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意象大全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9777165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3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意象大全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诗歌意象大全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诗歌意象大全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诗歌意象大全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诗歌意象大全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意象大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意象大全(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诗歌意象大全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意)。 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许多事物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这些在诗歌 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 就是意象。对于今天的中国古典诗歌爱好 者来说,从意象入手来阅读和分析古代诗歌, 不失为一条捷径。笔者搜集了一些 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稍加整理说明,希望对大家阅读和分析中国古典诗 歌有所帮助。1飞鸟:自由的灵魂人类从远古以来就有自由飞翔的梦想, 曹植有“愿接翼于归鸿,嗟高飞而莫攀” (九愁赋)的感叹,闺中小姐林黛玉哀婉的葬花吟中,也曾出现“愿奴 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的高亢之音。生命的缺撼在

2、艺术中得到补偿,中 国古典诗歌中反复出现的空灵自在的飞鸟意象, 是“身无彩凤双飞翼”的人类借 以实现精神遨游的媒介。诗人们常以鸟的自由飞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汉末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以双飞的 鸿鹄,比喻觅得知音的愿望;无名氏的古诗“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 黄鹄,高飞还故乡”(步出城东门),诗人希望化身黄鹄,展翅飞越无法渡 过的河水,飞回日夜思念的故乡。“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 名句,诗人的视线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 随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 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 他已化身飞

3、鸟,神游寥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 远的境界一一道家向往的逍遥游的境界。“诗佛”王维“开轩临颍阳,卧视飞鸟没”(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的诗句,与此意境相似。宋代文豪 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自请放外任期间,则有“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 (水调歌头快哉亭作)的词句。他们在诗词中都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心境, 但是从“卧视”“欹枕”之语中,我们可以体会他们内心的平静怡然。“没”是 一个延续性动作,表明诗人的目光追随飞鸟,看了很久,诗人精神的翅膀也许正 随之自在地飞翔;飞鸟隐没在天际,平淡无奇的现象中,体现着诗人与自然的那 份和谐、认同之感。崇尚道家思想、追求精神自由的诗人向往隐迹江湖的生活,

4、愿与悠闲自在的鸥 鸟为友,忘却世间的争斗。陶渊明做官时甚至“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 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辞官回乡后,则以“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 山海经)等诗句表现自己的耕读之乐。众鸟安居巢中,诗人爱其庐宇,人鸟之间有种幻化为一的感觉。历代表现人鸟和谐相处的诗句很多: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与。(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无机终日狎沙鸥,得意高吟景且幽。(李中思九江旧居)诗人不仅与鸥鸟为友,还要与它们定下永远相守、忘怀世事的明约,北宋黄庭 坚的登快阁可以说是“盟鸥”诗中最著名的一首: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水千山天远大,澄江一

5、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在处理完公事之后,诗人于傍晚时分登上快阁,落水千山、澄江映月的壮阔美 景,让他生发出乘扁舟、弄长笛、归隐江湖的愿望。继他之后,南宋诗人屡有“盟 鸥”之作: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姜夔庆宫春)但这种能够跳出自身局限、与大化同一的境界,毕竟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芸 芸众生有的是烦恼:他们为衣食生存而奔波,因战乱灾荒而漂泊夕阳西下, 薄暮冥冥,飞鸟纷纷返回故林的场景,触动了多少游子思乡的愁肠!在中国古诗 中,飞鸟意象经常与乡愁主题联系在一起:游鱼潜绿水,翔

6、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曹植情诗)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玉台新咏艳歌行)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薛道衡人日思归) 背归鸿,去吴中,回道彭城,清泗与谁通。(苏轼江城子别徐州)翔鸟高飞云天,行士却羁于徭役;堂前燕子冬藏夏现,兄弟三人却漂泊异乡; 入春以来,大雁飞回北方,出使南国的诗人却迟迟不能北返; 苏轼将由徐州南下 杭州,正与北飞的鸿雁背道而驰飞鸟依物候变化自然而自由地来去,比照出人世间的无奈与辛酸。这类诗中最著名的恐怕当属有“百代词祖”之称的菩萨 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 宿鸟

7、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此词相传为李白民做,缠绵悱恻的情感蕴含在每一个景物之中:远树含烟,寒 山苍碧,昏暝暮色渐渐笼罩高楼,使登楼望远之人倍增忧愁。他在白玉的台阶上 久久伫立,只见鸟儿迅疾滑过天空,飞返故巢。他不由地想到:自己要是能够回 到故乡该多好啊!可是故乡是那么遥远,那一路之上,不知要经过多少座长亭, 多少座短亭!有人认为菩萨蛮从女性角度着笔,是一首望远怀人的思妇词,这也可以解 释得通。这位忧愁的女子祈盼丈夫归来,偏旁晚时分,看到山外觅食的鸟儿回巢, 在心中为丈夫暗计归程。家人盼归主题下的诗篇与游子思乡诗形成对应,飞鸟也 是其中的主要意象之一,比如“困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

8、减字木兰花)等。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的飞鸟的诗人看来都是快乐自由的。 天遥地阔中一只飞鸟, 在诗人看来,可能是孤凄无伴、漂泊无依的,而这种孤独漂泊的感情,无疑正是 诗人内心情绪的反应: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处,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陆游秋思)以飞鸟比喻人生,苏轼有一首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苏辙(字子由)原诗有“相携话别郑原上,

