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寻找法律的印迹有感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9730221 上传时间:2023-07-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寻找法律的印迹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读寻找法律的印迹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读寻找法律的印迹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读寻找法律的印迹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读寻找法律的印迹有感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读寻找法律的印迹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寻找法律的印迹有感(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读寻找法律的印迹有感 读寻找法律的印迹有感 19120X14林陈颖 寻找法律的印迹-从古埃及到美利坚从本书的一开始,作者就在不断追问:“问世间,法是何物。在本书中,余定宇先生用“环球法旅”这一形式来追寻法律本质,探究法律的精神和灵魂,法其实是一种“公平正义的行为习惯”。”“法,其实便是“自然天理”,法,就是“自由平等”。法起源于人类的“行为习惯”,而法的本质就是“公平正义”。” 在这本书中,涉足了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法学案例。从地中海、古罗马考古,到发达的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我们了解到安提戈涅以自然法来对抗国王的命令、折射出绝对民主的利弊苏格拉底之死、古罗马著名法学家西塞罗的伟大著作与演说、宣

2、布恶法非法的纽伦堡国际战犯大审判、著名的美国“米兰达规则”、震惊全球的辛普森案、宣示了公民自由和权利的至高无上的夏威夷椰子的民告官案、消费者大获全胜“万宝路”赔款案等等。这些著名的案件和事件,,无处不体现着自由平等和公平正义,无不蕴涵着西方法治精神的精髓、法理学的要义、法律的信仰与原则。展现了了古希腊人天然的神学情怀和宗教感受,宣示了古罗马人对法律“成熟稳重”,“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期求,公民自由和权利的至高无上,实在法低于自然法所传达的社会正义观念,公民拥有不自我归罪的权利、疑罪从无以及个案公正与社会秩序之间的价值冲突、选择等等。 如今这些故事不仅可以再现古老的法治精神的魅力,我们还可以从中透

3、视到现代社会遵循的基本法则,它们始终存在于我们生活中。下面我将选取一些感触较深的故事进行评论。 一、“法院是法律帝国的理想,法官是帝国的王候” 当磨坊主诉威廉一世一案磨坊主获胜的消息传开,市民们都欢呼起来,至今,波茨坦郊外的老磨坊,至今仍为人们诵读着法治的宣言:“法官只有一个上司,那就是法律。法官只忠于一个上司,那就是法律。” 在这个西方法律的经典案例里,体现了西方法治精神的多个元素精华:在司法独立、法律至上等法治传统的影响下,那个又穷又倔的磨坊主老头,依法维护他的个人权利;波茨坦的市民们,不是发动战争暴乱而是到法院去列队游行,用和平的方式,去捍卫这个国家的法律正义;而审判的法官们,则是在兢兢

4、业业地履行“司法独立”、“公平正义”的司法原则,用公正的判决树立了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而国王的“权力”,最终还是要受到人民的“权利”和法律的“权威”的约束,这就明明白白地向世人展示了“法律权威至高无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精神。威廉一世重建的磨坊至今仍矗立于桑苏西宫旁侧,成为德国司法独立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公理的象征。本案使德国民众深受洗礼:宪法和法律应当将国王的行宫与穷人的磨坊一视同仁地予以保护。 上至国王,下至平民,大家都按照法律来办事尊崇法律,追求公平正义,让德国真真正正地做到了法治。 二、“为了正义,哪怕天崩地裂” 正义女神是西方古代神话中负责掌管正义和公平的神。在西方国家法院所在

5、地的建筑物上或者建筑物前,经常能看见正义女神的塑像,美国最高法院正门石阶左侧就矗立着一尊。最早的正义女神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西弥斯,主持神界的法律和道德。在手持天平利剑、蒙眼闭目的正义女神身上,宣示了对法律“公平正义的追求”,作为法院的象征,古希腊、古罗马的这位正义女神形象得以长期保留蒙目的形象。她是裁判之神,被动的、守株待兔的、后发制人的,只是用天平衡量诉讼双方提出的证据,哪一方的证据充分就胜诉;哪一方的证据不足就败诉,用宝剑加以处罚。她的职责是“裁断”而不是发现,所以眼睛应该蒙上,不会因为看见诉讼双方而有主观上的倾向性,也不会因为受到各种干扰而难以实现正义,就如她身后的法谚所表明的,她为实现正

