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9830214 上传时间:2023-03-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家庭教育中的亲子关系最近,日本地震、海啸、核辐射,利比亚内战不休,英、法、美空袭不断。相比之下,我国国力日增、和平发展,人民生活富裕、安居乐业。生活在这样的国度,生活在这样的时代,特别是在这万物复苏、鸟语花香、细雨微风的春天,每个家庭,每位父母,每个孩子都应生活得自由、幸福,但我们发现,并非如此。有的孩子内心空虚、惊恐不安,有的家庭因孩子问题焦头烂额、战火连绵。父母歇斯底里发出呼唤:“孩子怎么会这样?我该怎么办?”“我好痛苦啊,生活得真没意思!”成了孩子的口头禅。这些家庭教育问题的背后,大多是亲子关系出了问题。今天与大家探讨家庭教育中亲子关系问题。(一)亲子关系。 1、关系。 什么是关系?关系

2、是两个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状态。 人的关系可分为三类。 第一、主我与客我的关系。也就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当一个人与自然或社会发生关系时,总要对自己的情况做出判断。我原来总结为“点我”与“整我”的关系。比如:拿我们今天听课为例,有的想,我文化水平差,听了也学不会,不听了。有的想,我学的时间比他长多了,也讲不出什么新东西,听了净浪费时间。有的坐这里就想,每位父母都是教育家,各有各的见解,我要听一听,借鉴一下。再者,来了就要认真听,一会儿,我要发言,发表我的观点,真理越辨越明,相互争论能加深理解。 第二、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做为自然生物与自然环境如,空气、水、地球、日、月、星等发生着

3、关系。 第三、人与人的关系。做为社会生物,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家庭关系中,主要是三种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主我与客我的关系。主我与客我的关系决定着夫妻关系,进而决定亲子关系。亲子关系是外化是表现,根源是夫妻关系和主我与客我的关系。这里我们通过剖析亲子关系的问题,让家长们反思我们应该如何做。 在各种关系中,和谐是最高境界,不和谐就会出现问题,就会产生冲突。这些关系中,有的我们不能改变,有的我们经过努力能够改变,我们的做法就应是:努力做我们能够改变的事情,改变自己;宁静接受不可改变的事实,去适应别人,智慧地分辨两者的不同。 2、亲子关系。

4、 什么是亲子关系?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就是亲子关系,就是双亲与子女的关系。亲子关系就是父母与孩子都根据对方在大脑中形成的印象、看法来决定自己的行为的关系。 按年龄可分为成年父母与未成年孩子的纵向关系;成年父母与成年子女的横向关系;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的纵向关系。这里我们主要研究成年父母与未成年孩子的关系。 我们主要是从亲子关系的性质方面进行探讨。按照亲子关系好坏我们分为正常和不正常两类进行研究。亲子关系可分为正常和不正常两种。正常的应是血缘亲情基础上的朋友关系;不正常的应包括溺爱型(骄惯、骄养)、严厉型(隔膜、冷漠)、打骂型(冷酷、奴隶)。 (1) 正常的亲子关系。 孩子有问题是亲子关系或“榜样”

5、有问题(90%以上是亲子关系),而亲子关系或“榜样”的问题,追根溯源是家长的问题,所以说“问题孩子的产生主要源于问题家长”,也可以说“孩子有问题百分之百是家长有问题”。什么样的亲子关系才是正常的呢?我认为应该是“血缘亲情基础上的朋友关系”! “血缘亲情”是硬指标,是形式,父母和孩子都无法改变;“朋友”是软指标,是内容,父母起着决定作用。亲子“朋友”关系与一般的朋友关系相比有其特殊性,第一、是忘年交;第二、父母一方是发起人有控制权;第三、父母要“屈尊”才能平等。衡量父母是否合格是亲子关系好坏;衡量亲子关系好坏是在孩子心目中父母是否够朋友;而衡量够不够朋友是孩子有了烦恼是否第一个告诉父母;因此,衡

6、量父母是否合格就是孩子有了烦恼是否第一个告诉父母!理想中的亲子关系应是彼此知心、关心、相互尊重、欣赏、信任,把人性、平等放在至高位置。衡量父母是否合格的标准是亲子关系的好坏;衡量亲子关系好坏是在孩子心目中父母是否够朋友;而衡量够不够朋友是孩子有了烦恼是否第一个告诉父母;因此,衡量父母是否合格就是孩子有了烦恼是否第一个告诉父母!理想中的亲子关系应是彼此知心、关心、相互尊重、欣赏、信任,把人性、平等放在至高位置。 (2) 非正常的亲子关系。 第一溺爱型。 表现:从主观上说,溺爱是真爱、也是无条件的爱。溺爱型父母是时时、处处怕孩子受到伤害,怕晒、怕烫、怕烧、怕摔、怕丢、怕坏,让孩子过着优裕幸福地生活

