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中“V+的+N” 结构的歧义现象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9773423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汉语中“V+的+N” 结构的歧义现象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现代汉语中“V+的+N” 结构的歧义现象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现代汉语中“V+的+N” 结构的歧义现象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现代汉语中“V+的+N” 结构的歧义现象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现代汉语中“V+的+N” 结构的歧义现象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汉语中“V+的+N” 结构的歧义现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汉语中“V+的+N” 结构的歧义现象(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汉语中“V+的+N ”结构的歧义现象引言“V+的+ N”是一种由动词作定语的组合式偏正结构。组合式偏正 结构是相对粘合式偏正结构而言的。根据朱德熙先生的解释,粘合式偏 正结构是指“名词、区别词和性质形容词直接 (即不带“的” )作定语的 格式” 1,不符合上述条件的“定 中”偏正结构属于组合式偏正结 构,例如:1 石头桌子 2 石头的桌子 例1是由名词“石头”直接加名词“桌子” (中间没有“的” )而形成粘 合式偏正短语,例2是由名词“石头”加上“的”再加名词“桌子”形 成组合式偏正短语。“V+的+ N”这种组合式偏正结构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易产生歧义。 例如:1 通知的人 2 采购的人 例

2、1有歧义:“人”既可以指发出通知这一动作的人,又可以指被通知 的对象,那就是说“通知的人”这种偏正结构包含着两种语义结构关系: 施事+动作”的关系和“受事+动作”的关系。例 2没有歧义,它只 包含着一种语义结构关系即“施事+动作”的关系。本文就这一现象在 语义平面上作一个比较粗浅的探讨。本文“V+的+N”结构中的“V”代表动词,“N”代表名词(不包括 时间词、处所词,更不包括代词和数量词 )。一、“V+的+ N”结构的歧义因素“V+的+ N”这种结构产生的歧义是由句法平面的语义关系的不同 而引起的,产生这种歧义的主要因素有两个:动词的性质和名词的性质。(一)动词在语义平面上,我们根据汉语动词在

3、一个最小的意义自足的主谓结 构中所联系的名词性成分(这种名词性成分我们称之为动元 )的数目,我 们可以将动词分成单价动词、双价动词、三价动词。 21. 单价动词 亦称单向动词、一元动词,是指在一个最小的意义自足的主谓结构 中联系着一个动元的动词,我们把这类动词记作Vi。例如“小明咳嗽了”、 小王醉了”中的“咳嗽”、“醉”联系着一个强制性的成分,即施事成分, 所以“咳嗽”、“醉”是单价动词。又如:病、变、醒、哑、倒塌、游泳 爆炸、休息、呻吟、打鼾、徘徊、彷徨、失眠、发愣等等都是。这类动 词如能形成“V+的+ N”格式的偏正短语,不管后面的名词如何,都不 会出现歧义现象。例如:i 病的人 2 打鼾

4、的动物 3 变的结果这些例子中,1、2中的N是具体名词,3中的N是抽象名词,在一 般情况下,它们都没有歧义。2. 二价动词 亦称双向动词、二元动词,是指在一个最小的意义自足的主谓结构 中联系着两个动元的动词。我们记作v2。例如“他读书”、“我们参观画 展”中的“读”“参观”联系着两个强制性的句法成分,即施事成分和 受事成分。所以“读” “参观”是二价动词。二价动词有两种类:一类 是及物动词,我们记作V2 ; 一类是不及物动词,我们记作v2b。2a2b对于 V2a 类动词来说,它们联系的两个动元很明显是施事成分和受 2a事成分。如:“猫咬老鼠”中的“咬”联系着施事“猫”和受事“老鼠”。 这类动词

5、在汉语动词中所占比例较大,如拜、帮、看、说、讲、抄、写 画、演、洗、讨论、调查、研究、分析、处理、安排、指挥、准备、承认、批评等等。一般说来,二价动词属于自主性动词。 3这类动词形成“V+的+ N”的结构,是产生歧义的主要原因所在。例如:1 看的人2笑的人3 发现的人4咬的狗5 调查的学生6反对的老师上述这些例子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都有歧义。但此类短语中也有少数例 外,例如:“发明的人”中,“人”不可能作为发明的对象。对于 V2b 类动词来说,它联系的两个动元是施事和与事。例如“我 2b为他效劳”,“我”是施事,“他”是与事。这类动词构成“ V+的+ N” 结构,也可能产生歧义现象,例如:“效劳

