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固定现场急救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9743549 上传时间:2022-08-1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0.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骨折固定现场急救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骨折固定现场急救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骨折固定现场急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骨折固定现场急救(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手指口述部分(随机选两项进行考试)骨折固定的目的:1. 避免骨折端刺伤血管、神经、皮肤;2. 固定肢体,减轻疼痛,使病人安静;3. 便于运送,避免在搬运和转运过程中增加病人痛苦。判定骨折的几种简单方法:1.疼痛:突出表现是剧烈疼痛,受伤处有明显的压痛点,移动时有剧痛,静止时则疼痛减轻。 根据疼痛的轻重和压痛点的位置,可以大体判断骨折的部位。无移位的骨折只有疼痛没有畸形,但 局部可有肿胀或血肿。2肿痛:出血和骨折端的错位、重叠,都会使外表呈现肿胀现象。3.功能障碍:原有的运动功能受到影响或完全丧失。4畸形:受伤部位或者伤肢与健侧相比失去正常形态,呈现短缩、成角、旋转等。5反常活动:在肢体没有关节

2、的部位,骨折后有不正常的活动。6.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端摩擦时可以听到或感到。备注:骨折类型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闭合性骨折:骨折断端与外界或体内空腔脏 器不相通。骨折处的皮肤、黏膜完整。开放性骨折:骨折断端与外界或体内空腔脏器相通。骨折处 的皮肤、黏膜破裂损伤,骨折端与外界接触,暴露在体外。骨折程度分为完全性骨折(骨断裂成三块以上的碎块又称为粉碎性骨折)、不完全性骨折和嵌 顿性骨折(又叫嵌插骨折,断骨两端相互嵌在一起)。固定材料有哪些:夹板、绷带、三角巾。四肢骨折需特制的夹板,临时没有特制夹板可就地取材,使用硬纸板、 木板条、甚至书本、杂志、树枝(粗)雨伞等。骨折固定的注意事项:1有伤

3、口和出血时,应先止血和包扎伤口,然后再进行骨折固定。如有休克,同时进行抢救。2固定力求稳妥牢固,要固定骨折上、下两端和上下两个关节。3对四肢骨折固定时,应先捆绑骨折处的上端,后捆绑骨折处的下端,以免导致骨折端面错位。4夹板和就便器材不能直接接触皮肤,在固定时用一些棉花、碎布、毛巾等软的物品垫在夹板 和肢体之间,尤其是夹板两端和有间隙的地方,防止松动及引起皮肤损伤。5绷带松紧要适宜,过松达不到固定目的,过紧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肢体坏死。6在四肢固定时,要露出手指或脚趾,以便随时观察有无苍白、青紫、皮温降低等现象。如发 现上述情况,应立即松开重新固定。实践部分(随机选两项进行考试)1前臂骨折临时固定

4、法:先用两块相应大小的夹板置于前臂掌、背侧,绑扎固定,然后用三角 巾将前臂悬吊于胸前。2上臂骨折临时固定法:用两块相应大小的夹板置于上臂内、外侧,绑扎固定,然后用三角巾 将前臂悬吊于胸前。3小腿骨折临时固定法:用两块等长夹板从足道大腿内、外侧绑扎固定。4大腿骨折临时固定法:用一块从足跟到腋下的长夹板,置于伤肢外侧。另一块从大腿根部到 膝下的夹板置于伤肢内侧,绑扎固定。备注:1骨折包扎前要先判断是否为开放性骨折,若为开放性骨折,这需要先止血。骨断端暴露,不 要拉动,不要送回伤口内,开放性骨折现场不要冲洗,不要涂药。2.暴露肢体(手指、脚趾)末端 以便观察末梢血运。3固定伤肢后,如有可能应将伤肢抬

5、高。4如现场对生命安全有威胁要移至安 全区再固定。5固定时,固定要牢固,不能过松或过紧。在夹板与骨折、关节突出处要加衬垫,以 加固和防止皮肤损伤,固定时操作要轻。6现固定骨折的上端(近心端),再固定下端(远心端), 绑带不要系在骨折处。7前臂、小腿部位的骨折,尽可能在损伤部位的两侧放置夹板固定,以防止 肢体旋转及避免骨折断端相互接触。8.止血材料:a止血带:气囊止血带、表带式止血带,也可用宽的、扁平的布制材料(如三角 巾、手绢、衣服、毛巾)折成三指宽的宽带以应急。b敷料(控制出血,保护伤口,预防感染): 纱布垫、创口贴、创伤敷料(大而厚的具有吸附能力的无菌敷料,敷料要比伤口大至少3厘米)9止血方法:包扎止血(表浅伤口,出血量小)、加压包扎止血(小动脉、小静脉、毛细血管 出血)、指压止血法(出血量多的伤口,用手指压迫伤口近心端的动脉)、加垫屈肢止血(用于外 伤出血量较大,肢体无骨折)、填塞止血、止血带止血(采用其他止血法人不能止血的方可用止血 带止血,止血带放置在上肢上臂的上1/3处,下肢大腿的中上部;止血带放置部位要有衬垫,松 紧适度;记录上止血带的时间,上肢每60min、下肢每80min放松一次,放松1-2min,放松期间要 用指压法、直接压迫法止血,扎紧时间不宜超过4h,严禁用电线、铁丝、绳做止血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