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县防洪抗旱规划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9821812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31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XX县防洪抗旱规划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XX县防洪抗旱规划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XX县防洪抗旱规划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XX县防洪抗旱规划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XX县防洪抗旱规划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XX县防洪抗旱规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县防洪抗旱规划(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 X 县抗旱规划报告XX县水务局二OO九年六月XX县防洪抗旱规划报告审 批:审 核:主编:编 写:制 图:参加人员:XX县水务局二OO九年六月目录前言51基本情况调查与评估71.1基本要求71.2干旱灾害基本情况调查评价111.2.1旱情及旱灾损失调查121.2.2历史干旱规律分析121.2.3城市基本情况和旱情调查131.2.42000年以来旱灾特点分析141.3抗旱基本情况调查161.3.1经济社会指标现状调查161.3.2供水基础设施现状调查171.3.3历年抗旱投入与抗旱效益调查191.3.4抗旱减灾保障体系现状调查201.3.5城市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现状调查211.4不同水平年水

2、资源供需分析211.4.12007年实际供用水调查211.4.2水资源供需分析241.5抗旱能力评估及形势分析281.5.1现状供水安全评估281.5.2旱情监测预警体系和抗旱指挥调度系统评估291.5.4抗旱能力评估301.5.5抗旱形势分析301.5.6城市干旱分析302规划布局312.1规划的依据312.2规划的指导思想312.3规划的原则322.4规划布局方案323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323.1基本要求323.2城镇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323.3农村抗旱应急水源工程333.4生态抗旱应急补水工程354旱情监测预警系统384.1基本要求384.2旱情监测384.3旱情分析预测评估40

3、4.4旱情预警405抗旱指挥调度系统416抗旱减灾管理体系416.1抗旱减灾组织416.2抗旱减灾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应用416.3抗旱宣传培训417投资估算与规划实施意见427.1抗旱应急备用水源工程投资427.2建设项目资金筹措方案427.3阶段投资安排428规划实施效果及环境影响评价438.1规划实施的社会经济效益438.2规划建设项目438.3环境效益448.4其他产业影响449规划实施保障措施4410附录4510.1附表4510.2附图45前言XX县抗旱规划报告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抗旱工作的通知(国办法200768号)精神和XX市抗旱规划大纲,为了保证全县城乡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

4、态与环境安全,逐步提高我县抗旱减灾能力和管理水平而编写完成的。本次规划的目的是在XX发生中等干旱年时,城乡居民生活、工业生产用水有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不遭受大的影响。规划时重点考虑发生严重干旱年时,城乡生活用水基本有保障,工业生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发生特大干旱时,保障城乡居民生活饮用水安全,尽量保证重点部门、单位和企业用水。规划利用我县大量详实的水利、水文、气象、环保、水资源等基础资料,以2007年为基准年,2020年为规划水平年,对全县水资源量开发利用和发展进行分析,典型干旱年降水频率75%的年份对应于中度干旱年,频率90-95%的年份对应于严重干旱年,频率97%的年份对应于特大干旱年。

5、预测各水平年遭遇不同频率的干旱时对XX的各行业供、用水进行平衡分析,从而编制完成XX县抗旱规划报告的具体项目。在抗旱规划项目的具体布设上,充分利用现有水利工程,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维修、改造、配套输水管道和渠系工程,新增应急供水量,提高应急供水能力。按统筹规划的原则,重点布设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旱情监测预警建设、抗旱调度指挥建设、抗旱减灾管理建设。共编制规划了126个项目,总投资320864万元,规划实施完成,基本能够保证全县居民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问题。该规划工作得到了各级相关部门的重视。水务局抽调了一批技术人员成立了XX县抗旱规划报告编制办公室,专门负责规划的资料收集、计算、制图、报告编制

6、工作。XX县抗旱规划报告于2009年3月8日开始,2009年6月10日编制完成,报告完成后送初审小组初审合格,报XX县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规划工作顺利完成。规划编制工作经过编制人员近四个月的辛勤努力,全面完成了规划编制任务,在资料收集和规划编制工作中得到了气象局、统计局、环保局、水务局各科室等部门负责人和参加工作规划工程技术人员的大力支持,我们表示深切的感谢。由于我们的编制水平有限,工作任务重、时间紧,在XX县抗旱规划报告编制工作中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提出宝贵意见。编 者二九年六月十日 1基本情况调查与评估1.1基本要求1)规划依据本次规划利用现有资料,采用相关的统计年鉴、水资源公报和相关规

7、划成果。2)旱情和旱灾基础资料收集(1)旱情资料通过对全县1956-2008年的XX县降雨量统计,说明XX的旱情十分严重,基本上是连年干旱,十年十旱。(详见降雨量统计表)(2)旱灾损失资料通过对全县1990-2007年的农业、牧业、城镇旱情和灾情损失资料,统计表明,XX县的旱灾损失相当严重。(详见附表2-1XX县1990-2007年每次旱情及旱灾损失调查表)(3)抗旱效益资料通过对全县1990-2007抗旱效益统计,XX县投入抗旱资金少,取得的抗旱效益十分明显。(详见附表2-5XX县1990-2007年抗旱投入与抗旱效益调查表)3)特大干旱能力分析经过对XX县现有水源工程调查分析,XX县的现有