6、的人”,“人”既可以是施事, 也可以是与事。3. 三价动词 亦称三元动词、三向动词,是指在一个最小的意义自足的主谓结构 中联系着三个动元的动词,我们记作v3。它和三个动元一起才能构成一 个最小的意义自足的主谓结构,这三个动元一般是施事成分、受事成分、 与事成分。如“我送他一本书”中的“送”是三价动词,“我”是施事, 他”是与事,“一本书”是受事。又如“她借我一辆自行车”、“姐姐给 我一件衣服”、“哥哥吩咐我一项任务”中的“借”、“给”、“吩咐”也是 三价动词。类似的还有卖、寄、介绍、分配、推荐、还、赠、称、叫等 三价动词进入其相应的句式结构之中,一般不会出现歧义现象。但也有 例外,如“他借我一

7、辆自行车”,也可以指“他向我借一辆自行车”。这 类动词构成“V+的+ N”的结构,在没有语境限制的情况下,也可能出 现歧义现象。例如:1 给的人 2 送的人3 推荐的人 4 分配的人这几个“ V+的+N”短语在没有具体语境限制的情况下,都不只一种理 解,它们所指的对象与动词既可以是施事与动作的关系,也可以是受事 与动作的关系,还可以是与事与动作的关系。如“给的人”中的“人” 既可以是施事,也可以是受事,还可以是与事。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能造成“V+的+ N”结构的歧义的动词主 要指二价动词和部分三价动词。(二)名词依据名词能够在一个最小的意义自足的主谓结构中所能充当的必要 的名词性成分数目,

8、可以把它分为单性名词和双性名词。1. 单性名词 在语义平面上,在一个最小的意义自足的主谓结构中,这类名词只 能作一种成分:受事成分。我们记作Ni。这类名词主要是一些表无生命 的名词及植物名词,如在“木匠在修理桌子”、“学生正在看书”、“他骑 自行车上学”、“他养成了一种怪怪的习惯”、“姐姐养花”等句中的“桌 子”、“书”、“自行车”、“习惯”、“花”等都是单性名词,充当受事成分。 又如:椅子、灯、茶、思想、草、树木等都是。至于“花开了”、“灯亮 了”中“灯”、“花”,从表面上理解,它们是施事成分,但从语义上分析, 仍然是一种受事成分。这类名词构成的“ V+的+N”结构一般不会产生歧义。例如:i

9、 种的花3 借的书5 调查的对象2 栽的树4 买的米6 忍耐的习惯2. 双性名词在语义平面上,在一个最小的意义自足的主谓结构中,这类名词能 够充当两种成分:施事成分和受事成分,记作n2。它们主要是表人和表 动物(自己能够发出动作)的名词。这类名词构成“V+的+N ”结构会出现 歧义的现象。例如:1 送的人2 反对的老师3 吃的羊 这三个短语都有歧义,它们所指的对象与动词的关系既可以是施事与动 作的关系,也可以是受事与动作的关系。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二价动词与部分三价动词和双性名词组合 形成“V+的+ N”式的偏正短语时,包含着两种语义结构关系(施事和 动作的关系或受事与动作的关系),从而出现

10、了歧义现象。二、“V+的+N”歧义结构的分化依据朱德熙先生的说法,“所谓语法歧义 (grammatical ambiguity) 指 的是句子的多义现象”。4歧 义现象会给我们的交际带来诸多不便,然而 它又毕竟是语言中尤其是我们汉语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作为客观的 语言现象,我们无法消除它,而就语言的运用和解读而言,可以设法消 除这种歧义。乔姆斯基在他的句法结构中说过:“一种语法的精当性, 就在于它解释歧义的本事。”5语法研究的根本目的在于找出语法结构和 语义之间的对应关系。消除歧义就是要把“V+的+ N”这种包含有两种 语义结构关系的结构分化为只包含有一种结构关系的结构,即将多义句 式分化为

