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上)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9832040 上传时间:2022-11-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上)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二章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上)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二章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上)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二章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上)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二章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上)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章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上)(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格律诗的句式第四节律诗的对仗(上)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今天我们讲律诗的对仗。一、对仗的定义什么是律诗的对仗?王力先生曾解释说:“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王力先生把诗词中的对偶等同于对仗,可见这两者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 现象。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 起来就较为困难。下边我们就来讲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 二者有什么区别?1对偶是一种修辞格。就是把同类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是成对使用的 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可以句中自对, 也可以两句相对。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以及 内容上的相互映衬

2、,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讲究对称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宫殿、陵寝,小至平民百 姓门户、摆设,都讲究个左右对称。文学上也不例外,因为汉语单音词较 多,即使是复音词,其中的词素也有相当的独立性,容易造成对偶,所以 早在先秦的诗歌中就出现了对偶句。刘勰文心雕龙俪辞篇开宗明义即 云:“造化赋形,肢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裁百 虑,高下相须,自然成对”。以人体之四肢来形容对偶之相称,最是 确切不过。2对仗对仗又称对偶、对仗、排偶。由于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密切相关, 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所以说对仗本身也是一种骈偶,是诗词创作 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律诗中

3、的对仗是有它的规 则的,除了具有对偶的基本特点外,还要求: 出句和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3对仗与对偶的区别对仗不仅有对偶的一般特点,而且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除了字数 要相等,结构、词性要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对之外,还要受到平仄、音韵 的限制,也就是要符合格律要求,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 同一词语。因此可以说律诗中的“对仗”是在一般对偶基础上的更为严格 的对偶,是在律诗命题内的对偶。对仗与对偶之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 体的。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 就不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

4、体,其中古代散文 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chi修整,整治)了语言,增强 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 律诗严格要求其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 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 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 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 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 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格律诗词

5、中的对 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 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在律诗中我们通常不以“对偶”称之,而 特称之曰“对仗”。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我们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 对仗了。我们来举例说明: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即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 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 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 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只能说它是对偶。再看:古诗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诗经小雅

6、.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同样符合字数相等,词性结构相同,意思相关的要求,但平仄不相对, 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日、而等字,所以这两个例子只符合对偶的 要求,不符合对仗的要求,只是对偶句。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相近或相对, 平仄相对、音律和谐、同一结构位置没有重复使用的字或词,无论哪个方 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像 这样的对仗还有很多:唐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毛泽东长征诗中的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

7、,大渡桥横铁索寒。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为何律诗要对仗为什么律诗要对仗呢?也就是说律诗中的对仗对于律诗来讲有什么作 用呢?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必须从律诗本源来探讨。首先,对仗是律诗在从上古神话-诗经-楚辞-汉赋-古体诗-骈文各种 文体中发展而产生的,它保留了或者说传承了先前各种文学的艺术精华。第二,对仗是律诗在产生形成的过程中反复强调和坚持的基本要义之 一。律诗产生形成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南朝齐永明年间,四声八病的提出,规定了律诗对仗的基本样式和音 韵平仄要求。2唐贞观年间上官仪

8、归纳前人对仗方式提出六对,八对之说,规定了 律诗对仗的基本类型。3武周时沈佺期、宋之问按律诗发展基础i加以琢磨,去粗存精,统一了律 诗格式,于是律诗对仗形制确立。从律诗形成三个重要节点看,从始到终都把对仗作为基本格式要求, 而且对对仗的要求越来越严。所以有人认为律诗中的对仗是从律诗整体功 能以及对仗在律诗中的特殊作用来考虑的。有人把对仗在律诗中的功能归 纳了四点。 命题功能。这是从律诗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形成的。 修辞功能。从辞藻到章句的凝练与锻造。 演奏功能;协于音律,可以弹唱。南齐永明间,自从周颙(代购)著四声切韵,提出平上去入四声 以后,讲究平仄便逐渐成为律诗的基本要求。其本意就是要求诗

9、合音律。 宫商角徵羽五音和谐。 美学功能。形式上的对偶美、音乐上回环舒缓美,内容上的幽深高 远美,三者结合,实现艺术上的高度和谐与统一。总结一下:格律诗中使用对仗的表现手法,它能使诗词在形式上整齐 匀称,节奏明快;在音调上音韵优美,音乐感强;在表意上凝炼集中,高 度概括;在抒情上情感真挚,酣畅淋漓。使格律诗进一步实现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与内容上的高度完美统一。三、律诗对仗的种类律诗主要是颔联颈联两联对仗和三联对仗,颔联颈联两联对仗是基本 体例。其他都是例外。那么,律诗对仗有多少种呢?(一)从对仗形式上讲,包括长律归纳起来有以下九类:1. 中间两联对仗前面说过,古人把律诗

