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线拉萨至林芝段站前工程基坑监测方案(实施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9711223 上传时间:2022-08-02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16.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川藏线拉萨至林芝段站前工程基坑监测方案(实施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川藏线拉萨至林芝段站前工程基坑监测方案(实施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川藏线拉萨至林芝段站前工程基坑监测方案(实施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川藏线拉萨至林芝段站前工程基坑监测方案(实施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川藏线拉萨至林芝段站前工程基坑监测方案(实施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川藏线拉萨至林芝段站前工程基坑监测方案(实施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川藏线拉萨至林芝段站前工程基坑监测方案(实施版)(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建铁路川藏线拉萨至林芝段站前工程LLZQ-8标铁路基坑围护桩施工变形监测专项监控量测方案四川交大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二O一六年 四月新建铁路川藏线拉萨至林芝段站前工程LLZQ-8标铁路基坑围护桩施工变形监测专项监控量测方案编 制: 复 核:审 核:四川交大工程检测咨询有限公司二O一六年 四月目 录一、工程概况11.1 朗镇3号桥概况11.2朗镇2号桥概况51.3朗镇4号桥概况61.4朗镇1号桥概况8二、编制依据8三、监测目的8四、监测项目9五、监测项目实施105.1围护结构顶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监测105.2围护桩倾斜125.3 钢支撑轴力165.4地表沉降监测18六、总体测试安排19七、监测

2、技术成果217.1监测数据处理与分析217.2常规报告23八、组织机构、人员及设备配置248.1组织机构248.2人员安排248.3仪器设备25九、 质量保证体系及措施259.1质量方针259.2 质量目标259.3质量管理体系269.4质量措施27一、工程概况新建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简称“拉林铁路”)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线路从既有拉日铁路协荣站引出,向南穿过冈底斯山余脉进入雅鲁藏布江河谷,于贡嘎跨过雅鲁藏布江后向东经扎囊、乃东、桑日、加查、朗县、米林至林芝。新建铁路川藏线拉萨至林芝段站前工程LLZQ-8标段起点位于山南地区加查县冷达乡,经陇南乡、仲达镇、沿S306省道前行,于林芝地区朗镇

3、终止。线路穿越雅鲁藏布峡谷地带,四跨雅鲁藏布江,起讫里程为D3K230703DK263844.62,正线长度32.23km;其中隧道7座16.613km,占正线长度51.5%;桥梁11座9642.35延长米,占正线长度29.9%;路基12段4.719km, 占正线长度14.6%;涵洞337.5横延米/21座,其中盖板涵98.4横延米/3座,框架涵239.1横延米/18座;车站2座(热当车站、冲康车站)。朗镇1、2、3、4号雅鲁藏布江特大桥受地形、河道及既有道路控制设计,桥位地区地震动峰值0.15g,区内不良地质为地震、沙土液化、滑坡、冻害,无特殊岩土,桥区内水质对混凝土结构无侵蚀性。根据桥位布

4、置及现场实际地形,朗镇1、2、3、4号桥共存在8个桥墩水中基坑开挖,水中墩基础采用筑岛围堰施工,基坑开挖上层1m范围采用1:1放坡开挖,下层16.5m范围采用钢筋砼围护桩与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支护方案。钢筋混凝土围护桩直径为1.25m,桩间距为1.5m;高压旋喷桩直径为0.8m,咬合20cm;围护桩上部设置钢筋混凝土冠梁,冠梁尺寸为宽1.4m高1.0m。基坑上层放坡坡顶临江侧平台宽6m,可作为小型机械临时施工作业平台。1.1 朗镇3号桥概况朗镇3号雅鲁藏布江特大桥:本桥受地形、河道及既有道路控制设计,桥位地区地震动峰值0.15g,区内不良地质为地震、沙土液化、滑坡、冻害,无特殊岩土,桥区内水质对

5、混凝土结构无侵蚀性。桥址处江面宽约150米,水流较急,卵石、漂石河床,测时最大水深约7米。桥下小里程端D2K257+371处,跨越新S306省道。桥址处地形平缓,阶地发育。桥区附近有公路相通,交通便利。本桥位于直线、缓和曲线上,采用(44+80+44)m的连续梁跨越雅鲁藏布江主河道,两端辅以24m、32m简支梁,曲线上的简支梁按平分中矢布置。全桥孔跨布置为:232+124+132+(44+80+44)m连续梁+732m,中心里程D2K257+493,桥梁全长532.6m。其中5号墩、6号墩位于雅鲁藏布江江中,其余基础均位于江岸上,目前该位置实测水位标高3092.66,设计洪水位标高为3100.

