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的变迁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9704157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洋淀的变迁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白洋淀的变迁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白洋淀的变迁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白洋淀的变迁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白洋淀的变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洋淀的变迁(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洋淀的变迁任丘市人民政府2012-02-0300:00:00作者:SystemMaster来源:文字:【大】【中】【小】 被誉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历来以资源丰富、风景秀丽闻名。它的形成,经历了长期的 演变过程,是地球内外应力的相互作用和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在距今18 6亿年前的上元古界,华北地区是一片汪洋。它从元古界中期开始下沉、接受沉积,到古升界早期、上万米厚的沉积物逐步形成了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海相地层。在距今4.5 亿年的古生界中期,随着地壳的区域性抬升海水逐渐退去,华北地区成了一片荒凉而又辽阔的 大陆。到上古生界石炭系,地壳相对整体下降,海水再次入侵。到了距今大约2.3亿年的中生界,

2、 进入以褶断为主的构造发展期,并伴有强烈的火山活动,任丘古隆起就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 在距今67千万年的新生界,整个渤海湾地区又进入一个活跃发展阶段。在第三系始新统,任 丘古隆起还是一个露出水面的地貌山,到渐新统,由于总体沉降速变加快,这个古隆起便沉没 到水下了。到上第三系中新统,地壳重新下降,沉积了一千多米厚的湖泊相碎屑岩。距今23 千万年的第四系更新统,又有几次短暂的海水人侵(其中有一次就叫白洋淀海侵)。从那以后 白洋淀一带乃至广大冀中地区就逐步成为平原了。再以后,发源于太行山、燕山的几条大的古 河系,如海河水系、滦河水系以及古黄河的作用,在山前形成了冲积扇群。扇与扇之间,出现 了积水洼地

3、和湖成平原。这些洼地和湖泊成不连续的带状分布,如东淀、白洋淀、文安洼、大 浪淀、千顷洼以及沿海的一些其他洼地等。在距今万年左右的全新世,古洼地湖泊又经历了时 而扩张、时而收缩的演变过程。早全新世后期(距今100007000年),由于东南的热气团进人, 雨水多、泥沙多,加之海面上升,干涸的洼淀再度扩张。到中晚全新世(距今75002500年), 气候变得温凉、干旱,淀水变浅甚至收缩干涸。以上为古老白洋淀的自然变迁时期。从中全新世前期(距今6000年左右)起,人类开始在白洋淀周围定居。这可以从大量的 出土遗迹、遗物得到证明。近年来在安新县城西部的留村、西南部的向阳,东南部的梁庄和任 丘城西的哑叭庄,

4、陆续发现了仰韶龙山文化的遗址、墓葬或贝井。在向阳发现的贝井,砌 筑精巧坚固,是罕见的新石器时代的遗迹。尤其是1986年发现的任丘哑叭庄新石器晚期遗址, 经挖掘、遗物埋藏多,时限长。现已出土的有灰坑、柱洞、石器、骨器、蚌器、陶器等。这些 遗迹、遗物证明,哑叭庄遗址,包括了龙山、商代、西周及战国、两汉时期的文化,前后延续 三千余年。如果没有稳定的自然条件和环境,人们在一个地方能居住如此之久是不可想像的。 此外,在任丘李广村发现的陶井中出土了东周时期的扁方銎铁铲和环首铜削。该村还发现了唐 代砖窑、宋代墓葬。在安新县的采蒲台、淀头、杨庄子、何庄子、下张家、漾堤口等村都发现 过春秋陶井。在枣林庄枢纽工程

5、上游二里许,发现过一种最原始的有胎陶片,大致产生于仰韶 文化后期。到春秋时期,白洋淀附近即有了虢邑。左传载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春正月“齐 侯次于虢”。这里讲到的“虢”,据读史方兴纪要注:“在河北任丘县西十七里”。即今后赵村 北的高郭城遗址。战国时期这里又有帱邑、狸邑。人类活动的增加和行政区划的出现,都证明了古淀在解体、洼地在退缩。白洋淀的人工堤防当始自战国。约在公元前334至311年,燕国为了防御秦、赵、齐的入 侵,修筑了南长城。因多沿易水堤扩筑,故又有“易水长城”之称。这条长城始于今易县西南, 向东经定兴、徐水、安新、任丘而终于文安东南,全长250余公里。今白洋淀北部的新安北堤, 旧称