11、单义句式。最主要的途径是通过语境规约,其次是变换制约。(一) 语境规约语境是消除歧义的主要途径。我们所说的语境是狭义语境,主要指 书面语的上下文和对话中的前言后语,其构建都是由语言成分形成的, 是强制性语境,它对消除“V+的+ N”结构的歧义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1. 上下文制约 书面语中的上下文语境对于因施受关系的不清而造成歧义的“ V+ 的+N”结构来说,有着强制性。例如:“讲的人” “送的人” “围观的人” 吃的牛”在没有语境制约的情况下有歧义,有了语境就会变多义为单义。 请看实际用例:1 和她通话的人,都是戛然而止的,讲的人正在兴头上,她 (王安 忆)突然就要挂上了。(陈村说点王安忆,小

12、说选刊2001.1)2 猪娃越贵,买的人越多,唐英没有在意徐晃的慌乱,依然忧虑 重重地说。(胡学文极地胭脂,小说选刊2001.1)3 箱子里堆满了月饼,唐英认为卖了太伤送的人的心,扔了又可 惜,只有硬着头皮吃。(胡学文极地胭脂,小说选刊2001.1)4 警察向围观的人提出了一些问题,诸如你们知道是谁扔的石砖, 楼上谁家有这种砖,车主平时和谁有什么矛盾等等。(野莽玩阿基米德飞盘的王永乐师傅,小说选刊2001.1)5瘦人说小孩,我吃的牛比你见过的牛还多。(陈中华黄儿,小 说选刊2001.1) 这里,在一定的上下文语境中,施受关系非常明确: 1中“讲的人”、 2中“买的人”、3中“送的人”、4中“围

13、观的人”的“人”,与动词 的关系都是施事与动作的关系;5中“吃的牛”中的“牛”与动词是受 事与动作的关系。2. 对话制约一般情况下,交谈的双方是处在同一场合中,由于各种具体因素的 限制,当然可以使本来有歧义的句子或短语只能作单一的理解,例如:一天甲乙两人一同到艺术展览馆中参观绘画展览。当他们一同走到 一幅山水画面前。甲说:“这幅画画得不是很成功。”乙听了沉思片刻说: 我们不能随便这样说,表面上看这幅画画得不是很成功,但如果细加品 赏,这幅画还是蛮有创意的,画的人还是费了一番心思,再说看的人不 同,欣赏眼光也就不尽相同。”甲点了点头。 上述例子中加点的短语在没有具体语境限制的情况下,也会因施受关

14、系 的不清而会产生歧义现象,“画的人”既可以指画画的作者,也可以指画 中画的具体内容;“看的人”既可以指观看某一事物的人,也可以指被观 看的对象。但因交谈双方甲乙二人处在同一场合中,它们对上述短语都 只能作单一理解:“画的人”,是指画那幅画的作者,“看的人”是指观赏 那幅画的人。这使我们想到,对于语法歧义研究,不能仅在静态的理想 的模式上,而应放到动态的上下文语境中去研究,上下文语境可以消除 语法歧义。(二) 变换分析语境尤其是狭义语境是消除歧义的主要途径。除此之外,我们还可 以通过变换分析的方法来分化歧义。语言表达基本上取两种形态,指称形态和陈述形态。指称形态反映 在语法上是体词性成分,陈述

15、形态反映在语法上是谓词性成分,它们可 以进行转换。一种指称形态可以转化为另一种指称形态,一种陈述形态 可以转化为另一种陈述形态;指称形态可以转化为陈述形态,陈述形态 可以转化为指称形态。我们把前者叫做同类变换,把后者叫做异类变 换。6这些变换方式对于消除歧义现象来说,同样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V+的+N”的结构都是属于指称形态,要分化它们的歧义,我们一般采 取同类变换的方式。同类变换的主要方法有添加、省略、移位、替换, 其中“添加”的方法是分化歧义的最有效的方法,“省略”的方法也起到 一定的分化的作用。1. 添加添加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添加介词。即在“V”前加上“被”或“所”。“被”或“所”都 暗含着一个动作的施事成分。对于因施受关系不清而造成歧义的“ V 的+N”式短语,加上“被”或“所”,施受关系都变得极为明确了。例 如“追的人”、“问的人”、“吃的人”、“关心的人”、“发现的人”分别变 为“所追的人”、“被问的人”、“所关心的人”、“被(所)发现的人”后, 所指称的对象与动词只能是受事与动作的关系。(2)添加成分。即在“V”前直接加上施事成分或在“V”后直接加 上受事成分。例如“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