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典型表现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09761460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437.0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典型表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典型表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典型表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典型表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典型表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典型表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典型表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典型表现(总4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l-CAL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 SCD)是维生素B12缺乏导致 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最常累及脊髓后索,其次为侧索。维生素B12缺乏会影响核蛋白合成和髓鞘形成,在影像学上会有相应的表现,加上特定的 位置,该病的影像学表现也常常较为典型,通过几组病例我们来印证下吧。病例一在2014年AJNR的一则病例报道:男性,55岁,进展性双下肢乏力,步态异常,共济失 调。图1矢状位STIR和轴位T2WI,可见

2、脊髓后索对称性信号增强(图中黄色箭头所示), 呈八字征或倒V征病例二女性,42岁,双上肢渐进性刺痛、麻木。图2颈髓水肿,脊髓后索可见片状T2WI和FS-T2WI高信号,在轴位图像呈八字征 或倒V征病例三男性,50岁,双下肢麻木,共济失调。图3颈段脊髓后索可见条片状稍长T1长T2异常信号,轴位图像呈双侧对称性高信号 呈八字征或倒V征病例四2009年neurology的一篇个案报道:男性,60岁,手指感觉异常3各月。图4矢状位T2WI显示C1-4椎体水平脊髓背侧条状高信号,轴位图像呈八字征或 倒V征上述四例都是较为典型的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影像学表现,但在临床中我们也发现很多时 候患者影像学表现并非

3、都是这样。病例五2015年AJNR的一篇个案报道:女性,70岁,突发手脚麻木无力,伴行走困难。图5矢状位T2WI上贯穿颈髓、胸髓的脊髓后索异常高信号(图中红色箭头),轴位增 强T1像上可见轻度强化,呈点状当病变不仅累及脊髓后索,脊髓侧索也受累,其影像学表现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丁香园 荣誉版主曲老师在2014年的丁香园网站上曾总结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影像大致出 现四种影像表现:第一类圆点征:后索受累为主;第二类小字征:后索及侧索均受累;第三类三角征:后索受累为主;第四类八字征:即文献中提到的典型影像反兔耳征或倒V字征:后索受累为主。图6均为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的病例,从左到由对应四种影像学表现诊断

4、: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鉴别诊断:多发性硬化临床表现一般来说,颈部后索包括薄束(传导下肢躯干下部的冲动)和楔束(传导上肢躯干上部的 冲动),负责人体的本体感觉和深感觉,当其受累时患者常常伴有踩棉花的临床表现。 侧索包括上行和下行传导束。上行传导束有脊髓丘脑束(痛觉、温度觉和粗的触觉纤维所 组成)和脊髓小脑束(本体感受性冲动和无意识性协调运动)。下行传导束有皮质脊髓侧 束亦称锥体束(随意运动)和红核脊髓束(姿势调节)。因此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临床表现多为双下肢感觉障碍、痉挛性截瘫和周围神经病变。常 见于中老年人,亚急性起病。发病机制其发病机制根据丁香医生的报道,依赖Vit B12勺甲硫氨酸合成参与神经髓鞘生成,故Vit B12缺乏能造成中枢及外周神经的髓鞘脱失和变性;Vit B12也影响类脂质代谢,类脂质 代谢障碍可导致神经髓鞘肿胀、断裂,引起轴突变性;Vit B12是DNA和RNA合成时必 需的辅酶。它的缺乏导致RNA合成不足,RNA是神经细胞胞质所需的核蛋白,它合成不 足可致神经轴突变性,特别易累及长轴突的脊髓后索、侧索。总结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根据其特有的发病机制,在影像学上的表现也十分具有代表性,临床 表现联合影像特征可以明确该病的诊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