6、“长城堤”,相传为燕南长城遗址。当时修筑易水长城尽管是出于军事国防需要,它对古白 洋淀形成可发生的重要影响也是不能低估的。以后,西晋左思在魏都赋中提到“掘鲤之淀”。 唐李善注:“掘鲤之淀在河间帱县西”。这是白洋淀见诸古籍的最早记载。新唐书有:“帱州有九十九淀”的记载。“九”极言共多,并非确指。然而,这里洼淀相 连,一片泽野的景象是可以想像的。明万历本任丘县志.山川记载:长丰渠在县西北, 引水东流通漕溉田,开元(唐玄宗年号)刺使卢恽开”。又称:“鱼陡(音bei),县南五里,亦名 通利渠,唐令鱼思贤开,以泄淀水,得地二百余顷。 ”上述可以看出,从唐朝起,淀边人民就着 手治理并开发利用古白洋淀了。到

7、了宋代,出于军事斗争的需要,在宋辽边界开始了大规模的修堤筑埝,开塘泊蓄水工 程。宋史?河渠载,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三月,征调河北诸州一万八千人在边界开塘 汩蓄水。沿雄州、帱州、坝州及平戎军(治在今文安西北),破虏军(治所在今坝县信安), 顺安军(治所在今安新安州)一带修筑堤埝六百余里,开泊合淀, “自坝州引滹沱水灌之”,水“深 不可行舟,浅不可涉渡”。既灌溉屯田水稻以充军需,又限制契丹骑兵以拒敌。宋真宗咸平至景 德年间(998 1007年),在宋辽边界进一步开修塘泺,汇聚缘边诸水形成一条东起沧州界,西 至保定的塘泊防线。其中,有两段即在今白洋淀区域。一段“东起雄州、西至顺安军,合大莲花

8、淀、洛阳淀、牛横淀、康池淀、畴淀、白洋淀为一水,衡广七十里,纵三十里或四十五里,其 深一丈或六尺,或七尺。 ”另一段“东起顺安军,西至保州,合齐女淀(一写齐安淀)、劳淀为 一水、横广三十余里,纵百五十里,其深一丈三尺或一丈”。上述第一段塘泊中提到的白洋淀, 在端村、淀头以南、圈头以西,因其面积最大,故后来以其名指代雄州以西诸塘泊。宋史? 河渠志记载了当时主管缘边塘泊的太监杨怀敏于庆历五年(1047年)给宋仁宗的密奏: “知顺 安军刘宗言闭五门、幞头港、下赤、大涡、柳林口漳河水不使入塘,臣己复通之,令注白洋淀 矣”。可见,当时“白洋淀”已成为边界西部诸淀的总称了。明代以后,人们见到淀水汪洋浩渺,

9、 势连天际,遂演化写成“白洋淀”。随着开塘泊屯田政策的实施,白洋淀范围也有所扩大。宋史.唐介传记载,沿边塘水 岁溢,害民田。中人(太监)杨怀敏主之,割邑(任丘,时唐介为任丘令)西十一村在猪涨潦, 介筑堤阑(拦)之,民以为利,曰唐堤。从这段记载看,宋时任丘唐堤的修筑,是白洋淀扩展 的一个证据。另外,白洋淀东部水域及沿堤村庄,近年来发现了不少唐以前的遗址,如采蒲台 村的东周陶井、战国及汉唐墓葬,圈头村的北朝砖室墓、唐墓,李广村的唐墓等等。这些都是 北宋初白洋淀向东扩展的物证。另据新安县志记载,今白洋淀西部的四门堤,北部的新安 北堤,皆筑于宋。相传为北宋名将杨延昭为防御契丹而筑。从上述可以看出,宋代

10、是人工促使 白洋淀形成的重要时期。明代,白洋淀几度干涸。据史、志记载,明成祖朱棣曾带兵在留通淀、荷花淀筑台田; 弘治元年(1488年)白洋淀淤积为平地,百姓在淀内耕种,官府在淀中央办过牧马场。正德年 间,唐河决入白洋淀。该淀汇聚了漕、瀑、萍、府、唐、清水、孝义、潴龙、白沟等九河之水 而具备了今天的规模。清代加速了白洋淀堤防的治理。康熙五年(1666年)直隶巡抚“发币万金”在安州筑堤120里。三十五年(1696年),命原 河道总督任新勘查各处堤工,派内阁学士观保修筑完固。又三年,命直隶总督吴赫“出资效力”, 修筑新安堤工。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派其弟允祥和大学士朱?勘查直隶水利。他们提出,