7、。 原因: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温饱得到解决,生活越来越富足;在家庭中,家长多,孩子少;而“物质享受就是福”的观念根深蒂固。 “我们那时条件差,要什么没什么,受了多少苦,现在条件好了,孩子要什么买什么,不能再让孩子受屈”,一些父母特别是“隔代教育”中的祖辈们对孩子百依百顺。 你学习就行了,什么也不用你干!父母们总是忽视根本,重视花和果实,因为感到树根没用,花和果实最有价值能让人羡慕,结果当然是昙花一现,结不出果实。有的孩子上大学了,生活不能自理,不懂人情事故,没有交际能力,没有自控能力,最后无奈退学。有些“神童”泯然不如众人,无法生存。 危害:在中国现代,各个家庭溺爱的条件非常具备,溺爱像幽灵一

8、样吞噬着着九十年代以后的青少年。从客观上讲,溺爱属于爱的错位,是错爱。这种父母把孩子培养成了真正的“儿皇帝”,物质上,要什么,给什么,精神上高度控制,孩子无能、无情。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孩子成才必须经过实践厉练。溺爱恰恰相反,什么也不让孩子去实践、去锻炼,孩子只能成为庸才。孩子要么性格木讷,懦弱无能,要么不通人性,冷酷无情。究其原因,家长是按“猪”和“狼”性培养孩子,没有按“人”性培养。 “我有一口吃的,就有他一口吃的”一位年逾七旬的老太太靠退休工资养活着四十多岁的儿子,儿子下岗在家,什么也干不成,整日在家呆着。人们问老太太:你百年之后,儿子怎么生活?老太太无奈地说:“我死了,

9、我就管不了那么多了”。多么揪心!不将孩子培养成人,孩子痛苦终生,父母死不瞑目! 一位大学生,过不了学校生活,母亲就辞掉工作在学校附近租房伺候,后来还是不行就退学回家。在家中,有一次,母亲埋怨说:“你二十二岁了,要么复习,要么找个工作,整天在家呆着算什么?”儿子听后急了,拿菜刀将母亲的头割下,随后又给开出租车的父亲打电话,说要买手机。 二00九年十二月十八日,铜梁县十五岁少年王然,因为向父亲借摩托车现去玩耍遭父亲王彬拒绝而将父亲杀死。一贯溺爱儿子的母亲张霞不但没有报警,还拿出一万五千元让儿子逃跑。十天后,儿子自首,竟编谎言说是母亲杀了父亲,自己只是帮忙处理了尸体。人们惋惜地说:“孩子是被母亲惯坏

10、的”。 从古至今,溺爱造成的悲剧不胜枚举,可是,人们仍在重蹈复辙。现在孩子的大面积厌学,空虚无聊,包括一些凶杀都与溺爱有关。家庭教育必须教育父母们在从贫穷到富裕的转型期,不要让孩子成为牺牲品。因此,防止溺爱是家庭教育的重要任务。 第二、严厉型。 表现:“你父病危,见电速回!儿子到,爹死了。”十几年前,有位老教师这样描述父子关系。他每次回家,好似鬼子进村,本来还说说笑笑的孩子便各自走开,雅雀无声。中国父亲向来以“严”自诩,追求敬畏,造成与孩子代沟加深,身体近在咫尺,心灵远隔天涯,使得父亲成了一种符号。 原因: 以八十年代为分界线,以前属于农业化生产时代;以后进入信息化时代。现在是农业化时代的父母

11、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孩子,每位父母都要对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要树立向孩子学习的观念。特别是父亲一定要摒弃大男子主义思想,遇到亲子冲突首先解剖自己,做与时俱进的明白人,不做顽固不化的糊涂虫! “我在外面装孙子,我不能到家再装孙子!”有的父母在外面求人办事,点头哈腰,到家一看到孩子不学习,不听话便赌气不理孩子,造成亲子关系僵化。试想在外为了挣钱我们还能屈尊,难道在家为了亲子关系融洽,我们就不能改变一下态度吗?在孩子面前,你会真正体会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美妙境界! 危害:“要是爱人真的不行还能换一换,这孩子是换也不能换,调也不能调。哎,真是没办法!”父母提起孩子就烦,就发出无奈的叹息,你要知道,你对孩子的

