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认识和把握发展与保护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09820546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3.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认识和把握发展与保护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科学认识和把握发展与保护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科学认识和把握发展与保护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科学认识和把握发展与保护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科学认识和把握发展与保护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学认识和把握发展与保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认识和把握发展与保护(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科学认识和把握发展与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地归纳和概括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总布局和总任务。其中,总布局就是“五位一体”,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 发展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 设。这个总体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阐述和科学表达,也是我们党对社会主 义建设规律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重要成果。总体布局的思路内在闪烁着辩证、科学把握环保与发展关系的光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 们,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 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用联系的观点

2、、全面的观点看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政治发展、 文化发展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 整体。在这个整体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 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生态文明的基础地位就在于它为其他的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环 境条件,是其他各项建设的基本载体和支撑。但同时也要看到,单方面强调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粗放型的社会生产和浪费,往 往造成自然资源的透支性消耗和生态环境的永久性破坏,这不仅直接影响到当代人的生存环 境和质量,而且直接威胁到子孙后代的持续发展和美好生活,甚至使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毁 于一旦。也就是说,在不

3、重视保护自然的前提下片面和追求发展,即使短期内取得了“胜利”, 这个胜利还是会被“消除”。离开环保谈发展经济是涸泽而渔。这就要求我们在发展的目标、 方式、路径上综合考虑、统筹兼顾多种因素和变量:历史的和现实的、短期和长期的、自然 的和社会的。总体布局说明,发展与环保之间并不是对立、先后和主次的关系,只要我们统 筹兼顾、整体把握,可以实现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持续共生、协调融合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也是提升经济质量、优化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长期以来, 我国的工业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源、资金和廉价劳动力推动的外延式、粗放式的增长。这种增 长方式在工业化起步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历史客观

4、性和阶段性,但总体特点是 能耗高、污染重、创新低,可持续性较差。我国的经济建设和工业化进程,对资源和能源的 需求量巨大,而资源有限、耗能单位众多是我国发展工业化所面临的现实。随着工业化水平 不断提升,全社会对能源需求和环境承载能力的压力也会与日俱增。因此,合理利用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可持 续性发展道路是中国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然选择。在现阶段突出环保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 设,一方面能倒逼经济转型,引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成为检验转方式成效的重要标志, 可以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逐渐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 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

5、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本身就能创造大量新的需求,促进技术进 步,催生新的产业,为经济发展增添新的动力。预计“十二五”期间,仅节能环保产业一项 的产值就将达到十几万亿元,体量巨大。而且,当前国际竞争已经从传统领域延伸到环境领 域。加强这方面工作,有利于我们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拓展发展空间。生态文明建设还是推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 时,某些地方破坏环境、生态系统退化,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恶化。这种严峻形势影响了人 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环境,也直接威胁了国家的生态安全,往往是引发一些社会矛盾的直 接诱因和导火索。近年来因为环境污染等问题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日益增长,充分说明

6、环境保 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与群众的生产生活切身相关,是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和重点,环境保护的 相关问题正进入敏感时期。只有切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协 调起来,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环境优化需求,也才能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 的利益问题,让人民群众真正分享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真正感受到不断实现中的美丽中 国。可以说,这是从源头上治理部分社会矛盾,提升重大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的重要途 径和保证,对于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 义。除此之外,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有利于形成全社会性的环保、节能文化,与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

7、成和培育找到契合点、生长点;有利于凝聚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的社会 共识,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一起动手,在政府与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和沟通,对于深化 行政体制改革、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事 业总体布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环保与发展、人类与自然之间,不是 对立、对抗的关系,而是可以融合、共建、共赢和互助的关系。对保护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辩证把握,需要我们统筹考虑发展、转型和环保,努力实现相互协 调、相互促进。需要我们立足服务发展、服务转型、服务民生的需要,用全局视野和战略思 维考虑生态文明建设。也就是说,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融

8、入和全面贯 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 国策,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达到经济繁荣、生态 良好、人民幸福的目标,积极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环保新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在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在战略层面,立足基本国情,按照五位一体要求,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搞好 顶层设计。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这种系统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科学、合理处理好生 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其他建设之间的关系,找好这 几对关系中的结合点和生长点,找到实现