6、56m(1/300,规划河道)。图1.1-1 朗镇3号雅鲁藏布江特大桥平面布置图5、6号水中墩桩基基础均采用12根直径1.8m的C35钻孔灌注桩作为承台承重桩,桩长分别为32m、43m,桩底标高分别为3046.53m、3036.11m,按34布置。纵桥向桩基间距为5.1m,横桥向桩基间距为4.9m。水中墩基础承台(二级承台)设计尺寸为17.6m长13.1m宽3.6m高+12.1m长10.1m宽1.5m高,承台主要位于砂层和卵石层中。承台顶标高分别为3083.63m、3084.21m,承台底标高分别为3078.53m、3079.11m。参见图1.1-2、1.1-3所示。 图1.1-2 6号墩基础

7、示意图(单位:m)图1.1-3 5号墩基础示意图(单位:m)水中墩基础采用筑岛围堰法施工,当前位置雅鲁藏布江水位为3092.66m,根据雅鲁藏布江历年水位情况,水中墩基础施工期间雅鲁藏布江水位在3092.66以下,筑岛标高定位3094.66。施工期间派专人对雅鲁藏布江水位标高进行测量记录,如遇水位骤升的突发情况,组织在承台基坑外6m施工平台填筑粘土并分层压实以应对突发情况。筑岛范围为承台边线向外延伸9.4m(1m施工范围+1.4m冠梁宽度+1m放坡宽度+6m机械通行宽度),最大填筑高度9.84m。筑岛顶面北面侧填筑宽度为江岸线延江心方向47m,南面侧填筑宽度为江岸线延江心方向19.5m,西面侧

8、填筑宽度为44.5m。筑岛迎水面边坡采用彩条布+钢筋石笼防止冲刷掏空,厚度为1m,筑岛边坡按照1:2进行放坡。对应顶面尺寸坡脚尺寸为北面侧71.6m,南面侧29.3m,西面侧70.2m。筑岛面积约1301.7,填筑方量约18080m。筑岛范围见图1.1-4所示。图1.1-4 水中墩基础施工筑岛平台布置图基坑开挖上层1m范围采用1:1放坡开挖,下层16.5m范围采用钢筋砼围护桩与高压旋喷桩止水帷幕支护方案。钢筋混凝土围护桩直径为1.25m,桩间距为1.5m;高压旋喷桩直径为0.8m,咬合20cm;围护桩上部设置钢筋混凝土冠梁,冠梁尺寸为宽1.4m高1.0m;围护结构布置两道支撑层,分别位于筑岛顶

9、面下5m、10m和14m位置,钢围檩采用2I56a工字钢腰梁,支撑杆采用630*13mm钢管,基坑支护结构布置见图1.1-5。基坑上层放坡坡顶临江侧平台宽6m,可作为小型机械临时施工作业平台,对于大中型机械作业,应尽力避开相关区域,采用长臂挖机结合小型挖机进行开挖作业,必要时可在现场试验满足条件的情况下,酌情考虑。总体施工流程见图1.1-6所示。封底混凝土厚度根据计算采用2m厚,承台基坑完毕即可对承台进行钢筋模板安装、混凝土浇筑作业。基坑施工标高控制参见表1.1-1所示。图1.1-5 水中墩基础基坑支护平面布置图图1.1-6 水中墩基础总体施工流程图表1.1-1 水中墩基础基坑施工各控制标高一

