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业发展公司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规划设计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09756588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牧业发展公司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规划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牧业发展公司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规划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牧业发展公司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规划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牧业发展公司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规划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牧业发展公司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规划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牧业发展公司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规划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牧业发展公司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规划设计(3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XXX生态农业观光园发展规划书第一章 总论11.1项目概况11.2规划原则与经营战略11.3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21.4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21.5主要经济指标3第二章 项目必要性分析42.1项目建设背景42.2项目建设必要性:4第三章 市场分析8第四章 建设条件及内容114.1建设条件:114.2建设内容124.3园区循环发展模式164.4实施进度安排17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195.1评价依据195.2场(厂)址环境条件195.3本项目运营期对环境影响195.4环境保护措施方案205.5综合评价20第六章 组织机构及劳动定员236.1企业组织236.2工作制度236.3劳动定员246.

2、4 人员培训24第七章 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257.1投资估算257.2效益分析27第八章 结论和建议328.1结论328.2建议33第一章 总论1.1项目概况1.1.1项目名称沙洋南口生态农业观光园1.1.2项目承办单位名称:沙洋农牧发展有限公司1.1.3项目地址沙洋南口廖坑自然村1.2规划原则与经营战略沙洋农牧(南口)生态农业农业观光园发展规划一、依据南口廖坑自然村的地形地貌来决定生态农业(产业)的发展道路与发展模式;二、遵循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寻求各生物种群共生与相互间之依关系,以达到生态产业的健康发展和生态的良性循环三、推进现代农业的科技进步,为周边农村的农业生产起到示范作用;

3、四、根据沙洋公司既定的蛋禽产业化的发展战略目标,坚持以禽“一业为主,综合发展”的经营方针,积极发展多品种生物种群共生,多层次利用的立体生态农业,实现“多级转换,良性循环”的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经营目标;五、充分利用南口廖坑自然村四面环山、竹林连绵、树木参天、鸟语花香之优美的自然环境,建设集农业科普、休闲观光、健身娱乐、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生态庄园,与生态农业种养殖区景点相互辉映,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促进园区经济的持续发展。1.3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与规模本项目总占地面积248亩,总投资2250.5万元。其中种禽、蛋禽养殖区、牧羊区、水上乐园、种养殖区、葡萄园走廊带、废物处理利用区、休闲庄

4、园、办公楼等其他配套设施建设。1.4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依据 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2、国家计委办公厅关于出版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的通知(计办投资200215号)3、沙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4、国务院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 5、国家关于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的文件 6、国家计委和建设部联合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与参数7、其他有关法规文件及委托本院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委托合同。1.5主要经济指标主要经济指标详见表1-1表1-1 主要经济指标序号项 目单 位指 标备 注一产 品1净利润万元607.85达产年二项目建设投资1项目总投资万元2250.52建设投资万元1450.

5、53流动资金万元800三财务指标1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年4.1包括建设期一年2利润总额万元/年727.85第二章 项目必要性分析2.1项目建设背景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的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已从初期的生态农业户、村、乡,发展到目前300多个生态农业试点、示范县,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温家宝副总理指出:“二十一世纪是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历史阶段,现代化的农业应该是高效的生态农业”,“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与发展无公害农业结合起来,把我国生态农业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实践证明,生态农业是解决我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的有效

6、途径,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加,农业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资源短缺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地区农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已经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2项目建设必要性: 2.2.1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开发和消耗。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耕地面积不到世界的1/10,但氮肥和磷肥用量却分别为世界总用量的30%和26%,在单产相近的情况下,氮、磷肥用量分别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05倍和1.86倍;农业污染量

7、已占全国总污染量的1/31/2;这表明,仅靠大规模增加资源消耗来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增长,不但成本高、效率低,而且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瓶颈,这种增长方式将难以为继。从发达国家经验来看,现阶段农业的发展,主要不是靠扩大耕地面积或增加化肥和农药投入,而是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高新技术在农业上广泛应用。实践表明,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由资源依赖型向科技推动型转变,充分发挥科技在集约降本、增产提质、转化增值、提升拓展方面的潜力,使农业发展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这是我国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2.2.2调节农业生产结构需要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立科学的农业生态

8、模式,选择科技含量高的优良品种,生产无公害的粮食、果蔬、畜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已成当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在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举的基础上达到农业可持续性发展。项目选择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农民素质较高,有一定畜禽养殖基础,交通便利的地区,建立生态农业示范园,是符合我省农业产业政策的。生态农业建设是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手段。生态农业适应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活动,调整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并结合地区优势和产业特点,确定农业发展主导产业,培育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措施

