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州六月荔枝教案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9787436 上传时间:2024-01-1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州六月荔枝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南州六月荔枝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南州六月荔枝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南州六月荔枝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南州六月荔枝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州六月荔枝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州六月荔枝教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甘肃省古浪五中 李兴武一 概述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在高中六册教材中,集中在第二册教材选入了一个说明文单元,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此单元的第一篇,是一篇比较典范的说明文。它除了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外,还带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因此它是一篇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它的作用主要是让学生在已有学习说明文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学会从哪些方面来阅读此类作品,锻炼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它对后面的说明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2.了解文中介绍的有关荔枝

2、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用的史料及诗文。过程与方法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有关信息并概括要点,逐步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2理清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文的写作技巧,掌握本文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3.品读鉴赏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4.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他们注重观察、讲究实效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概括内容要点。2.品读鉴赏本文作为科学小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和文学性。【教学难点】: 1. 理解文中引用的诗

3、词典故,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已经掌握说明文的一些说明方法、说明顺序。2.学生们普遍不喜欢上说明文课,认为学习说明文枯燥无味。3.学生对荔枝比较陌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 4.学生有较好的分析课文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学习经验。5学生有较强的探求荔枝特点和丰富自己科学知识的欲望。6学生初步具备写作一般说明文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设计理念素质教育强调“以生为本”,一切教学的设计与实施,都应首先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潜力,提高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效率。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学习本文,以

4、学生的兴趣作为切入点,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导向,以感受科学精神,把握科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促进思维的深层次加工为目的。根据单元教学要求和新课标理念学生的感知水平,我确立了本课教学策略。 2.教法选择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3. 学法选择(1)、观察法或课外阅读法:课前布置学生认真观察荔枝或时令水果的构造或者查阅有关荔枝资料的书籍。(2)自主与合作探究法:本文语言浅显易懂,生动有趣,有利于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同时还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3) 点拨法:根据教学重、难点教师设计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

5、回答,后教师点拨,让学生高质量地完成教学目标。可以说点拨法,是开启学生智慧火花,提高学习效率最佳方法。(4)朗读体悟法:本文引用大量诗文、资料,通过反复朗读,仔细品味本文富有诗意的语言风格,在情感得到满足和愉快后能更加深刻获得知识。(5)延伸拓展法南州六月荔枝丹有丰富的科学知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拓宽课本知识体系,开阔学生的视野。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多媒体课件六、教学过程(教学要点):默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筛选各段信息要点,概括大意,划分段落层次,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本文的说明顺序;掌握说明方法,体会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文学性。(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过华清宫一诗,引出荔枝,并观察

6、荔枝的图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贾祖璋先生的科学小品南州六月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二)解题多媒体显示陈辉的荔枝一诗。思考: 作者没有直接以“荔枝”为题,而是借用明朝陈辉的诗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这样做有什么好处?明确:突出了科学小品的文艺性风格。 “南州六月荔枝丹”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命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此题内涵丰富: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成熟的季节六月(公历七月);鲜果的色彩丹,绚丽如丹。突出了荔枝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且引古诗为题,也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起来。 本文属于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所谓小品就是随笔之类的小文章,科学

7、小品则是介绍科学常识的文艺性说明文,既有很强的科学性,又有一定的文学情趣。(三)作者简介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他1901年出生于浙江海宁,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他就编著了60多万字的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著作。此外他还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有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生物学碎锦等,我们这篇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就选自生物学碎锦一书。这些作品大多将绚烂多彩的生物作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具有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四)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 学生通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2

8、学生速读课文,筛选各段关键信息,概括段意, 3划分层次,理清说明顺序第一部分(第1至10段)介绍荔枝的生态知识一层(第段) 用幼年时对荔枝的疑问引出说明的对象, 提出要说明的问题,是全文展开说明的总纲。二层(第段至段)介绍荔枝果实的外部形态。 ()外壳 ()颜色 ()形状 ()大小三层(第段至段)介绍荔枝果实的内部组织。 ()壳膜 ()果肉 ()贮运 ()种子 (10)花第二部分(第11至14段)介绍荔枝的生产知识。(11)原产地和栽培史 (12)荔枝谱 (13)习性 (14)发展前景用自己的话概括介绍本文的说明顺序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来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课文主要

9、介绍荔枝的生态特征,次要介绍荔枝的生产情况。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壳膜肉核。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时,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清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填空练习本文按照由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合理地安排了文章的结构。请按题意填空。多媒体显示 1.文第2至9自然段按( )的说明顺序写荔枝的果实,其中,第二至四自然段写荔枝果实的( ),第六至九自然段写荔枝果实的( )。2.10自然段写荔枝的( ),课文将这一内容安排在介绍果实之后,根据的是( )的说明顺序。3.文先写荔枝的( ),再写荔枝(

10、),也是按( )顺序进行说明的。这样安排符合我们对荔枝这种水果认识了解的一般顺序。课堂小结:科技说明文通常采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文章的观察顺序,由表及里、由内到外的说明顺序属于空间顺序,从主要到次要的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合理的说明顺序可以使科技说明文条理分明,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五)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1筛选课文中引用的诗词典故,并结合上下文,分析它们所起的作用。2这篇文章在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体会其作用。共同回顾初中阶段所学的说明方法,常见的有: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引用、下定义、分类别、作解释、列图表等。学生

11、思考,并自由发言。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完成问题。多媒体显示:(1)课文引用了许多古诗句来说明荔枝的有关知识,试指出下列引诗的具体说明对象。(2)指出下列各段所用的说明方法。(六)拓展延伸,探究阅读1.阅读一身是宝话荔枝,完成问题2读相关诗文,积累提升(七)课堂总结:本文以短小的篇幅、科学准确、富有情趣的语言丰介绍了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小品。把握说明顺序,理解说明方法,探究说明技巧,感受语言魅力是学习科学小品的四大要点,请同学们思考,从本文的学习中你悟到了什么?(八)作业: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乡出

12、产的一种水果或其他特产,力求写出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准确地加以介绍;妥善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注意写作顺序,写得简单明了,有条不紊;运用说明、描写等多种手法说明事物,有意识地打比方,使文章通俗生动。教学流程图开始导入新课教师指导完成布置作业结束完成学生朗读古诗观察图片课件出示过华清宫一诗,出示图片,引题激趣完成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多媒体出示荔枝一诗,解题,提出问题,引起思考完成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筛选信息,概括要点交流讨论结果并可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速读课文,深层探究交流讨论结果并可提出自己的问题拓展延伸题否否否附: 板书设计: 南州六月荔枝丹一 引出说明对象 外部形

13、态:外壳颜色形状大小 荔枝果 (从内到外) 二荔枝的生态 内部组织:壳膜瓤肉特性果核 (从主到次)荔枝花 三荔枝的生产:产地树谱移植产销 七、教学评价设计1、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1) 通过本节课的课前复习检查学生掌握的说明文的基础知识(2)通过和学生交流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过程和态度,即评价学生是否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参与各项学习活动。以老师给予及时地肯定、适度的鼓励、树立榜样和互评为主。(3)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学生自我评价:学生自己总结本课堂学会了哪些方面的知识2、对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通过和听课教师的交流来评价自己在本节课教学时优点与不足,并适时进行教学反思通过和学生交流来评价自己这堂课的教学活动开展情况、教学进度安排等各方面情况是否合适,从而评价这堂课的教学效果。八、帮助和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