10、的第一二两句叫做首联,第三四两句叫做颔联, 第五六两句叫做颈联,第七八两句叫做尾联。对仗一般用在颔联和颈联, 即第三四句和第五六句。唐杜甫春日忆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唐王维观猎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唐白居易鹦鹉陇西鹦鹉到江东,养得经年觜渐红。常恐思归先剪翅,每因喂食暂开笼。人怜巧语情虽重,鸟忆高飞意不同。应似朱门歌舞妓,深藏牢闭后房中。2前三联对仗首联的对仗可用可不用。五律首联用对仗的较多。七律首联用对仗的 较少。翻开唐诗,我们不难发现:五律首

11、句不入韵的较多。七律首句不入 韵的较少。但是,这个原因不是绝对的;在首句入韵的情况下,首联用对 仗还是有的。首句入韵的:唐陈子昂 春夜别友人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去,此会在何年。唐白居易 杭州春望望海楼明照曙霞,护江堤白踏晴沙。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红袖织绫夸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谁开湖寺西南路?草绿裙腰一道斜。首句不入韵的:唐杜甫恨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唐许浑送韩校书恨与前欢隔,愁因此会同。迹高芸阁吏,名散雪楼翁。城闭

12、三秋雨,帆飞一夜风。酒醒鲈脍美,应在竟陵东。3后三联对仗尾联一般是不用对仗的。到了尾联,一首诗要结束了;对仗是不大适 宜于作结束语的。但是,也有少数的例外。如: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诗最后两句是一气呵成的,是一种流水对。还是和一般对仗不大相同的。4首联颈联对仗,颔联不对仗,谓之偷春体清人说这为律诗之一体。凡起联相对,而次联不对者,因其把本应在 颌联出现的对仗用在首联,“如梅花偷春色而先开也”故谓之“偷春体” 如:唐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

13、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唐杜甫一百五日夜对月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仳离放红蕊,想象颦青蛾。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5少于两联的对仗 唐五律中尤其多见,贾岛、王维、李白、杜甫、元稹等大家都有用这种蜂 腰体的诗作。这种单联对仗,比较常见的是用于颈联,称“蜂腰体”。蜂腰体在盛唐李白塞下曲(第一首)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唐贾岛下第下第唯空囊,如何住帝乡?杏

14、园啼百舌,谁醉在花傍?泪落故山远,病来春草长。知音逢岂易,孤棹负三湘。唐李白与贾至舍人于龙兴寺剪落梧桐枝望Byong湖剪落青梧枝,灉湖坐可窥。雨洗秋山净,林光澹碧滋。水闲明镜转,云绕画屏移。千古风流事,名贤共此时。6隔句对仗。称扇对体。如第一句对第三句,第二句对第四句。一首诗中前联与后联形成对仗, 便是扇面对。1958年,中国语言学家王力汉语诗律学论近体诗对仗时 也说:“第一种是上一联出句和下一联出句相对,对句亦与对句相对。这种对 仗叫做隔句对,中原音韵论曲时称为扇面对。”隔句对在近体诗中极为 罕见,词中也不多。唐白居易夜闻筝中弹潇湘送神曲感旧飘渺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苦

15、调吟还出,深情咽不传。万重云水思,今夜月明前。唐郑谷寄裴晤员外昔年共照松溪影,松折溪荒僧已无。今日重思锦城事,雪销花谢梦何殊。乱离未定身俱老,骚雅全休道甚孤。我拜师门更南去,荔枝春熟向渝泸。明梁桥阙题夏来幽兴惬,携酒问芳苹。昨日花前醉,青衫藉玉人。今宵月下饮,翠袖舞红茵。老去流光易,乘时欲恬神。律诗的首联隔句对是经常处的位置,而中联隔句对,古无此格,明朝 后开始拟之。隔句对,打破了单句对偶的限制,它把两联四句扩展开来, 当作一联两句使用,在最大限度上延伸了句子的长度,扩大了对偶的容量, 也增强和丰富了对偶的表现力,极诗中之变态。7四联都对仗唐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苏味道正月十五日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