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重点内容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9735061 上传时间:2023-05-30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8.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重点内容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重点内容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重点内容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重点内容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重点内容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重点内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貌学与第四纪地质学重点内容(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四纪:是指约2.4Ma BP以来地球发展的最新时期。2. 第四纪的特点:(1)在短暂的地质时期内发生过多次急剧的寒暖气候变化和 大规模冰川活动(2)人类及其物质文明的形成发展(3)显著的地壳运动(4)广泛堆积 陆相沉积物和矿产(5)急剧和缓慢发生的各种灾害不断改变人类生存环境(6)人类活 动的范围和强度与日俱增3. 按照第四纪生物演变和气候变化,通常把第四纪分为4个时间尺度不等时期: 早更新世(Q1)、中更新世(Q2)、晚更新世(Q3)和全新世(Q4)。4. 风化作用:岩石和矿物在地表(或接近地表)环境中,受物理、化学和生物作 用,发生体积破坏和化学成分变化的过程。5. 崩塌:陡坡(大于

2、50)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发生急剧的向下 崩落、滚落和翻转的过程。6. 崩塌形成、发展与致灾过程(1) 陡坡岩(土)体由于近临空面释重应力产生与边坡平行的张性垂直裂隙。(2) 地下水浸入裂隙(包括岩石原有裂隙),使隙内风化加深,削弱岩(土)体与边 坡联结力。(3) 长期风化使裂隙的宽和深与日俱增,终使岩(土)体处于临界稳定的危岩状 态。(4) 遭受地震、暴雨、融雪、人工不当截坡和爆破等触发,导致岩(土)体突然 发生崩塌。7. 顺地质构造地貌:凡正向构造(背斜、穹隆、岩体等)与高地一致,负向构造 (向斜、构造盆地等)与低地一致,称为顺地质构造地貌。(反之,则为逆地质构造地 貌)8.

3、滑坡要素:(1)滑坡体:滑动的岩(土)体。滑坡体可成一台阶或多级台阶,台面常向坡倾斜, 台面上树木倾斜(醉汉林)。(2)滑动面和滑动带:滑坡体移动所经过的面。滑动面呈向上凹的近似圆弧形, 有时可见擦痕和磨光面。滑动面有时只有一个,有时可为一组。在滑动面上下,常可 见明显的扰动和拖曳褶皱现象,构成滑动带。(3)滑床(滑坡底座):在滑动面之下,支持滑体而本身未经移动的斜坡组成部 分。9. 河谷的形成发展(1)“V”型谷:在河流形成早期(或河谷上游或坚硬岩石或新构造运动上升区) 以垂直侵蚀作用为主,河流深深切入基岩,形成河身直,河床坡度陡,急流险滩多,水 流湍急,两岸崩塌发育,断面狭窄的“V”型谷。

4、三个阶段:隘谷、障谷、峡谷(2)河漫滩河谷:河流形成发展中期(或河流下游、沉降区和软岩区等),河流纵 剖面通过溯源侵蚀、瀑布后退和岩坎蚀低等过程已变得较为平缓,曲流的形成和演 变成为河流作用重要的方式,河流进入侧方侵蚀为主要阶段。(3)成型河谷:在河漫滩形成后,由于种种原因使河流垂直侵蚀作用复壮,河流 下切,于是河漫滩转化为不受洪水淹没影响的河流阶地,发育有河流阶地的河谷即为 成型河谷。10. 河流均衡剖面:侵蚀与堆积达到平衡的河流称均夷河流,这种河流的纵剖面 即河流均衡剖面,形态上呈圆滑下凹抛物线型。11. 河漫滩(形成下部为河床相砂砾、上部为漫滩相细粒的二元结构)12. 阶地形态类型(根据

5、阶面与阶坡组成物质、阶地基座高度和阶地冲积层时 代与接触关系划分的) (1)侵蚀阶地:阶地的阶面和阶坡由基岩组成,阶面上保存有 不厚的冲积层或残余冲击砾石。发育在河流上游和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地段。(2) 基座阶地:阶面和阶坡上部为冲积物组成,阶坡下半部露出基座。基座可以 是基岩,也可以是比冲积层老的松散堆积物,两者间有侵蚀面分开。发育在河流中上 游和新构造运动上升较强地段。(3) 嵌入阶地:阶面和阶坡都为冲积物组成,不同时代冲积物呈嵌入切割接触关 系,地阶地阶面高于高阶地基座面。发育在新构造上升区。(4) 内叠阶地:阶面和阶坡都为冲积物组成,新、老阶地冲积层呈切割关系,但 各阶地基座近于同一水