11、“治直隶水利必自淀始。凡古淀之尚能存水者,均应疏浚深广”、并“多开引河,使淀与淀相通。已淤为田畴者,四面开渠,中穿沟洫。洫于渠、渠达于河于淀。而以现有淀内河身疏瀹(yue) 通畅,为众流之纲。经纬条贯,脉脉相通,泄而不竭,蓄而不盈。而后圩田种稻、早涝有备”。 (基辅水利四案)雍正四年(1726年),在大渥淀疏渠、汇水、营田。光绪六年( 1880年)县令赵秋亭修筑千里堤。直隶总督奏请朝廷拨赈米六千石。江苏义 账局严作霖助赈银三万余两,修筑了任丘境内千里堤“七十二里有奇”。堤基五丈、顶一丈,高 九尺。以后,又多次修筑白洋淀周围堤埝,使之成为长堤环绕的北方湖泊。四白洋淀景色为世人瞩目是在明代中叶以后

12、。万历朝兵部尚书田乐(帱州人)在创建修 阜庵碑记中对白洋淀景色有以下一段描写:“见诸水环绕,杨柳夹植;莲香舷韵,藻绿荇 青;薄雾复见,水月一色,琉璃万顷,幽胜累累;对之心目开爽”。明万历进士、熹宋朝兵 部尚书孙承宗(高阳人)也写过白洋淀太湖歌以赞白洋淀:“白洋太湖浪拍天,苍茫万顷无高田,鼋鼍隐见蛟龙走、菡萏参差菱荇连”。万历十五年(1587 年)新安知县尹从教在端村永兴寺前修了一个亭子,面对白洋淀,他为此亭书楹联一幅,上联 “水会九流,堪似碧波浮范艇”,下联:“荷开十里,无劳梦魂到苏堤”。横批: “北地西湖”。可见,那时的一些人已经把白洋淀景 色,与南方的太湖、西湖相提并论了。以后,历代地方志

13、书都把记载白洋淀风景作为不可缺少 的内容。康熙本安州志有“濡阳八景”,大多涉及白洋淀。诸如“云锦春游”、“齐云远眺”、 “石臼停舟”、 “白洋垂钓”、 “柳滩飞絮”、 “蒲口落花”、 “板桥晓月”、 “易水秋 风”等等。乾隆本任丘县志载有任丘六景,其中四景是为白洋淀风光。即“长堤烟柳”、 “枣 林晚渡”、 “白洋月夜”、 “十里荷香”。至于文人骚客乃至帝王显宦描写白洋淀风光的诗词更是难 以尽书。仅摘录几首:水村清康熙皇帝孤村绿塘水,旷野起春云。槐柳胜南苑,青落有鹭群。白洋湖康熙遥看白洋水,帆开远树村。流平波不动,翠色满湖中。水淀杂诗四首其二康熙春水船行天上,冷风雨过田家。深树几声布谷,晚晴千里

14、明霞。帱州道中清乾隆皇帝天水相与永,金波万顷明。载舟堪独会,鉴物人遥平。今昔原无住,沤泡底用惊。依然空阔意,最喜涤尘情。暑雨初晴过赵北口清内秘书院大学士孙廷铨微风翦翦动新荷,雪?银鳞入市多。十里烟堤翻柳浪,数家茅屋挂鱼蓑。这些诗不仅描写出白洋淀风光的明媚,也反映了这里资源的丰富。历经沧桑的白洋淀,如今四周堤防环绕,绿树成荫;淀内沟濠纵横、芦苇茂密。计有沟 濠3700多条,大小淀泊143个。其中面积在万亩以上的有白洋淀、烧车淀、马棚淀、羊角淀、池 鱼淀、石塘、小北淀。千亩以上的26个。由于累年淤积,白洋淀总面积由五十年代初的567.6 平方公里减少到366平方公里。淀周堤长215公里(任丘境内23.9公里)。淀内有36个纯水村,淀 边有62个半水村。人口约19万,平均每平方公里59人。白洋淀水产资源丰富。历来盛产蒲、苇。其他有莲、藕、菱、芡(鸡头)、藻。鱼类有 鲤、鲫、鲢、鲂、鳜、鼋鱼、黄鳝、泥鳅、虾、蟹等。水禽有野鸭、鸪丁鸟等。是富饶的鱼苇 之乡。战争年代这里又是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成 抗日武装,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粉碎了日寇的“三光”政策。新儿女英雄传、雁翎队 和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今天,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白洋淀焕发了青春。它优美的自然景色,丰富的水产资源,必然得到进一步开发利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