼可以促进正常的生长发育;(4)高中学生生长发育的速度已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慢,但仍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5)长期的体育锻炼对于人体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是增进国民健康有效而不可替代的手段;(6)体育活动为防止人类身体和机能的退化具有重要作用;(7)个体在健康问题方面的认识和行为对其健康状况将产生深远影响;(8)社会的发展要求加强对高中学生的疾病预防和公共卫

7、生方面的教育。2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育学基础(1)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3)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操作性知识和技能学习为主的课程,学习结果主要表现为学生体能、运动技能和行为态度的改善;(4)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有其独特的规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必须遵循这些规律;(5)体育既是“体”的教育,更是“人”的教育,忽视健康的文化知识教学或孤立地发展体能和运动技能的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都是有害的;(6)体育与健康课程要重视养成教育。3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心理学基础(1)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体育活动能使人产生愉快体验和成功

8、感;(3)体育活动对于促进个人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有促进作用;(4)体育活动可以对良好个性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5)运动技能的学习效果与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密切相关;(6)高中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特征对体育学习的内容选择与效果有直接的影响;(7)我国高中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从各方面加强教育。4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社会学基础(1)体育与健康课程与社会政治、经济存在着紧密的联系;(2)体育与健康课程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相联系,并受其影响和制约;(3)体育与健康课程与一定的社会背景相联系;(4)知识经济和学习化社会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任务、目标及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5)体育活动对增加人

9、际交往与合作、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培养团队精神具有独特的积极作用。二、标准的主要特点与课程结构(一)主要特点标准是在过去7次体育课程改革的基础上制订的。与过去的体育教学大纲相比,标准强调以下几个方面:1更加突出健康和教育价值以往的体育课程理论认为:体育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获得运动知识、技能和增强体能方面。标准除重视体育的这些价值外,还十分重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的作用。例如,在论及课程对于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价值时,标准强调学生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增强积极的自我价值感,提高调控情绪和预防心理疾病的能力,培养坚强的

10、意志品质,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并将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迁移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从而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由此可见,标准十分重视挖掘本课程的多种内在功能和体现本课程的多种价值。2将体能和运动技能以外的课程学习要求具体化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结果主要表现在学生体能、运动技能和行为态度等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这些变化都应以可观察、可操作的方式进行评价。这是确保课程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的一个关键。传统体育课程在情感、意志、行为等方面确定的一些目的和任务之所以未能很好地完成,其中学习目标过于抽象和操作性不强是一个重要原因。标准分析了学生在课程学习后相应的预期表现,并将它们作为相关方面的具体学习目标

11、,从而使学习目标由抽象的原则性要求变为可以观察、测试的行为表征,这既便于学生在学习时自我认识和体验,也便于教师对学生进行观察、评价和对教学活动成效进行判断,从而有效地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的全面实现。3重视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兴趣和爱好不但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课程最终目标的实现也具有积极的作用。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也才能使学生将体育活动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从终身体育的角度来讲,关注学生运动爱好和专长的形成以及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比关注学生一时的运动技能表现更重要

12、。4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体系标准将课程结构体系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采用了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体育课程改革的结构体系。标准确定的课程结构体系具有以下特点:(1)确立以功能为纲的结构体系传统的体育课程以身体活动特征或运动项目作为确定课程结构和内容体系的主要依据。标准参照国际上通行的体育课程结构,采用按体育功能划分学习目标和内容的结构体系,即设置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及其相应的内容标准,从而更加重视发挥体育课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独特功能。(2)增大课程结构的适应性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经济文化的发展差异很大。为使标准更易于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

13、,标准确立了高度灵活的目标体系和内容标准,为各地、各校实施课程留下充分的发展空间。(3)扩大学校、教师和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选择权标准设立了必修学分和选修学分,在水平五和水平六中各设立六个运动技能系列供学生选择学习,即球类运动、体操类运动、田径运动、水上或冰雪运动、民族民间体育、新兴运动等系列。高中学生对运动项目的学习内容、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都有较大的选择权。这让学校和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课程建设,有助于充分发挥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确保每一个学生从课程学习中受益。(4)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充分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让体育课走出学校运动场,与学生的课余活动

14、、家庭和社区生活相结合,是现代体育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标准对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自然地理资源和体育信息资源等均提出了充分的要求,以充实、更新和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选择性和民族性,提高课程的适应性和教学质量,为学校、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标准提供可能。5采用全新的教学理念与策略在传统的体育课程中,教师和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居于绝对支配地位,反复练习和训练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得辛苦,学得痛苦”成为体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标准针对这一点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概念。有效教学首先是建立在学生“想学”和“愿学”基础上的,因此,标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

15、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注重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6构建发展性的评价体系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过于注重用运动成绩指标来衡量学生的体育学习结果,集中地体现了体育课程的竞技化倾向,它更多的是一种终结性、甄别性的评价,对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促进作用不大。标准从有利于促进学生和教师发展、有利于体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目的出发,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的新的评价体系。标准在评价方式上,既注重终结性评价,也注重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自评和互评;在评价内容方面,既包括对学生体能、运动技能的评价,更注重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同时,标准还让高中学生在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方面有一定的选择权,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以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二)课程结构传统的高中体育课程忽视了除运动技能以外的其他学习内容,没有将运动技能学习以外的学习目标明确体现在教学内容中,从而使体育课程的目标和任务难以全部实现,未能真正发挥体育的多种功能与价值,未能很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的目标,这是传统高中体育课程内容结构的最大不足之处。因此,标准放弃了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的传统作法,而是按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划分课程内容,设置相应的具体目标和内容标准,按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划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