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创新讲义:第二部分 第三板块 主观题——胜人一筹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9766223 上传时间:2023-05-26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3.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创新讲义:第二部分 第三板块 主观题——胜人一筹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精选】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创新讲义:第二部分 第三板块 主观题——胜人一筹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精选】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创新讲义:第二部分 第三板块 主观题——胜人一筹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精选】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创新讲义:第二部分 第三板块 主观题——胜人一筹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精选】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创新讲义:第二部分 第三板块 主观题——胜人一筹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创新讲义:第二部分 第三板块 主观题——胜人一筹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高考地理通用版二轮专题复习创新讲义:第二部分 第三板块 主观题——胜人一筹 Word版含答案(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地理教学资料 2019.5主观题,是考生失分的重灾区,失分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一是不会答,二是答不全,三是答全了往往还不规范。考前对高考常考的6类主观题针对指导,让考生审题有方向,思维有路径,稳稳当当答题,轻轻松松取分。题型一原因、措施类原因类设问常以区域图为信息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常见的设问形式有“说明形成的原因”“试分析地理现象发生的(自然或人为)原因”“简述地区发展的理由”等。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两点:(1)要清楚重要地理事象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联系。(2)明确要分析的原因类型。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种。自然原因一般从纬

2、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市场、政策、科技等方面来分析。措施类设问常见设问词有“措施”“治理方法”“建议”“发展方向”等。常见的呈现形式有“具体措施有哪些”“可采取哪些主要举措”“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等。该类设问最基本的解答思路是根据问题的特点和产生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要有的放矢。对于措施类设问,即使题中没有对原因进行考查,在解答时也应该先找出问题产生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再针对原因,提出合理的措施。答题时应注意:一是自然条件一般不易改变,主要从改变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方面来寻找措施;二是治理措施是多方面

3、的、综合性的,一般包括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生物措施、管理措施等,要点应尽量全面,而且要有针对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考题领悟(2015全国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4)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尝试解题(先自主解答,再比对答案找不足)(1) (2) (3) (4) 满分观摩解析:第(1)题,根据灌渠的走向特点推测地势的

4、高低变化。第(2)题,根据黄河含沙量大的特点推测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就是泥沙淤积灌渠。第(3)题,既要注意从工业、农业和生活等方面分析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人为原因,还要从当地降水少、湖水的流动性差等方面分析自然原因。第(4)题,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要从控制污水排放、减少农业污染、清淤、建立环保法规和加强环保意识等方面分析回答。答案:(1)特点:西高东低,南高北低(或西南高,东北低)。理由:引水口在西南部,出水口在东北部;或灌渠多呈西南东北走向。(2)问题:泥沙淤积。原因:黄河含沙量大,引水入灌渠后流速变缓,泥沙易沉积。(3)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

5、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燥,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4)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思路要点1气候成因分析地理要素影响因素原因分析气温太阳辐射(纬度)、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等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较高;纬度高,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纬度低,气温的年变化较小;纬度高,气温的年变化较大。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

6、减湿作用,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相对较低。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暖流经过的地区气温相对较高。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小。地势高的地区气温低(海拔每升高100 m气温下降约0.6 )。人类活动破坏植被,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增大。城市排放的人为热较多,形成城市热岛效应,气温高于郊区降水海陆位置、大气环流、洋流、植被和水文状况、人类活动等沿海降水多,大陆内部干旱少雨。锋面(冷锋、暖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低压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湿度较大,降水相对较多。人类活动的影响

7、主要体现在城市雨岛效应、人工增雨等方面2.河流特征成因分析地理要素影响因素原因分析流量变化降水量的变化或气温变化;流域面积的大小;水利工程和湖泊的调蓄功能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河流的流量季节变化大;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河流流量大;流域面积广,河流的流量较大;修建水利工程(水库),下游的流量变化减小,湖泊对径流有调节作用,湖泊下游地区河流的流量变化减小凌汛纬度、流向、流域气候由较低纬向较高纬流;有结冰期(气温在0 以下),结冰时间较高纬早、较低纬晚,融冰时间较低纬早、较高纬晚水能流量、落差流域内降水多,河流流量大,且水位落差大的河流水能丰富航运价值自然因素(河流的通航里程

8、、水量大小及其变化)和社会经济因素(流域内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和城市数量)气候:降水量大,流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小,冬季气温在0 以上,无结冰期,常年可通航;地形:平原地形,河宽水深,水流平缓,则航运价值大;流域内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量大,则航运价值大3自然灾害成因分析地质灾害自然原因地形起伏大;地壳运动导致岩石破碎;降水集中;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工程建设等洪涝灾害自然原因降水强度大,降水持续时间长,导致河流水量大;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等人为原因人口密度大,上游植被破坏较严重,水土流失严重;围湖造田等干旱灾害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少;降水和蒸发的时空变化

9、、气候异常等导致河流水量小且季节变化大人为原因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用水量大;水污染和浪费严重4环境问题的成因及解决措施分析环境问题成因分析解决措施水土流失自然原因地势起伏大,坡度大;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如黄土高原);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因地制宜,促进农林牧综合发展,扩大林、草种植面积,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状况,合理放牧;大力开展矿区的土地复垦工作;采用工程、生物、技术措施,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人为原因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开矿;土地利用不合理等土壤盐碱化自然原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旱涝灾害频繁引淡淋盐;井排井灌;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翻压绿肥牧草;种

10、植耐盐树种和草木(绿肥);间作套种等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土质疏松,植被少,大风日数多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人为原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5人口变化的成因分析成因分析人口迁移自然原因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区(具体结合地区特点分析)经济原因迁往经济发达和工资水平高的地区社会原因政策、战争、就业机会和婚姻家庭等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生育观念的转变、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等6人口与城市化问题的表现及解决措施问

11、题表现措施人口问题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快,人口素质较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发达国家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人口增长缓慢,甚至呈负增长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城市化问题环境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集中供热,合理布局有污染的企业,建立绿化隔离带;污水达标排放,建设污水处理厂;及时清理垃圾,实行分类回收利用;噪声大的工厂布局应远离城市社会问题:交通拥挤、就业困难、住房紧张、治安环境差合理布局城市交通,加快城市交通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城市住房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加强治安管理7工农业生产问题的表现及解决措施问题表现措施传统工业区改造传统产业衰落;环境污染

12、严重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逐渐成为一个以传统工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增长点的综合性工业区;调整工业布局,各行业均衡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我国的粮食问题人均粮食产量不高,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农业自然灾害频繁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加大科技投入,实施科学种田,通过改造中低产田,使用优良种子,采用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等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在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8.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表现及解决措施问题表现措施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产业升级面临困难;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构建大城市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