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教育笔记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9750564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班教育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班教育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班教育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班教育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班教育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班教育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班教育笔记(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爱是互相的爱是互相的,在我的工作中我感受到了这一点。我对孩子的爱,可以变成家长对我的信任,由于我和家长都把爱放在了孩子的身上。班里的孩子不来幼儿园时我会积极打电话询问一下,就是这样一种小小的细节。让家长可以感受到我对孩子的爱,我也可以精确的懂得孩子没来幼儿园的因素,这是一件一举两得的事情。我的一句询问,让家长懂得孩子在教师的心中很重要。我这样做也是在悄悄地告诉家长:把孩子交给我请放心,由于我爱她。目前只要孩子不来,家长就会积极电话告诉我。由于我爱孩子因此家长很乐意和我交流,孩子有点什么事都乐意和我们说说。仿佛我们有神奇的魔法可以让淘气淘气的孩子变得听话懂事。我的付出这就是回报:家长对我们的信任

2、。目前每天早上我都会巡视每一桌的孩子,看看是不是有谁没来。 爱是互相的,在我和孩子的相处当中我更真切的这样觉得。上个星期欣蕊没来,我给欣蕊的爸爸打了电话懂得孩子病了,需要在家里休息几天。妈妈带着欣蕊去医院输液,我们的宝宝输完液还要来幼儿园看看。妈妈告诉我们说孩子想幼儿园想教师啦。我听了心里暖暖的,我对孩子付出的爱,在欣蕊的身上我真切的看到了孩子对我的爱。这个星期欣蕊还没有完全好,就要来幼儿园上学。妈妈拗但是孩子就送我们的欣蕊来上学了,但是每天放学后还是要去医院输液的。孩子不肯在家里享有妈妈的爱,要来幼儿园和小朋友、教师在一起。这证明了孩子爱幼儿园、爱幼儿园里的教师,才乐意来幼儿园。欣蕊好多天没

3、来了,我把她抱在自己的怀里,问一问这些天做些什么、想点什么。孩子不久乐地和我交谈,她快乐我也快乐。不懂得怎么才干精确的体现我的心情,快乐、幸福、快乐。我爱孩子们,我爱我的工作。对的看待小班幼儿的打人现象一天上午,一种小朋友的家长问我:“教师,孩子说有个小朋友老打她,仿佛叫*。 这两天我们孩子都不乐意来幼儿园了。”我听后忙问:“孩子说打到哪里了?由于什么打的?”“我们孩子那么小,她怎么说得清晰?反正你们教师给我多注意着点就是了,此外别让她们挨着坐了。”我说:“好的,我会关注的。”这时*的妈妈正好送孩子来幼儿园,为了不引起家长之间的矛盾,我连忙说:“又来了一种乖宝宝,快和妈妈再会吧!我们去洗手。”

4、事情虽然过去了,但这件事我始终在思考。小班的孩子真的会故意打人吗?我想对家长们说:“不要用我们大人的想法去评价孩子,她们是那么的善良、纯真,在她们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的。”正像三字经里说的“人之初,性本善。”在孩子们的思想世界里,没有仇恨、嫉妒、报复、虚伪、欺骗。只有真实情感的体现,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喜欢就是喜欢,气愤就是气愤,但过后立即又会忘掉,因此我始终觉得这是我最该向孩子们学习的长处。例如:“幼儿园里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两个孩子打架了,跑过来告状,互相抱怨非常气愤,教师有时会说:好吧,你们两个人就不要在一起玩了,免得再打架。可是事情过去不到五分钟,她们又在一起兴高采烈的玩起来了。并且

5、还是最佳的朋友,越不让她们在一起玩,她们会越好。”因此说:“孩子们都不计较我们做大人的又何必要耿耿于怀呢?”再说,小班孩子规则意识还不强,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对的引导,例如:在入厕这个环节,刚开始孩子们不懂的排队,一到厕所就往前面挤,时常听见孩子们说:“教师*小朋友推我,*小朋友打我。”如果我们教师不对的分析,盲目批评指责,势必会误会孩子。如果家长偏听偏信,生怕自己的孩子吃亏,错误诱导势必会使孩子出错误。小班的孩子语言体现能力不够,她们只关注她们感爱好的事情,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现实与想象还分不清,有时会把想象中的事情说出来,使得家长误觉得真。尚有的家长会使用某些诱导性的语言,来对幼儿发问,这都是不

6、可取的。例如:“教师厉害不厉害?教师今天批评你了吗?小朋友打你了吗?”小班孩子故意打人的状况的确不多,一般是玩玩具发生争抢,走路碰撞或者向对方发出玩的邀请的时候发生的误会,因此请家长朋友不要着急、心疼,理解了别人的孩子,也就是理解了自己的孩子。插队幼儿教育是启蒙教育,也是人类奠基的教育,教师要运用智慧教育,合理的制定内容和方式、措施,及时的给幼儿进行一定的鼓励,让孩子们树立自信心,要让孩子们持之以恒,还要给孩子们起楷模、示范的作用,运用多种机会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习惯。幼年起就应当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由于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毕生,孩子毕竟是孩子。有一

