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专项训练题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09725525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5.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专项训练题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专项训练题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专项训练题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专项训练题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专项训练题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专项训练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专项训练题(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专项训练题班级 姓名1、(2013?新课标全国卷H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咋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这首咏梅诗中,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新竹宋陆游插棘编箜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解笄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诗的中间两联采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竹子?请结合诗句做简要分析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丰乐亭游

2、春(一)宋欧阳修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简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4、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鹏鸽大?送廓之秋试宋辛弃疾白芒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白芒 (zhi):用白色芒麻织成的布。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请举一例分析本词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昭君怨?咏荷上雨杨万里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

3、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 el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消波。【注】本词为作者于庭院中午憩后观雨所作。本词上阕写梦中西湖,下阕写池荷清雨,这样写有何妙处?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早寒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 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 平海夕漫漫。【注】诗人长期隐居于襄阳,这首诗作于诗人游历吴越期间。诗歌颈联在构思上很有特点,请你指出其运用手法并说出这样写的好处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五鼓乘风过洞庭孔武仲半掩船篷天淡明,飞帆已背岳阳城。飘然一叶乘空度,卧听银潢【注】泻月声。【注】银潢:银河,天河,潢(hu

4、mg),水深而广。本诗描写了诗人过洞庭湖的见闻感受,前后两联描写角度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桃天(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 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叶秦秦。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 归:出嫁。(f m):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秦(zhen)秦:草 木茂盛的样子。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9、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鹊踏枝?过人家废园作清龚自珍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濠濠扑面皆飞絮。绣院深沉谁是主? 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注】 自幼博通多才

5、的龚自珍,嘉庆十五年(1810年)应顺天乡试竟只中了副 榜,三年后再试又落榜,这首鹊踏枝就写于这一时期。这首词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10、(2014?浙江高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的题目。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南宋徐熙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注】 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旬0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鉴赏古代诗歌表达技巧解析和答案1、参考答案: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2分)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 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

6、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3分)2、解析题干表述为“采用了哪些手法来描写竹子”,首先要考虑描写手法, 常见的描写手法有: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视听结合或多种感觉结合卜远近结合、 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第二联应是虚写竹子,第三联实写竹子的长势。 第三联上下旬既是动静结合,又是视听结合。点明手法后,要具体说明手法是如 何运用的,以及有什么表达效果等。答案(1)虚实结合。第二联上旬通过风来描写竹子,下旬通过日来描写竹子, 这是虚写;第三联“解笄” “放梢”写竹子的成长情势,这是实写。(2)动静结合。第三联上句是动态描写,写新竹的成长的过程,下句是静态描写, 描写新竹的影子。多种感觉结合。“解笄

7、”句是写人的听觉,“放梢”句是写人的视觉,“赤日” 句是写人的感觉。调动多种感觉来描写新竹的情状,使人如临其境。3、解析第一首诗第三句用拟人手法写鸟歌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活泼迷 人、充满生机。第四句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 浓厚的惜春之意。第二首诗前两句是写景,可以从情与景的关系来分析手法。 后 两句写春风吹进梦乡,梦逐春风到故乡,是诗人运用联想和想象,把抽象的乡思 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写出春风把自己乡思带回故乡,给诗人一种心灵的慰藉。后两句抓住“逐”字,分析拟人手法亦可。答案第一首诗“鸟歌花舞”用拟人手法描写鸟语花飞、充满生机的迷人春 光;“明日酒醒春已归”用夸张

8、手法阐发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 诗人对春光的留恋与惜别。第二首诗前两句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细雨初晴、柳色深深,残花落尽、流莺娇啼。典型的暮春景色触动了作者羁旅在外的乡思之情,也引起作者对“光阴易逝”的感慨。后两句用奇妙的想象,将强烈的乡思形象化,仿佛“乡梦”可以 像柳絮一样,被春风吹送故乡去。4、解析词中的“实”: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可以通过各种 感官捕捉到的部分。词中的“虚”,看不见、摸不着的虚象,是词人主观意识中 存在的,是通过词人主观想象得到的。例如词中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写词人看到的 和感受到的,是写实;最后两句是词人想象的,属于写虚。答案 “白苎新袍入嫩凉” “

9、春蚕食叶响回廊”是实写,点名时令和环境;“明年此日青云去, 却笑人间举子忙”是虚写, 想象金榜题名后轻松愉悦的心情。虚实相生,表达对应考者的良好祝愿。5、 解析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重点考查的不仅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和“怎么样”。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应注意在辨识表达技巧的基础上,熟练掌握“是什么”(点)“为什么”(析)“怎么样”(评)这一答题思路。答案 本词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上阕虚写梦中西湖急雨,下阕实写醒后池荷清雨。用梦中西湖烟雨衬托庭院荷池西湖烟雨之美是公认的, 而词篇暗示院中的雨荷有着同样的魅力。词人构思巧妙,借助想象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深化了主题。6、 解析 “乡泪客中

10、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作者也想象家人也在盼望着他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孤帆”,所以是虚实结合的手法。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有时能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有时能形成渲染烘托的作用,从而突出诗歌的中心。本题属于后者。答案 诗歌颈联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写作手法。上联写诗人自己在旅途中思念家乡和亲人,不禁落下泪来;而下联是作者想象自己的亲人在家乡的襄水之滨遥望着天边驶来的帆船,盼望着自己归来。作者用想象的景象将“思念”的内容落实,自己一方与亲人一方彼此呼应,不仅丰富了诗歌内涵,扩大了诗歌境界,而且真切、突出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归之情。7、 解析 这是一道诗歌描写手法的题目,景物描写要注意

11、着眼点、顺序和一些手法,此题着眼点和顺序没有规律可循,看手法,前面是实景,后面是想象,由实到虚。答题时首选解释清楚实和虚的具体所指,然后指出效果。答案 第一联侧重实写,描写了诗人从船篷半掩的船中,看到天色微明,飞帆乘风,远离岳阳的景象。第二联侧重虚写,诗人觉得自己像乘着一片苇叶而凌空飞行,听到了银河奔涌、月光倾泻的声音。想象奇特,意境高远。虚实结合,表现了诗人过洞庭湖时获得的独特感受。8、 解析 从比兴的角度欣赏诗歌,就是分析诗歌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哪些诗句使用了“兴”的手法等。三章中,每章的前两句都是对桃树的相关内容的描写,这种手法就是“兴”,以引出下面对新娘的祝愿;同时,对桃花、桃实

12、、桃叶的描写也表现了新娘的美丽贤淑等。答案 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子孙繁衍、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9、 解析 诗人很明显不是仅写“孤花”,而是借“孤花”寄托情志,分析诗人情怀时除了结合诗歌内容,还要注意诗下的注释,也就是会知人论世。答案 采取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 (或运用比拟手法,词人把花人格化,以“孤花”写自身)一朵鲜艳明丽的孤零零的花,开在暮春时节的废园墙角,无人观赏、采摘,借花写人,寄托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感慨。10、 【解析】李诗写的是诗人实实在在的经历,场景具体,景中含情,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自身落寞、愁苦之情和对友人的思念、关切之情。而徐诗则借吟咏三峡来说理,借议论来抒情,说明愁苦只在人心,无关乎猿啼。【答案】第一首寓情于景, “昏” “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 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