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伤防治技术指导手册》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约06℃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9756334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冻伤防治技术指导手册》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约06℃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冻伤防治技术指导手册》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约06℃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冻伤防治技术指导手册》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约06℃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冻伤防治技术指导手册》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约06℃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冻伤防治技术指导手册》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约06℃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冻伤防治技术指导手册》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约0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冻伤防治技术指导手册》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约06℃(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冻伤防治技术指导手册前言一、预防寒冷损伤的重要性与可行性1. 决定户外作业成败的主要因素是人。要在严寒环境中取得户外 作业的成功,关键的问题是使作业人员保持旺盛的脑力和体力,以强 健的体魄战胜恶劣环境条件的干扰。2. 寒冷对户外作业有重大影响。寒冷使户外作业的难度增大,但 并非不可能完成。应充分了解与寒冷环境户外作业有关的基本知识, 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规避寒冷造成的损害,这是完成任务的重要前 提。3. 预防寒冷损伤是各级领导的责任。各级领导不仅要组织、指挥 好户外作业,还要科学地组织指挥抵御严寒侵袭,搞好防寒防冻工作, 减少寒冷损伤发病率。各级领导要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具体有效的防 冻措施,鼓舞

2、斗志、树立信心,增强纪律性和凝聚力,消除严寒环境 造成的孤独感与压抑感。各级领导要有高度的进取心,发挥表率作用。4. 制订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确保落实,是作好寒冷损伤 防治工作的关键。本手册介绍寒冷环境对人员健康和作业能力的影响,以及消除寒 冷环境不利影响的方法与措施。二、寒冷环境的基本知识1. 寒冷环境对人体健康和作业能力的直接影响 正常人体的体温波动在3637C之间。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大量散热。如果防护不当会导致局部或全身温度降低、工作能力下降,甚至引起寒冷损伤。 寒冷环境常伴有风、雨、雪、冰和潮湿,这些因素加剧寒冷的 影响,加重对人体健康和工作能力的损害。 寒冷环境若伴有强阳光辐射,

3、也可造成损伤。2. 寒冷环境对人体健康和工作能力的间接影响 在寒冷环境中,人体对食物与饮水的需求量增加,但因供应困 难常引起食物与饮水短缺。 在寒冷环境中保持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有诸多困难,如缺少淋 浴设施难于定期洗澡、更换内衣裤;无热水供应,户外工作后不能热 水泡脚,常导致寒冷损伤病人增多。 人体的抵抗力降低,伤病员更容易患寒冷损伤。 冬季室内使用炉火取暖时,可引起烧伤或一氧化碳中毒。 在寒冷环境中工作,服装和用具经常出现问题。笨重的冬装限 制运动、导致行进困难,影响视线,降低协调能力,妨碍手的灵活操 作能力,使完成工作任务的难度加大。3. 人体的御寒机制。 人体使用衣服和掩蔽场所避免或减少冷

4、暴露,防护寒冷侵袭。 当衣服和掩蔽场所不能满足保暖需要时,人体还能利用自身的防御 机制(如皮肤血管收缩,寒颤等)维持正常体温,因此皮肤血管收缩和 寒颤是衣服和掩蔽场所保暖不足的信号。 寒冷暴露后皮肤血管收缩,可引起局部感觉迟钝、疼痛、手(手 指)灵巧作业能力丧失,这是引起寒冷损伤的前兆。4. 低温可以改变服装和装备材料的性质,橡胶、塑料、人造纤维 甚至金属都更易碎裂,影响使用。5. 湿气凝结是寒冷环境中工作时诸多问题的起因 出汗或呼出的湿气聚集在衣服或睡袋中凝结,降低服装保暖 性。 湿气凝结在帐篷上会增加帐篷重量,届时更难打包、运输。 暖湿的呼气吹过车辆的挡风玻璃时,很容易形成雾,影响行车 观

5、察。6. 在寒冷环境中作业时,许多因素影响工作人员的视觉,妨碍操 纵车辆和设备。 湿气凝结在眼镜或风镜上,造成视物不清。 头巾、兜头和其他头部用品可影响视力,特别是四周的视力。 当气温低于T8C和/或风速超过4.5米/秒时,视物的距离感 减退;空气温度低于-29C和/或风速超过9米/秒时,视觉敏锐性降 低;视物距离大于 6 米时,影响尤其明显。 在寒冷无风条件下,湿气停留形成雾。雾、雨和吹雪影响视力。7. 在严寒环境中,赤手触摸金属物体或液体燃料有冻伤的危险。 极冷的金属可快速吸收皮肤的热量,引起冻伤。湿手直接接触 冷金属时,皮肤可与金属冻结在一起,强力挣脱可致皮肉撕裂。 严寒环境中的汽油、柴

