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个常用虚词用法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09732647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7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个常用虚词用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15个常用虚词用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15个常用虚词用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15个常用虚词用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15个常用虚词用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5个常用虚词用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个常用虚词用法(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常见文言虚词用法及含义一览 15个常用文言虚词用法(据最新教学大纲要求)之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郕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代指阙秦以利晋这个事件)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勾践灭吴,代词,他们)与坐谈,问之客曰。(邹忌讽齐王纳谏,代词,这件事)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2、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滕王阁序)(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四)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

3、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如: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五)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君之所知也。(烛之武退秦师)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臣从其计,大王

4、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谏太宗十思疏,他的。)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她的。)(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不能加的。如: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壁作宾语。)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此皆言其可目者也。(芙蕖,其可目作宾语。) (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四)指示代

5、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愚溪诗序)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愚溪诗序)(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念诸父与诸兄,皆康强而早世,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6、?(祭十二郎文,难道。)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或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故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而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以膏腴之地。(触龙说赵太后)(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

7、上。(石钟山记)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谏太宗十思疏)(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因人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

8、而已。(师说) 则一、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夫然,

9、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愚溪诗序)(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东门之) 二、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此则岳

10、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但过午则日光射人。(虎丘记)进则思赏,退则思刑。(勾践灭吴)以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洞庭君览毕,以袖掩面而泣曰(柳毅传)戒奢以俭。(谏太宗十思疏)(二)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

11、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

12、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越国以鄙远。(烛之武退秦师)(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触龙说赵太后)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陈情表连词,表目的)(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陈情表连词,因为)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虎丘记连词,因为)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辞) 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