9、共赢、双赢的现实路径和方法,将生态文明建设的 理念贯穿到其他各项建设中去;另一方面是整体规划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梳理、编排各种 要素,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理论、基本框架和完整体系。因此,在“十二五”期间,要 立足基本国情,特别是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特点,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制定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好顶层设计。总体规划重在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 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 建“两横

10、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两 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在不同的主体功能区,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 行差别化的产业政策,同时必须严格执行环境准入标准。编制国家环境功能区划,在重要生 态功能区、陆地和海洋生态环境敏感区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生态红线,履行好环境管理职责。 中央财政继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大奖补力度,引导并帮助地方建立基本财力保障制度, 增强限制开发区域基层政府实施公共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和落实各项民生政策的能力,加大 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特别是中西部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第二,在制度层面,根据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要求,建立完善

11、各项制度、体制,为生态文 明建设提供坚实保证。首先是责任制度。环境保护实行的是统一监管、分工负责,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主要 污染物总量削减、环境质量和环境安全负总责的管理制度。要制定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指标 体系,包括节能减排指标、生态修复指标等,并纳入地方各级政府绩效考核,严格实行责任 制。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地方,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政绩综合评价体 系,引导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把环境保护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及时研究解决本地区环境 保护重大问题。其次是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大力推进战略环评,突出抓好化工石化等高环境风 险产业园区、流域梯级开发、重要航道建设等规划环评,加大环

12、保重点城市规划环评试点力 度,健全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的联动机制。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作为新改扩建项 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加强对石化、钢铁等行业项目环评管理,建立健全建设项目环境风 险评价体系。完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机构资质管理政策。探索建立建设项目“三同时” 执行单和责任状制度,对于没有认真兑现环评承诺,造成较大环境风险和环境影响的地区和 企业集团,坚决实行限批措施。全面推进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继续强化环评全过程监管,制 定环境影响后评价办法。再次是推进环境监测和评估制度建设。定期形成环境监测以及环保绩效状况的评估报 告,及时向社会发布,对于未完成任务和达到标准的责任主体,下达整改要

13、求,落实整改意 见,并追究相应的行政责任;对于超额完成任务和达到标准的责任主体,积极进行表彰和奖 励。第三,在产业层面,大力推进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将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有 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不断推进产业升级,推动服务业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跳出高投入、 高消耗、低效益的发展老路。把优化产业结构与推进节能减排结合起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既可以提高发展的质量,又是从源头上节能减排的治本之策。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继续淘汰高污染高排放的落后产能。需要强调的是,服务 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具有市场需求广、就业容量大、科技含量高、带动作用强等优势,能耗

14、强度平均只有工业的1/5,污染排放更低,要加快发展步伐,努力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 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推进环保科技攻关,实施一批国家重点生态环保工程。 要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 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住机遇、统筹规划、明确方向、重点推进, 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资源循环 利用的关键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切实加大工作力度,把加强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结合 起来,提升节能环保产业核心竞争力,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第四,在政策层面,完善

15、环保法规体系和激励约束并举的经济政策体系,用政策手段调 节经济行为,引导环保措施的普及和推广。首先,要把环保投入列入年度预算,并保持合理增长幅度。国家财政资金和预算内投资 都要增加环保能力建设投入,保障必要的运行和维护经费。进一步扩大“以奖促治”、“以 奖代补”资金规模,有条件的地区也要加大这方面的投入,调动环境整治的动力和积极性。其次,抓紧环境保护税的立法和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加强理论研究,发挥环保税 促进企业强化环保举措的积极效应,强化企业在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方面的意识和责任。再次,试点和实行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政策,不仅可以使排污多的企 业增加成本,而且可以使排污少的企

16、业获得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相关环保技术和产业的发 展。这有利于把政府强制减排行为转化为企业自主减排行动,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 赢。最后,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强化经济杠杆对生态保护的基础性作用。抓紧 研究论证,区别电、水、气等涉及民生的资源产品的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逐步实行有区 别的价格政策,推进阶梯式资源价格改革,抑制不合理需求,引导全社会形成环境保护和资 源节约的良好氛围与合力。第五,在社会文化层面,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境意识、生态 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一是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努力构建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 引领和支撑。要多形式、多方位、多层面宣传环境保护知识、政策和法律法规,弘扬生态文 化,倡导生态文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加强对党员 干部、重点企业负责人的环保培训,提高其依法行政和严守法律意识。将生态文明列入素质 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青少年环境基础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