6、平。发育在新构造上升为主的地区。(5)上叠阶地:阶地由不 同时代冲积物上叠组成,新阶地置于老阶地之上,且分布于老阶地内。发育在新构造 运动升降过渡带,下降期沉积较厚冲积层,上升时河流未切穿老冲积层。(6)掩埋阶地:前期河流阶地被后期冲积层掩埋。12. 洪积物的穿时岩性扇形分相和扇面辐射状(或辫状)沟道粗粒沉积格局,是 洪积物与其他扇形堆积物区别的基本特征。13. 年层(由颜色、粒度或化学沉积物构成的成对季节沉积物)是湖积物特征之 一。大型湖泊水深、动力作用强,沉积环境的分带明显,平面上碎屑沉积物呈宽度不 等的同心环带状分布,而小型湖泊沉积分带较差。湖泊沉积物在剖面上呈湖进或湖 退旋回变化,前者

7、是湖滨带沉积物之叠置湖心带沉积物,反映湖泊扩大,气候湿润;后 者是湖心带沉积物上叠置湖滨带沉积物,反映湖泊缩小,气候相对干燥。14. 岩溶作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机械侵 蚀和重力崩塌作用为辅,引起岩石的破坏及物质的带出、转移和再沉积的综合地质 作用。15. 岩溶旋回(1) 幼年期:以垂直岩溶作用为主,发育有石牙、溶沟和漏斗(2) 早壮年期:垂直岩溶作用进一步加强,水平岩溶作用也迅速发展,发育有漏 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干谷、盲谷。(3) 晚壮年期:地下岩溶洞穴进一步发展、扩大,洞穴顶板不断坍塌,许多地下 河又转为地上河,大量的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出现。(4) 老年

8、期:地表水系又广泛发育,岩溶平原与孤峰、残丘组成地貌景观。16. 雪线(均衡线):年降雪量等于年消融量分界线(1) 雪线以上,年降雪量大于年消融量,常年积雪,称为冰雪积累区。(2) 雪线以下,年降雪量小于年消融量,称为冰雪消融区。(3) 雪线高度受温度、降水量及地形的影响。17. 冰斗:冰川在雪线附近塑造的椭圆形基岩洼地。(1) 形成:天然洼地永久性雪斑雪蚀洼地冰斗(2) 典型冰斗的组成部分:峻峭的后壁、深凹的斗底(岩盆)、冰坎(3) 不同时期古冰斗高度与现代雪线的高差,是研究古温度波动的重要标志。18. 冰槽谷(“U”形谷、幽谷):山谷冰川塑造的线性谷地。(1) 冰槽谷纵剖面向下游倾斜,但起

9、伏不平,冰蚀洼地与冰蚀岩坎频繁交替。冰 槽谷纵剖面上的巨大起伏是区分冰川谷与非冰川谷的重要特征。(2) 在平面上,冰槽谷平直,两侧排列着冰川切削山嘴而形成的三角面或冰溜面, 其上的擦痕和刻槽是古冰川作用的重要证据。19. 羊背石:冰槽谷的底部和大陆冰川的冰床上,由于冰川的磨蚀与拔蚀作用形 成的一群石质小丘。(1) 羊背石的长轴方向与冰川运动方向平行。(2) 前后坡度不对称,迎冰面平缓,带有擦痕、刻槽及新月形的磨光面。羊背石 被面冰陡峭。20. 蛇形丘:发育在大陆冰川区的地形,状如铁路路基的狭而长的垅状 高地,并随地形高低起伏变化。21. 构造土:在含充足水分的河滩等地的含砾堆积物上部,由于冻融

10、分选作用, 使冻土层中碎石具有几何图案排列的次生构造。22. 风搬运颗粒的运动方式:推移(蠕移)、跃移(主要)和悬移。23. 风蚀垄槽(雅丹地貌):干旱地区干涸的湖底常因干缩而裂隙发育,风沿着裂 隙不断吹蚀,形成垄槽地形。24. 风积地貌的类型:信风型风积地貌、.季风软风型风积地貌、对流型风 积地貌、干扰型风积地貌25. 黄土:第四纪时期形成的广泛分布的松散土状堆积物。26. 黄土的主要特征:呈浅灰黄色或棕黄色,主要由粉沙组成,富含钙质,疏松多 孔,不显宏观层理,垂直节理发育,具有很强的湿陷性。27 黄土的分布:集中分布在温带和沙漠前缘的半干旱地带。28. 中国黄土,从西北到东南,由厚到薄。2