6、义应该是无所畏惧的。 法律应该是公平正义的。依照作者的说法,回首前尘,我们终于可以欣喜地发现:公平正义之光,已重新照亮了许多国家的法律殿堂。而那些违反公平正义、践踏自由平等的坏法律和司法坏习惯,也正开始在全球的范围内渐渐击败和逐步消失。人类的正义,是要求同样的事,按同样的规则来处理,而且这种规则应能适应于一切人,适合于一切人与生俱来的本性。至今为止,中国法院的门口还没有树立起正义女神的雕像,但是我们有獬豸,我们一样渴求公平正义,渴求法治社会的到来。我想,有一天,当中国司法能够彻底摒弃法律外的政府干预,权钱交易等诸多关系的平衡时,法官不再受贿赂,不贪求权利,而是从人民利益出发,符合人类本性,全力

7、保护国家所有人民的权利时,正义公平才真正的存于公民的日常生活中,法治目标才能得以尽快实现。 寻找法律的印迹-从独角神兽到“六法全书” 继寻找法律的印迹从古埃及到美利坚的“环球法旅”之后,作者又展开了另一场波澜壮阔的“中国法律之旅”从出土文物“彩陶上的鱼”说起,追溯着汾水斜阳、壶口细雨、洛阳旧事、“刑鼎”故地等法律萌芽之地寻根觅迹,又顺着历史之轨一路探访秦国法典的生成、汉代法律的定型、隋唐法律的成熟、宋以后法律的流变,直到鸦片战争以后因各国列强入侵、西法东渐导致的中华法系的解体、国民党“六法全书”的兴废、中国近现代法律体系的形成与演进。中国法律五千年的历史,被作者用文学的方法娓娓道来,犹如小河流

8、水,涓涓滴滴,令我们耳目一新。 而读完后,对“中国法律文化的传统特色”,和“今日中国立法改革和司法改革的道路方向”等现实问题,可以产生出许多更明晰或更深刻的感悟。中国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在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制定了意味隽永的法律制度,涌现出许多性格鲜明的法律人物,发生过无数扣人心弦的法律故事,形成了灿烂辉煌、博大精深的法制文明。本书对中国法律历史中有典型意义的律例人事进行深入浅出地讲述和理性公正地评析,中西对比、古今映照,力求趣味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的有机统一,从而使广大读者可以一种轻松自在的状态提升法律水平和人文素质,加深对历史真实的了解。 细细品味,其实春秋之前,我国古代法学与西方”古典

9、自然法学”的道路是不谋而合的,比如老子的道德经就是中国”自然法学”的典型。他提出了“道法自然”的主张,在道德经的一开头,他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种天道,很可能就是指宇宙的本源,指自然和社会运动的基本规律。老子虽然没有提到过“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公平正义”、“议会民主”现代法学的字眼。但是在这些顺其自然,冲气以为和的语句里,却确实隐藏着可以孕育出“民主法治”和“宪政精神”的源头。可是,不得不惋惜的是,战国以后,在法经所代表的以”刑”为核心的法律文化推动下,渐渐形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特有的”中华法系”。这种重刑轻民、法德结合的法系与以民法为核心的西方”大陆法系”,在核心渊

10、源、法律结构、诉讼程序等方面都大相径庭。至此,大陆法系生成,直至清朝末年,”中华法系”最终被历史的尘埃埋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信仰以德化众,以理服人的国家,并且经历了漫长的封建岁月,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都信奉中庸之道,以所谓的“容忍”为美德,于是,我们的国家施行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结合的国策,但是,我不禁有了一些疑惑:一个信奉中庸之道的民族,能够创造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法制健全的国家吗。 在阅读完上下两册后,我对今天的法治之路有了一些新的感悟。众所周知,印迹是前人走过的地方,作者写书的目的之一是希望在普通公民的阅读范围内,最终为法学赢得一席之地。它将能引导起公众对法学的一种兴趣,更重要的是将这种兴趣最终将转化为我们社会走向法治的一种动力和一种智慧。于是我们要抓紧时间进行变革,新一轮的社会主义司法改革正在紧锣密鼓进行,虽然经过三十年建设,中国社会大踏步地走向”依法治国”,走向”民主法治”;但是在”车轮”的前行中,法律制度仍有滞后与不完善。只有顺应”车轮”前进的方向,不断改革与创新,才能通向文明、走向进步。 第 3 页 共 7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