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9741447 上传时间:2022-08-20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第一,自拟题目,报告必须注明调查地点、调查对象、调查的时间以及调查方法。 第二,要求报告有对社会实际情况的考察、分析;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有自己的结论。 第二,调查报告的字数不得低于300字。 虽然没有生长在农村,但是父辈祖辈也是在农村,时常也会陪自己的父亲回老家,都有一种安土重迁的乡土情结,父亲也是接近五十岁。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父亲一直放不下那寸故土,一零年十月份回老家开了一个厂子(潍坊华鹏电子有限公司的一家外协),我也有机会更加进一步的了解农村,了解当地的劳动力的流动,还有剩余劳动力影响的因素。因此很高兴能够选择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方式机器

2、影响因素调查研究这样一个研究项目。仅此写自己调查的一些成果。 调查地点:潍坊市昌乐县青龙社区西李家河村,潘家槐林村,王家槐林村调查对象: 调查时间: 调查方式: 【摘要】 我国农村有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顺畅转移对提升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伴随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而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淄博市农村人口众多,并处于高度流动状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进一步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将这支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转变到非农产业中去就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是关系到淄博市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

3、战略问题。本文在阐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国家及地方发展的重要性的基础上,通过对淄博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情况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该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对策与建议。 1、概述 1.1农村剩余劳动力概述 农村劳动力指户籍所在地为乡镇的农村人口中1546周岁的男性与女性,但不包括在校学生及身体原因不能工作的人。农村劳动力不充分就业指每个单位农村劳动力每年有效工作时数低于公认的单位农村充分就业劳动力年工作时数标准的一种状态,即农村劳动力呈现“剩余”状态。 2农村剩余劳动力特点 在年龄结构上,以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年纪大的农民外出流动的较少。在性别结构上,无论

4、在哪个地区,流动的男性都明显多于女性。在知识技能方面,流动的农民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水平和知识水平。在就业结构上,农村劳动力的职业身份决定了他们不能够进入城市的正式就业体系,他们普遍从事的是非正规部门或非正规就业的工作,如建筑业、服务业等,处于行业中的最低层次。在流动途径上,多以血缘、地缘为关系纽带,形成“滚雪球”式的非正式流动方式,通过政府和市场组织的外出流动很少。 1.3农村劳动力流动成因及现状 在宏观层面上,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二元壁垒的松动以及农业生产比较收益低下的状况是劳动力流动的前提条件和推动因素,而城市提供的就业机会和城市不同于农村的现代化生活方式是吸引劳动力流动的拉力。

5、在微观层面,研究者们从流动者流动行为所表现出来的差异、个人生活历程和体验的角度来解释影响外出的因素。农村土地缺乏和劳动力剩余、农业高成本投入都不是农民外出打工的充分或必要条件,农业收入相对低下才是真正原因,寻求并维持生存甚至糊口而非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是农民外出流动的首要原因。进入21世纪,农村人口外出的动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民在考虑赚钱的同时,还把外出务工作为改变生活状态和追求城市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其外出动机具有经济型和生活型并存的特点。 .、研究目的、过程和意义 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了解该地区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并结合相关的理论对被调查地区的现状进行分析、评价,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

6、相关的对策。利用20年的寒假时间,我通过谈话和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本地新生代农民工的行业分布,年龄、文化程度,就业结构,技术素质状况等情况做了相关调查,对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在生产生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相关了解和分析。本次调研对于摸清全市新生代农民工情况,反映新生代农民工诉求,找准新生代农民工维权的着力点,更合理、有序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起到很强的指导作用。 2、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带来的问题 1、农村劳动力自由流动,有的地方过量瘫走,致使生产劳动力不足。 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部分乡村出现土地抛荒现象,必然导致生产萎缩、经济萧条。有 的乡村虽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但有一定文化、技能、体魄健壮的青年人外

7、流出去了,留下的大多是素质较低的年老体弱的农民,农业生产水平和劳动生产串必然受影响。 、许多地区存在劳动力盲目流动,不仅影响本人、家庭的稳定,而且影响社会安定。 有的找到工作,安定下来,有的找不到工作,到处流浪,安居不下来,人心浮动,特别 是给流入地的交通运输、城镇就业、计划生育。工商税收、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3、无组织的零星流动,其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侵害外来务工经商人员合法权益的现象大量存在,不少地方出现了外来打工人员闹事的 苗头,有的外来人口聚居区成为黑社会的温床。有些地方,由于忽视安全措施,从事挖煤、挖矿、建筑等繁重体力劳动者的安全没有保障,甚至发生死亡事故。 、无序流动