6、油、酒精等为超冷物品,人体直接接触 时可立即引起冻伤。在严寒环境中处理油料应极其小心,裸露的皮肤 不能与油料或油料分发系统的金属咀、闸门直接接触。8. 风加速身体热量散失 在有风的寒冷环境中,风加速皮肤散热、使皮肤温度快速降低。 评价寒冷环境引发寒冷损伤的危险时,不仅要考虑环境气温,还要考 虑风速。如-30C的无风环境发生寒冷损伤的危险较小,但在气温 -30C、风速10米/秒的环境下,暴露的皮肤在30秒内即可发生冻伤。 敞篷车船在行进中、飞机螺旋桨或直升飞机水平旋翼工作时, 会产生人造风。例如,步行时可产生 1.4 米/秒的风,跑步时可产生 约 2.8 米/秒的风。在寒冷环境中,即使无自然风或

7、自然风很小,人 造风也能增加寒冷损伤的发生。 风将砂粒等吹入眼睛可引起刺激、损伤和感染。9. 水加速体热的散失 雪、雨、溅水或汗液弄湿衣服后,人体散热加快,如气温4.4C 时湿衣服散热为干衣服的 2 倍。 在W25C的水中游泳或作业,会散失大量热量;突然进入冷水 时可能出现心律不齐和呼吸通气过度,可引起心衰和溺水。10. 戴手套降低手的灵巧作业能力 戴手套时,不容易操纵常用的肘节开关、按钮开关和控制旋钮。 手指灵巧作业能力减低时操作者可能摘掉手套,摘下手套后手部血流 减少、手指变冷,最终降低手指灵巧作业能力。 向手套内吹热气并不能起到暖手的作用。由于人的呼出气中有 水汽,水分凝结后弄湿手套衬里

8、使手温降低。11. 干燥有风天气的影响 干燥、有风的天气使鼻、口和喉粘膜干燥,导致鼻出血、喉痛 甚至轻度呼吸困难,易患感冒。戴口罩或使用围巾盖住口鼻,可减轻 粘膜的干燥。 干燥和风可使皮肤干燥、龟裂,增加发生晒斑和擦伤的敏感性。 外涂唇膏可预防口唇和皮肤皲裂。三、寒冷损伤的诱发因素1. 外环境因素 气温:严寒季节气温低,易发生寒冷损伤。气温低于10C的 潮湿地区,可患冻疮和战壕足,气温长时间低于0C可引起冻伤,长 时间严寒暴露可引起低体温。 风速:风速越大、人体散热越多,越容易发生寒冷损伤。 湿度:服装鞋袜因雨、雪、出汗、涉水等原因变潮湿可增加散 热,是寒冷损伤的重要原因。 海拔高度:海拔每上

9、升100米气温降低约0.6C,因此高海拔 地区气温常年较低,更易发生寒冷损伤。 辐射:夜间,特别是晴空时,人体向外环境辐射的热量明显增 多(如在寒冷的车辆中),成为机体散热的重要方式之一。2. 人体因素 患慢性病、营养不良、饥饿、疲劳、创伤等全身抵抗力降低的 人员易发生寒冷损伤。 既往有寒冷损伤史者,发生寒冷损伤的危险较大。 服装不适、鞋袜狭小、负荷物压迫局部均可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促进寒冷损伤发生。 思想麻痹大意,未及时采取防寒措施,易导致寒冷损伤发生。 饮酒可使皮肤血管扩张加速散热、尿量增加导致失水,而且饮 酒使感觉迟钝、损害判断力,更容易出现寒冷损伤。 香烟中的尼古丁减少皮肤血流,增加

10、寒冷损伤易感性。 皮下脂肪有很好的隔热作用,身体消瘦者发生寒冷损伤的危险 性增大。 随着年龄增大,身体适应能力降低,发生寒冷损伤可能性随之 增大。3. 工作因素 户外作业时活动受限或作业时间过长,如在车辆内运动受限或 驾车时间过长,使寒冷损伤的危险性增加。 身体直接接触极冷的金属、燃油等物品,可使局部组织温度突 然下降或冻结,引起冻伤。 防寒服装损坏、保暖性差等均易发生寒冷损伤。 乘坐无蓬车、船等行进时,形成的人造风易引起寒冷损伤。 面部及其他暴露部位涂伪装色,难以发现冻伤早期的变化。四、注意收听气象预报1. 收听气象预报十分重要。布置工作任务时,应考虑寒冷环 境(气温、风速、湿度)对人员健康