9、共道长途怕雪泥”之语,苏轼的和 诗即从“雪泥”引发,变实为虚,创造出“雪泥鸿爪”的有名比喻,喻指往事在 人心中留下的痕迹。雪泥上指痕还在,如诗人心中记忆犹存,然而那只鸟早已不 知飞到哪里,保存着昔日记忆的诗人兄弟也已历经磨难。 苏轼以飞鸿踏雪、一去 无踪,暗示人生偶然无定的感慨,形象优美生动,哲理高妙玄远,让人发悟,也 使人惆怅。2青山:身与心的家园古人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山的静穆,山的宏远,对中国人有着永远的吸 引力。“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王昌龄送柴侍御);“行人 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远行之人看着他乡 青山,遥想故园风景;“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

10、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白居易九年一月二一日感事而作), 远志之人独归青山,求得一片从容,十分自在。“青山”意象在诗歌中频繁出现, 它是诗人们借以栖息身心的家园。从人与青山的自然关系来看,山脉通常是人类居住环境中最恒定、 最醒目的存 在之一,故乡山脉的轮廊是游子心中最清晰的印痕。“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谢朓游东田);“无穷芳草色,何处故山青”(齐已送休师归长沙宁觐), “青山”在诗歌中常带有故乡居所的象征意义: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后

11、。战乱中诗人与朋友一同离开故乡,漂泊江南; 战乱后诗人送朋友北返,自己却要独留南方。从战乱开始到结束,前后历时九年。“他乡生白发”,是他们共同的命运;“旧国见青山”则是诗人对友人回到故乡 的想像:友人虽然可以回到故乡,可是田园庐舍已成一片废墟,所见也惟有青山 如故,迎接游子的归来。青山白发的颜色对比极为净洁醒目, 含蓄地表达了重回 故乡的喜悦与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作为故乡的象征,雄浑沉稳的青山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而另一方面,人事往 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万古长存。它不仅是一种空间意象,同时更暗含时 间的因素。它代表一种压力,启示诗人对生命与历史进行反思;它提供一个坐标, 让诗人得以定位自己在

12、历史中的形象。“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许 浑金陵怀古。,这种虚无之感在古典诗歌中得到反复表现,三国演义开篇一首临江仙词,即因浓缩了这种感慨而被誉为“千古第一调”: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在历史长河中,英雄与凡人消失净尽,是非成败转头皆为空幻;夕阳无数次映 红天空,惟有青山在大地上依旧绵延。相比之下,人的身形渺小得仿佛沧海一粟, 人的生命短暂得如同电光石火,饮酒笑谈的放达之中,终有一丝抹不去的苍凉。青山的宽广胸怀为人们提供居住地,让人留恋,令人向往;青山的亘古不移为

13、人们提供思想的参照物,启发人们超越俗世名利,也往往导致人们迷失于历史的虚无。诗歌中的青山意象始终交织着诗人们这种矛盾的心态与感受。不过,无论诗人是在青山的永恒中发现人生短暂而为之恐惧, 还是因之而超脱,他们的身心 都渴望归依青山。“性本爱丘山”的陶渊明在弃官之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把自己完全交托给自然。被排挤出朝廷的李白说:“问余 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山中问答),他好像在故意卖关子,其实 已经透露了栖居碧山的理由 “心闲”;青山给他一片纯净的天地,他把青山 当成知已,与之“相看两不厌”(独坐敬亭山),甚至有死葬青山之志。清 代诗人查慎行则把“青山”视作情意相投的老朋

14、友:“青山淡如故人,何可经时不相见”(入兖州境望徂探山)。在伤口中最频繁地提到青山意象的当属宋 代词人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菩萨蛮金 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岁晚太寒生,唤我溪边住。(生查子独游西岩)连绵青山似乎欣赏高洁之人,有心和他交谈;词人想招青山来到身边,青山无 动于衷,他只好自己搬到靠山的溪边居住。他有一首著名的贺新郎,词的上 片是这样的: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 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此时被投闲置散,徒伤老大,一事无成,又找不到

15、称心的朋友,只好把 青山当作知已。情,自是词人之情;貌,本是青山之貌。作者把自己与青山相比, 委婉地表达了宁愿落寞,不与奸人同流合污的高洁之志。他非常喜欢使用“青山” 一词,而且喜欢用“妩媚”来形容青山,“青山意气峥嵘,似为我归来妩媚生”(沁园春再到期思卜筑),在他笔下,青山意象极富于人情味儿,甚至带有 几分幽默之感。诗人们喜欢以“青山”意象入诗,其原因除了山性的深隐旷达、山色的亘古不 改,也不排除他们对“青”字本身的喜爱。在汉语表示颜色的词汇中,“青”是最抒情、最富于诗意的颜色之一,甚至在很多时候被用来暗示一种缠绵哀婉的情 感:“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汉乐府饮马长 城窟行),绵绵青草牵惹起离人绵长的思念,以至于梦魂萦绕;“苕之华,其 叶青青。知我如此,不如无生”(诗经小雅苕之华),凌霄花嫩叶青青,自 己的青春生命却在苦难中虚度,诗人甚至痛苦地希望自己从未出生!同样,“青山”意象在诗歌中也经常被用于暗示浓烈的情感: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几时杯重把昨夜月同行。(杜甫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行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刘 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林逋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