10、览表部位控制标高(m)部位控制标高(m)部位控制标高(m)筑岛平台顶3094.66围护桩顶3092.66旋喷桩底3067.16冠梁顶3093.66围护桩底3067.16第1道钢支撑3089.66冠梁底3092.66旋喷桩顶3092.66第2道钢支撑3084.661.2朗镇2号桥概况朗镇2号雅鲁藏布江特大桥于6号、7号墩位于位于雅鲁藏布江江中,其余基础均位于江岸上,其施工工艺同 3号桥,6号、7号墩基坑围护桩平面如图1.2-1所示,基坑支撑如图1.2-2所示,基坑支撑立面如图1.2-3所示,图1.2-1 基坑围护桩平面图图1.2-2 基坑支撑平面图图1.2-3 基坑支撑立面面1.3朗镇4号桥概况

11、朗镇4号雅鲁藏布江特大桥于16号、17号墩位于位于雅鲁藏布江江中,其余基础均位于江岸上,其施工工艺同 3号桥,16号、17号墩基坑围护桩平面如图1.3-1所示,基坑支撑如图1.3-2所示,基坑支撑立面如图1.3-3所示,图1.3-1 基坑围护桩平面图图1.3-2 基坑支撑平面图图1.3-3 基坑支撑立面面1.4朗镇1号桥概况朗镇1号桥与2号、4号桥类似。二、编制依据(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3)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4)建筑与桥梁结构监测技术规范(GB50982-2014);(5)建筑基坑支护

12、技术规程(JGJ1202012)。三、监测目的明挖基坑开挖过程中,土体性壮和支护结构的受力状况都在不断变化,支护结构受地质、荷载、材料、施工工艺及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也较大,特别是对于水压力的取值问题,理论计算值有时与实际现场的地下水位相差较大,造成理论预测还不能全面而准确地反映工程的各种变化。所以为确保基坑安全、稳定,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对地层和支护结构进行动态监测,为施工提供可靠的信息,以达到科学知道施工,合理修改设计或及时采取施工技术措施的目的,使支护结构的设计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基坑开挖过程中,必须确保基坑本身安全的安全,故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基坑及周围环境信息化监测是必不可少。进行信息化监

13、测的主要目的如下:(1)在设计基坑支护结构时,虽然事先进行了地质调查,但设计值与结构的实际工作状况往往不一致。主要原因有:地质土层的复杂性和离散性,勘察所得数据难以代表土层的总体情况;设计计算侧压力荷载的计算与支护结构简化计算的假定产生误差;挖土与支撑安装中,施工条件改变,突发和偶然情况等随机因素等造成的误差。故在施工工程中进行信息化监测,可随时了解围护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2)根据监测数据,正确掌握施工进度。当发现监测指标超过报警值时,随时采取必要的技术措施,以保证下一阶段施工的顺利进行。这不仅对安全有利,而且出现险情时能把造成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尚可弥补设计的不足,并可积累经验。 (3)

14、及时了解围护墙体的变形情况、了解支撑受力情况,基坑周围土体的沉降情况,对围护结构体系的安全性、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 (4)对基坑周边沉降位移变化进行监控,了解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情况。 (5)将监测数据进行汇总、形成报表,绘制各种沉降、位移、受力变化曲线,以指导下一步工作。四、监测项目为指导施工,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和周围现有建筑物、地下管线的安全,应加强施工监测,实施信息化施工。根据基坑工程的实际情况,现场监控量测项目有:表4.1 监测项目技术要求序号监测项目测试仪器精度要求备注1桩顶水平位移、竖向位移全站仪收敛计角度:2;测距1.5mm+2ppm重复性指标0.20mm2桩体位移(测斜)测

15、斜系统5mm/25m3支撑轴力轴力计频率读数仪1.5%F.S0.05Hz4地表沉降监测精密水准仪1mm五、监测项目实施5.1围护结构顶水平位移、竖向位移监测(1)监测目的了解基坑开挖和主体结构施工中围护结构变形情况,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随着基坑内部土体大量移走,围护结构在外侧土压力的作用下,产生变形;围护结构顶部水平位移和沉降是围护结构变形直观的体现,是深基坑监测中一个重要的项目。(2)测试形式及工作原理对于基坑周边水平位移观测,按一个层次布网,由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与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扩展网和单一层次布网采用前、后方交会法或附合导线等形式。对于观测精度要求较高的截段,控制点宜采用有强制对中装置的观测墩,其对中误差不应超过0.1mm。控制点要便于长期保存、加密、扩展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