11、和工作能力的影响,注意增强服装 防护。2. 在利用气象台发布的气象资料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等对 气温、风速等的影响,使得地面相距不远的地区的气象条件可能有较 大的变化。3. 注意风的影响。风破坏身体表面相对静止的空气保温层,加快 体热散失。风速越大人体散热越快、越多。如气温t15C、风速6米 /秒的环境,相当于无风时-30C气温下的寒冷程度。风速在18 米/秒之间时对人体散热影响最大。4. 注意海拔高度对环境温度的影响。如果环境温度由低海拔气象 台测得,评估高山作业人员的天气条件时,需充分考虑海拔高度的影 响。五、寒冷环境中行进的注意事项在寒冷环境中行进是寒冷损伤的多发时段。1. 行进前应

12、做好准备 了解气象预报,避免因天气骤变而长时间受冻。 根据个人的体质情况,决定是否参加。发烧者不宜参加。 准备好防寒物品,带足干粮和饮水。 整理好鞋袜,穿着要合适,以减轻疲劳。 出发前要吃好,休息好,途中要吃饱、干稀搭配。2. 应掌握的原则 行进时应两头慢、中间快,低抬脚、迈大步。 掌握夜间道路的识别。夜间路面是白的,坑洼壕沟是黑的,反 光的地方是水。 掌握不同道路的走法:夜间行进要低抬脚、快步走、防踏空, 下陡坡时侧身斜脚“迈横步”,选好落脚点,注意慢和稳;走冰路迈 小步、身前倾、全脚踏冰。 鞋带、裤脚带不宜扎得过紧。 能见度低时应减慢行进或行车速度。 不要在交通繁忙区域停留,以防交通事故。

13、 军途中发现步态不稳、面色灰黄或潮红者应及时减轻其负重, 给与干粮和热水。3. 宿营后尽可能用热水烫脚,并作局部按摩,睡觉时将足部垫高。4. 夜间行进 夜间能见度差,注意防止摔伤和冻伤。不要突然开、闭手电筒, 以免影响视力。应注意照顾视力差者。 行进中注意辨别道路情况,遇有险路要互相提醒,以防摔伤。 道路不平、身体疲劳、精力不集中以及鞋大或鞋带太松时,夜间行进 中易扭伤脚踝关节。 行进途中小憩时,尽量不要坐在雪地上,严禁在道旁睡觉。 雪深 30 厘米以上时,应穿雪鞋或乘坐雪橇。 休息后开始前进时,应清查人数,防止有人掉队。对掉队的人 员要做好收容。5. 逆风行进 扎紧领口、袖口、裤脚和腰带,颈

14、部围围巾,戴口罩,调整好 帽耳方向。 侧脸行进并及时揉搓耳、鼻与颜面部,避免暴露部位冻伤。 行进途中无避风保暖处时,切勿停留休息。6. 雪天(雪地)行进或作业 扎好裤脚和领口,防止降雪或积雪灌入体内,沾湿内衣和鞋袜 增加散热。 雪盲:白天雪地行进、作业时,雪、冰和浅色物体反射的阳光 损伤角膜引起雪盲。雪盲的主要症状:异物(沙粒)感,怕光、流泪、眼睛疼痛,视物 模糊和头痛。潜伏期0.524 小时(多为 68 小时),症状可持续数小 时至数天,疼痛消失前不能参加工作。雪盲治疗:患雪盲后应在暗处休息或闭眼休息、戴防护眼镜以减 少光线刺激;用湿冷毛巾盖住眼睛冷敷可减轻充血和疼痛,使用 0.5%1.0%

15、 的卡因滴眼液滴眼止痛,数日可愈,或送医院治疗。禁用 可卡因液滴眼,以免加剧角膜上皮的剥脱。预防:戴能阻断紫外线的防护眼镜有助于预防雪盲。紧急情况下 可采用简易防护措施,如用硬纸片剪一水平缝隙固定在眼前通过缝隙 视物,或放低帽沿、眯眼、戴伪装帽,看前面人员的衣服或注视远方, 有利于预防雪盲。 晒斑长时间强日光照射,特别是冰雪反射强日光照射,容易引起晒斑。 晒斑的症状包括:暴露部位如口唇、眼睑、鼻子及其周围最先感觉不 适,皮肤红、肿胀、热、疼痛,可出现水疱。防晒霜可预防晒斑。但 在冷环境中,慎用含乙醇的遮光剂,以防增加散热发生寒冷损伤。7. 在冰上行进时应注意冰层厚度,人员之间不要靠得太近,以防 冰层断裂落入水中。注意冰雪覆盖处可能掩盖了自然存在的斜坡。8. 乘车旅行 保持鞋袜干燥,必要时车厢内可铺垫干草。 长时间乘敞蓬车应背风而坐,行车途中不能睡觉,手指、足趾 经常作屈伸活动以防受冻。 途中小休息时,车辆不能熄火,乘客应下车活动。 昼夜兼程时,应按时唤醒乘客进行活动,以防受冻。 晕车的人应在靠前的座位上就座,行车前服晕车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