12、态度正好决定了孩子对你的态度。孩子一定会这么想:碰到这么倒霉的父母,怎么才能调换呢?两者的区别仅仅在于你说了出来,孩子埋藏在心底罢了!父母们要智慧地认识到:疏远孩子就是折磨自己,孩子是无辜的!林妙香的例子:儿子想掐死我 同样是父子关系,虽然形式一样,不能更改,但内容却是天壤之别。一对父子,父亲说:儿子可乖,我特想儿子;儿子说:爸爸有一天不叫电话了,还忙呀,我给他叫个电话!另一对父子,父亲说:我要知道生个这样不争气的儿子,还不如不要呢!儿子说:爸爸一回家,我浑身不自在,今天爸爸可别回来!女儿是妈妈的贴心小棉袄,母亲提起女儿,总是有说不完的话题;可有的母亲提起女儿就皱眉头。有的父女,母子心有灵犀一

13、点通,子女将父母当做初恋情人,从父母身上了解整个社会;有的形同路人,甚至成了仇人,从外界寻找“温暖”。 第三、打骂型。 表现: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对家庭教育中打骂孩子的作风曾尖锐地指出:“粗糙轻率的家庭管理作风是最贫乏最无教育智慧者采用的。最不开化的野人和最笨的农夫都会想到用打几下和骂几句作为惩罚”。赏识教育专家周弘形象地说:智慧不够,拳脚来凑。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已进入与世界文明接轨的信息化时代,那种与野蛮人相提并论的打骂作风必须无条件停止! 一个十岁男孩,因为他“太好动”便饱尝父亲的拳脚,甚至罚跪用皮带抽。父亲一直认为孩子不改是因为“打得还不够”。其母认为“没听说过家长打孩子还有错”“你是我的孩

14、子,打死你也没人管”。有调查表明,目前仍有40%的家庭以打骂为教育手段,而一些犯罪的少年,很多是因父母打骂造成的。 原因:传统家庭教育中,“严师出高徒”,“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被人们奉为精典。父母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打骂,是落后无知的农业时代的产物。打骂孩子实际上是把孩子当做了动物,认为孩子不通人性,只有通过打骂形成条件反射孩子才能改正。所以我强调,打骂孩子必须叫停! 有些父母总是为自己打骂孩子的行为作辩解:对孩子的打骂都是为了孩子好;自己的孩子打了再哄一哄就没事了;某一次打骂效果很好;一些情况不打骂就无法解决。每位父母打骂孩子初衷都是好的,都想让孩子学好、变好,大部分是

15、边打边流泪,打过更后悔。只有消除父母的陈旧观念才能真正根除恶习。打骂孩子不仅有理论基础:“打是亲,骂是恩,不打不骂是仇人”;而且有实践做证明:一打成绩就提高,一打表现就好。从主观上父母是为孩子好虎毒还不食子,从现象看有些作用;但我们做为智慧的人,做为文明的人,更应该理智地注重客观效果,更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打骂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 对于打孩子,什么年龄打,什么情况打,打什么部位好像都有研究,也都有不同的意见,但“打”是在情绪极不好的情况下做的事,平凡人很难把握“度”。再者,打能“上瘾”,因为注重的是条件反射,往往越打越厉害。现实中,父母因“误打”,孩子因“怕打”造成相互致残致死的恶性案件屡见不

16、鲜。一些父母认为打孩子不仅简单易行、立竿见影,而且还能树立长辈的权威,渲泻自己的情绪。一位母亲苦于孩子成绩差就向一位“教子有方”的父亲讨教方法。这位父亲神秘地说:“教无定法,我总结的奥秘就一个字打”母亲谦虚地说:我也打,但效果不理想,再者我打孩子时,我的心受不了。父亲说:不是没效果,是你心太软,打得不到位!再者打时你要想,我打的不是你的人是你的缺点!父母打孩子按照心路历程可分为爱恨交加,痛恨交加,悔恨交加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处于矛盾心理之中,但都有一个共同点“恨”。恨谁呢?当然是恨孩子,由深爱产生切恨,即使心痛也要打,虽后悔但能找到心理平衡,因此,下一次仍要打!该恨谁呢?应该恨自己,这样想就不会再理直气壮打孩子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