9、。同时,通过生物链加环和产业链延长,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休闲娱乐业的良性转化增值的“农户+公司”的模式和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主的龙头企业,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以加工业为龙头,产加销贸一体化的格局。可见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而且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途径之一。2.2.3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经营机制发展的需要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在实践中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截至2004年底,全国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11.4万个,固定资产总额8099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70.9%和91.7%;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式由最初的“公司农户”

10、,逐渐发展为“公司基地农户”,又进一步发展为“公司合作组织农户”。这些发展形态反映了现代农业发展不同阶段市场对生产、加工的要求,反映了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经营环节、经营单位之间协作互利关系的调整变化。“公司农户”主要解决最初农产品卖难问题;“公司基地农户”稳定了企业与农民对农畜产品的供求关系;“公司合作组织农户”规范了企业与农户生产、经营和销售等合理的经济利益。由于我国东中西部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别很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形式必然是多样的。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所以能够发展得这么快,主要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如下重要作用: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我国农业生产分散、规模小,千家万户农民难以应对

11、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业产业化经营将企业的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等优势与农民联合,形成利益共同体,有效地解决了这一矛盾。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农民可以获得规模效益、加工增值效益、利润分红效益和从事生产务工效益;据农业部调研资料表明,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户增收主要有三种形式:采取保护价收购;实行利润返还;拓宽农民就业渠道。2004年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35%,比2000年增长41.8%,平均每户增收1202元,比2000年增加302元。有利于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挑战。随着市场全球化,国际贸易摩擦越来越频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挑战,千家万户的农民是无能为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在国际贸易

12、维权方面发挥着主力军作用。利于提升农业整体素质。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的载体,是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者,是农产品品牌战略的实施主体,有力地提升了农业整体素质。实践表明,产业化经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将成为现代农业的基本经营形式。第三章 市场分析3.1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我国生态农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逐渐成为农业现代化生产的一种新方式。目前,全国有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试点2000多个,分布在全国的30个省(市、区)及4个单列市,其中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2个,省级300多个,地市级10多个,还有几个省正逐步发展成为生态农业省。生态农业试点推广面积超过66

13、667万hm2,同时引导20多万生态农业户走上生态致富的道路,而且正以更快的速度在全国发展和推广。从实施的效果来看,我国生态农业示范县2002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年增长8.4、7.2和6.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2、0.6和1.5个百分点,生态农业的实施推广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大幅度增长。生态农业在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显著改善。2002年,我国生态农业示范县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734;土壤沙化治理率达到60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个百分点;秸秆还田率达到490;省柴节煤灶推广率达到72.0;废气净化率达到73.4;废水净化率达到57.4;固体

14、废弃物利用率达到31.9。生态农业的实施使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得到了全面提高,初步形成了经济增长、生态优化的良好局面。3.2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趋势随着我国政府对生态农业投入的不断加大,今后我国生态农业将沿着高产、优质、高效的方向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1)试点规模将进一步扩大;(2)生态农业理论研究将进一步深化;(3)生态农业的发展将进一步和整个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4)现代高新技术更加广泛地渗透于生态农业中;(5)在投入上向系统、高效、和谐的方向发展;(6)生态农业与乡镇企业将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两大支柱;(7)生态农业产品将形成广阔的市场;(8)与国际持续农业运动的宗旨更趋一致。3.

15、3生态农业的市场前景随着人类跨入21世纪,对环境保护、生态农业由感性认识转到了理性认识,人们从单纯追求数量转向追求质量,从追求产量的增长转向追求综合效益的提高。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产有机食品为特征的生态农业应运而生,并呈方兴未艾之势。生态农业代表了21世纪农业的发展方向,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特点之一,合理安排农村产业结构,选择科技含量高的优良品种,采用绿色种养技术,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生产,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将有广阔的市场。南口廖坑自然村有较丰富的自然资源,合理开发资源,建立具体生产与环境改善相结合的水生蔬菜茭白,葡萄园走廊带,水产小龙虾,水禽野鸭等立体种养殖的发展,南口村距离沙洋城区较近,为大量的新鲜的农产品进入沙洋市场。沙洋饮食业发达,对于农产品的需求量大,随着沙洋的不断发展,县城人口将不断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