7、次我带小朋友户外活动回来,让小朋友们排队喝水,话音刚落就传来七嘴八舌的声音,每次都是这样。我老远看见保温桶旁的几位小朋友喊着:“你插队!要排队的!”我连忙赶过去,只见史皓铭张开双手,当在了杯子柜前不肯走,小朋友们被挡住了,挤在一起乱成一团。我把史皓铭拉开,她却僵在那里不肯走,还大声哭喊起来:“我不走,我要喝水!”我耐着性子对她说:“我不是要批评你,你先告诉我是怎么一回事。”这时其她小朋友七嘴八舌地说:“史皓铭不排队!还插队。”“她还推我!”听到孩子们纷纷告状,史皓铭则一脸不屑的表情。于是我问史皓铭:“真是这样吗?教师相信你不排队是有因素的,你把你的理由说给人们听听吧!”听了我的话,史皓铭委屈的

8、跟我说:“我口渴,我不要排队,她们太慢了。”“小朋友你们渴吗?”“我们也很渴。”“小朋友们都很渴,这该怎么办呢?”这件事后,我引导孩子们讨论我们的队为什么总排不好,她们不久的找到了有人插队的因素,我们又讨论怎么才干把队排好。通过这些活动我深切的感到:幼儿的常规习惯养成非一朝一夕,需要有重点的关注、教育,并采用多种方式去进行培养。此外,常规教育也要因时而异、因人而异、因事而异,不能死守。幼儿园小班教育笔记:常常鼓励孩子成长一次,组织幼儿做提问游戏。为了使孩子们对活动感爱好,我做了三朵小红花,准备奖给提问最多的小朋友。 活动开始了,孩子们举起了小手,争先恐后地提问题:“为什么太阳是圆形的?”“为什

9、么会下雪?”“为什么花朵有多种颜色?”“为什么”多种各样的“为什么”,从孩子们的小脑瓜里冒出来。活动结束时,我请小朋友们评出三名提问题最多的小朋友,她们分别是可可,东东,飞飞,其实这三个孩子并不是提问最多的,但平时在小朋友们心目中是“好孩子”,因此小朋友们就选了她们。而那些踊跃提问,但平时比较淘气的孩子却没被提名。作为教师,我也懂得奖牌给这三位小朋友,有点不公平,但为了不压抑孩子们的热情,不伤害被提名孩子的自尊心,就把奖牌挂在了这三位小朋友的脖子上。 谁知,第二天早上,动动小同窗拿来了几块奖牌,对我说:“教师,昨天您的奖牌做少了,好多小朋友都没有,我和妈妈做了几块奖牌,您把它奖给小朋友吧!”我

10、接过奖牌,连忙感谢动动小朋友。可以想象的到,动动提了那么多问题而没有得到奖牌,该有多沮丧啊!同步,我更感谢这位细心的妈妈,她及时地补偿了孩子在这里没能得到的表扬和鼓励。 有关动动小朋友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很大:没有人喜欢每天被人批评和谴责,都渴望得到肯定,孩子也不例外。一种孩子如果长期生活在一种积极的、善意的期待和鼓励的氛围中,对于她的错误和缺陷予以原谅和鼓励式的纠正,而不是被批评和指责,那么她就会在肯定中不断使自己的言行向期待的方向发展,不断获得进步。同理,如果教师对孩子到处看着不顺眼,总觉得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是,无意中就会把她的小缺陷看作大缺陷,小题大做,抓住孩子的错误不放。孩子敏锐地感觉到这

11、一点,会觉得教师对自己不公道,讨厌自己,因而与教师发生情绪上的对立,或自卑、畏怯,或破罐子破摔,不求上进。它常提示我及时给每一种孩子以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孩子都能体验成功,得到赞许。有的时候还是“袖手旁观”的好我深深感到小班的孩子们对教师的依赖性是那么强,诸如系鞋带、扣钮扣等小事也要教师协助才干完毕。特别每天午睡醒来后,总有一大群孩子围在身边,让我协助她们做这些事晴。说实话,有的时候真的感觉有点烦,但当我看到孩子们那一张张布满恳求的小脸听到孩子们稚气十足的话语:“教师,帮我穿一下衣服行吗”,“教师,我的鞋带系不上了”,“教师,帮我”我还真不忍心不去帮忙。但是往深处一想,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本来就很

12、差,如果一味这样迁就照顾下去,孩子的自理能力怎么能提高呢?怎么办呢?好长时间,这个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一天,在带幼儿进行户外活动时,我的胳膊不小心扭了一下,一时间动都不能动。午睡起来后,孩子们仍像往常同样围在我身边,要我协助做这做那的,但有几种孩子看到我受伤的胳膊,懂事地自己穿起了衣服。过了一会儿,几种平时始终要我穿衣服的孩子,居然也穿“好”了。虽然,她们的衣服钮扣扣错了,鞋子穿反了,但毕竟是她们自己穿的。我猛然发现,这些事情她们不是不会做,而是不想做。那么,我何不运用这个机会让她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于是,我便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教师的胳膊不小心弄伤了,医生说要过好长一段时间才干好,看来这几天,教师不能帮你们穿衣服了,你们自己穿衣服,系鞋带,扣钮扣,好不好?”绝大多数孩子都答应了,但仍有少数几种孩子拿着衣服坐在床沿上一言不发。我懂得,她们的确不会自己穿,于是,我一边叫能力强的孩子帮她们一下,一边告诉她们回家后让妈妈教她们,自己也多练习练习,争取早日自己穿衣服,系鞋带,孩子们满怀信心地点了点头,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终于所有穿好了衣服,系好了鞋带,扣上了钮扣。望着一张张通红的小脸,我心里感到了阵欣慰。通过这件小事,长时间困扰着我的问题终于得到理解决,对于如何提高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我也有了某些新的见解。有的时候,“袖手旁观”地逼孩子们自己动手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育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