8、使政府管理极为困难,“民工潮”成为社会问题,劳动力得不到有效利用。 部分地方出现强迫劳役、限制人身自由、殴打劳务人员等非法行为,政府有关部门不知 晓,不能及时解救,既达不到农村劳动者外出务工挣钱的目的,又保证不了社会的全面稳定。 5、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减弱。 随着乡镇企业资本有机构成和吸收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其接受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在减 少,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减弱。这种转变与我市劳动力总量大,增长快的现象形成矛盾,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社会生产的需求,劳动力严重过剩。 、劳动力市场发展滞后,中介组织功能乏力,不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目前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虽然规模有了较大

9、突破,但其中真正是通过政府及中介 组织实现转移的比重较小。这主要是由于目前部分地方政府的工作权限还仅限于在国家政策的上传下达上。而在如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他们提供有价值的就业信息方面做的较少。 3、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加强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 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高价值经济作物,注重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和流通,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调整乡镇工业的产业结构,使其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 服务和农副产品为原料办乡镇企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增加农业劳动力的就业

10、门路。 2、大力开辟农村就业市场,满足劳动力就业渠道需求 在农业开发区实施一系列的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工程。植树造林、山区开发、治沙改土 等工程,吸纳当地剩余劳动力,并通过这种劳动积累和活劳动的大规模、工程化投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在城郊结合部、坝区、林产品丰富的地区,兴办农业企业,走农业工业化、产业化的道路,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吸收到工业化生产过程中来,使农村劳动力不再返回到承包田里,增加了农民收入,可以造就一批农业产业工人队伍,加速城乡一体、农业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的步伐。 3、加强各级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和调控 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的指导和服务,建立各种类型的社会化就

11、业服务机构,包括 信息、咨询、职业介绍所等,向农民提供需不需要转移、向哪里转移、怎样才能实行有序流动的信息和服务。建立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管理体系,通过多种渠道及时准确地发布用工信息,加强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宏观调控和有效管理。 4、加强农村教育和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其转移的竞争力。 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培训,大幅度地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在加大义务教育、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同时,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以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和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适应能力。同时要要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市场经济和法律知识教育,增强法制观念,保障自己合法权益。 5、加

12、强劳动力流动的法制监督,切实保护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 在建立健全现有法律的基础上,建立帮助农民工讨薪的长效机制。劳动监察部门严格执法,加大对欠薪行为的处罚,除责令欠薪企业补发所欠工资外,还必须支付法定数额的赔偿金。建立法律服务工作人员的法律援助计划,由其无偿的为农民工进行法律援助,鼓励运用非诉讼途径解决农民工诉讼难和胜诉难问题,满足民工们希望尽快出成效的愿望,通过各项措施切实保障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 4、结束语 我本着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哲学思想,基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的了解与分析,发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和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我市,一部分人已经富了起来,接下来的问题

13、就是加强城乡战略结构调整,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全市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全面推进城乡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一系列政策的实施和一系列措施的施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价值一定能够发掘出来,真正实现义务和权力的统一,劳动和享受的统一。正如毛泽东所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李爱.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问题j.社会学研究,19,(4):89. 2文军从生存理性选择到社会理性选择:当代中国农民外出就业动因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学研究,20X,(6): 9. 3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j社会学研究,2X,():. 范宇,姚士

14、谋,kawnghan;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趋向和措施;热带地理;202X年01期 5李强关于进城农民的“非正规就业”问题j社会学研究,22X,(6):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影响我国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的大问题。由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人数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将会是一项长期的工程。而农业的容纳能力十分有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化”是惟一的出路。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由于农业生产所具有的特性,农村劳动力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剩余,即隐性或不充分就业的剩余。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1、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具有明显的兼业性和不稳定性。这些转移的劳动力绝大多数还保留着

15、对土地的承包权,尤其是在乡镇企业和本地城市就业的人员,除平时务工外,农忙季节都要回家从事农业生产,属亦工亦农性转移。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就业岗位的不稳定性,很难做到准确的统计。 2、乡镇企业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但吸纳能力已有所减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是以发展乡镇企业为载体,采取”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农村内部就地转移方式。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对转移我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压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乡镇企业面对的市场约束明显增强。另外,受金融体制和银行内部体制改革的影响,乡镇企业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越来越困难,资金供应渠道受阻,支持不足,乡镇企业新增容量明显减少。除此之外,随着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的加大,乡镇企业的机制优势和优惠政策逐步消失,以及乡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