8、水源工程不能满足干旱缺水的需要,XX县的水源工程抗特大干旱能力极差。4)现状旱情及旱灾特征分析(1)地理位置XX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东,XX市西北部涪、琼两江中下流。东邻合川,南接大足,西连安岳,北靠蓬溪,东南与铜梁交界,西北与遂宁市接壤。地跨东经10530411060020,北纬29473330228之间,全境东西宽47公里,南北长72公里,幅员面积1583平方公里。(2)行政区划XX县建县于1912年,先后隶属遂宁、绵阳、江津、永川专区,1983年划归XX市。据2007年统计,全县管辖22镇乡,总人口92.5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80.88万人,占总人口的87.4%,非农业人口11.65万人

9、,占总人口的12.6%,XX县人口密度较大,每平方公里585人。(3)水文气象气候XX县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其特点是:气候温和,热量充沛,四季分明;夏无酷热,冬无严寒,无霜期长。春季气温回升早,夏季降水集中,秋季阴雨绵绵;冬春少雨,多夏伏干旱,多年平均气温为17.9。最高月是8月,平均温度为28,极端高温42.7(2006年8月15日双江镇);最低是1月,平均温度7,极端最低气温为3.8(1963年1月15日)。全年无霜期长达335天,最多365天,最少293天,多年平均日照时数1228.4,日照最多是1978年为1618.5小时,最少是1974年,只有1015.7小时。降雨XX县雨量充

10、沛,但分布不均,降雨时间多集中在夏秋两季。据县气象局实测资料统计,全县年平均降雨量为982.66毫米,春季(35月)为223.08毫米,占22.7%;夏季(68月)为443.33毫米,占41.5%;秋季(911月)为264.91毫米,占26.9%;冬季(122月)为51.33毫米,占5.2%;汛期(59月)为708.8毫米,占71.9%。因而出现暴雨的机率大,暴雨往往伴随着洪涝发生。降雨量不仅在年内四季分配不均,而且年际间、地区间变化较大,有着明显的差异,其最多年(1956年)降雨1439.6毫米,最少年(1966年)降雨650.8毫米,两者相差788.8毫米,接近于年平均降雨量。在地区上也分

11、布不均,县境北部的玉溪、古溪镇及东部的上和镇的部分乡村多年平均值为825毫米,南部的卧佛镇为1017毫米,中部地区在941981毫米之间。(4)自然资源水资源利用涪、琼两江横贯XX县域东西,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主要水源,地下水一般由降雨补给,多年平均总量6.11亿立方米。中度干旱年(P=75%)3.96亿立方米,严重干旱年(P=90-95%)2.44亿立方米,特大干旱年(P=97%)1.50亿立方米。在计算水资源量时仅考虑境内地表水和已利用的过境水。2007年度全县平均降雨量957.2mm,利用过境水资源量11764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50800万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为54873万

12、立方米。水力资源境内有水域面积49.3平方公里,水力资源丰富,水电资源蕴藏量14.2万千瓦。(5)河流水系涪江水系涪江是县内主要过境河流,属嘉陵江右岸大支流,河面宽,水流充沛。发源于岷山东麓松潘县三舍译的红星岩(海拔5010米)和雪宝顶主峰(海拔5555米)之间,向东南流经平武、江油、绵阳、三台、射洪、蓬溪、遂宁等市、县,于潼到米心镇入境,再经玉溪、双江、梓潼(县城)、桂林、上和、别口乡出境,进入合川,于合川市城南汇入嘉陵江。干流全长670公里,流域面积36400平方公里。县境内长67公里,天然比0.46,水域面积18.8平方公里,流域面积838.7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461立方米/秒,最

13、枯流量99.5立方米/秒,年径流总量145.4亿立方米。琼江水系琼江亦名安居河,是过县境的第二条大河,属涪江右岸较大支流。发源于乐至县三星场金马寺,由西北向东南经遂宁的拦江、白马、安居、三家区,在县境崇龛镇入境,又经柏梓、太安、塘坝、小渡镇,于小渡镇青云出境。干流全长235公里,全流域面积4329平方公里。县境内长81.5公里,流域面积754.83平方公里,天然比降0.49,水域面积13.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为26.6平方米/秒,年径流总量为8.39亿立方米。(6)水资源概况地表水涪、琼两江横贯XX域东西,是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主要水源,地下水一般由降雨补给,多年平均总量6.11亿立方米

14、。中度干旱年(P=75%)3.96亿立方米,严重干旱年(P=90-95%)2.44亿立方米,特大干旱年(P=97%)1.50亿立方米。在计算水资源量时仅考虑境内地表水、已利用的过境水和地下水。2007年度全县平均降雨量957.2毫米,利用过境水资源量11764万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变50800万立立米,水资源量为50490万立方米。地下水县属川中红地层丘陵区,地下水储量不丰富,分布不均匀,地区差别较大。按照大气降水渗入法和地下径流模数法计算,每平方公里年产水量为2.769立方米,全县地下水资源储量约为4383万立方米。5)经济社会指标现状调查通过对全县1987-2007年全县经济社会指

15、标现状调查,XX县的社会经济指标较差,不能抵御农业和城市旱情及旱灾的需要,致使XX县的旱情十分严重。(详见附表2-3XX县2007年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调查表)6)供水基础设施现状调查通过对全县蓄、引、提水工程、地下水源工程的规模和供水能力调查,XX县的供水基础设施多数建于六、七十年代,运行多年,设备老化,供水能力极差,需要更新改造。7)不同水平年水资源供需状况分析通过对2007年至2020年的中度干旱年、严重干旱年、特大干旱年的水资源供需状况调查分析,XX县的地表水资源较为丰富,但供水基础设施差,不能满足不同水平年的需求。8)干旱减灾体系状况调查通过对全县抗旱组织机构、旱情监测和抗旱指挥调度等情况调查,XX县镇乡无专门的防洪抗旱组织机构,没有抗旱物资储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