11、9. 黄土的产状:独特的幔覆式(继承原始地貌并均夷平滑之)30. 风成说的依据:(1) 黄土的分布(2)黄土的厚度、高度、产状(3) 黄土的物质成分与结构 高度分选,粒度符合分成颗粒大小 主要矿物是长石和石英,但含的矿物种类繁多。 化学成分时空变化不大,与当地无关,近于大陆混合平均成分 含有很多水中不稳定的矿物,能保持晶体的棱角 具有湿陷性(4) .沙尘暴的现象印证了黄土分成说的观点。31. 海岸带的水动力(波浪、潮汐和海流,以波浪为主)现代海岸带的组成:(1) 现代海岸带是由海岸、潮间带、水下岸坡组成(2) 海岸是指高潮线以上狭窄的陆上带,其陆上界线是波浪作用的上限。(3) 潮间带是高低潮海

12、面之间的地带。(4) 水下岸坡为低潮线以下,至波浪有效作用于海底的下限。其下界约相当于 1/2波长的水深处。32. 深水波:在水深大于二分之一波浪波长的水域传播的波浪称为深水波。由 于水深较大,海水质点的运动不受海底地形的影响。33. 浅水波:当外海的波浪进入水深小于其波长二分之一的水域时,海水的波动 触及海底,水质点与海底相互作用,波浪特点和性质发生变化。这种性质发生了变化的波浪称为浅水波34. 第四纪沉积物年龄测量方法:物理年代法、同位素年代法和其他方法。35. 各种测定年龄方法数据的应用应以地层层序律为基础。36第四纪冰期旋回引起海洋和冰川中的6 180变化:冰期时海洋中180相对 富集

13、,大陆冰流中6 18O则相对贫乏;间冰期冰川融化水流汇入海洋,6 18O相对降 低。37. 树木消化纤维中的6D值与当地的降水量、湿度和生长季节的平均温度有 关,特别是6D对降水量最敏感,降水量越大,6D值越小;反之亦然。38. 第四纪气候标志:(1)宏观气候标志:岩石、地貌、生物化石气候标志;(2) 微观气候标志39. 珊瑚生长要求水温1316C,水深不大于4060m.40. 海洋环境中,冰期时 CaCO3 沉积丰富,间冰期粘土沉积增多;第四纪陆相沉 积物,如黄土中,间冰期时 CaCO3 含量低,铁铝含量高,冰期时 CaCO3 含量高,铁铝含 量低。41. 磁化率值越大,气候越温湿,磁化率值

14、相对下降,指示气候较干冷。42. 气候期:地质时期某一类气候占优势的时代。43. 冰期:第四纪全球性降温期。分为冰阶和间冰阶(相对温暖)44. 间冰期:两次冰期之间的全球性增温期。此时除极地和高山上部永久性冰 川尚存外,其余冰川大量消融。此时寒冷气候带缩减,温暖气候带扩展,生物群往极 地(或高山上部)迁移,其中有新物种加入。45. 干旱期:当高纬区冰期时,冰盖上空冷高压反气旋往中低纬度移动,降水带 南移,季风萎缩,使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变干变冷,降水量相对减少的时期。46. 湿润期:当高纬度间冰期时,冷高压反气旋往极地方向收缩的同时,降水带 北移,季风活动势力强,使中低纬度大部分地区气候变湿,降

15、水量相对增加的时期。47. 海平面变化:平均海平面与陆地观察站之间高度的相对上下变动。(4247 可以 稍作了解)48. 新生代又称哺乳动物时代。49. 中国北方第四纪哺乳动物群:(1)早更新世(Q1)动物群:泥河湾动物群;(2)中更新世(Q2)动物群:周口店动物 群(3) 晚更新世(Q3)动物群:萨拉乌苏动物群(4)全新世(Q4)动物群:陕西半坡和殷墟文化遗址伴生动物(或家畜)及淮河流 域的四不像鹿50. 新生代是被子植物时代。51. 现代地球植物受气候影响呈现与气候适应的纬相(水平)和高度(垂向)分 带。52. 纬向分带从北而南为:苔原植被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 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雨林带。53. 第四纪地层划分原则方法:岩石地层学原则和方法、地貌学原则和方法、 构造地质学原则和方法、古气候学原则和方法、古生物地层学原则和方法、古人 类、古文化和历史考古原则和方法、年代学方法、综合-多重地层划分方法。54. 中国把第四纪下限放在含有性质上与欧洲维拉坊动物群相似的泥河湾动物 群的河湖相泥河湾层底部。55. 新构造运动:新第三纪以来所发生的地壳构造运动。56. 现代构造运动:有人类历史记载以来的构造运动。57. 冰斗的形成过程:天然洼地内形成雪斑,雪斑受冰冻风化强烈作用,形成雪 蚀洼地,雪蚀洼地内冰雪积累形成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