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文字间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09702890 上传时间:2022-11-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走在文字间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行走在文字间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行走在文字间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行走在文字间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行走在文字间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行走在文字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走在文字间(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暑假:行走在文字间河南濮阳柳屯一中 李记才 漫漫夏夜,蝉吟花颤,蟋蟀歌行。纱帐上细碎的月光,曼妙朦胧,一本本随性放置的书,或躺或坐或卧或立,床单、竹席、枕巾都是她们的影子。沉浸句子,恋上词语,醉心阅读。夜深人静,任思想随指尖肆意流动,绣出的是莲花,是本我。家贫,书富,情亦足。摘取一二,自饮自酌,权作流年碎影。博师友同仁一笑。其一:文字的蛊惑 已是午夜,窗外,滴答的夏雨,有一搭没一搭地轻叩着暗夜中的门扉,剥落的油漆,潮湿在温湿的空气里。一曲良宵,一枚灯影,叠加在书卷的褶皱处。梧桐细雨,三伏盛夏,三三两两的蝉鸣,似乎想打破这滴答的宁静。听着盛夏的味道,悠远的旋律缠绵地从我的眉宇间划过,在指间穿行。

2、 这时候,一行文字,一下子就俘获了我的心,亢奋,悸动。头脑更加清醒,怎么会有如此晶莹剔透的字句!不觉反复沉吟: 久违的怦然心动,都在那一刻交错、缠绕。于恍惚之间竟不知所以,愿意将自己的一生交付给文字。 其实,这些句子来自熊培云先生的1980,在路上的美好年代。 这柔情似水的文字,真想把它含在嘴里。想改换这些字句,却发现任何字眼在这些优美传情的句子面前都面若无力,黯然失色。这样的句子就很自然贴切地摆在那里,那么温润调和,相得益彰,缭绕心底,如百年古井,绵柔醇厚,滋养舌苔。更惊讶于,闭上眼睛,嘴角冒出的竟是这些句子,并不记得刚刚有意识地去记忆这些文字。 阅读文字的快感,那久违的感觉,多少年后,终于

3、蹁跹而至。如果这些文字是一场梦,我愿沉睡三百年。其二:直叙其事法例谈床头凌乱地散落着几本没有看完的闲书。我喜欢同时看几本书,在不同的文字里徜徉的感觉最是迷人。董桥旧时月色、刘义庆世说新语、蒲松龄聊斋志异、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突然就和学生的作文联系在一起,开头总是写总体感觉,总评什么的,之后才是具体书写。如少年风采的开头:良好的风采,得体的言谈举止,青春昂扬的精神风貌,都是十四五岁的我们追风少年应有的风采。这是我们少年必备的风采,少年风采是青葱校园的一道亮丽风景。开篇大谈对少年风采的理解,认识。都是些笼统概念性的东西。这些大道理没人愿意读,人人都懂,空话套话一大堆。人人听厌了理论说教,在审美疲

4、劳的影响下,谁还看呢。董桥文章的开头,往往直叙其事,没有那么多拐弯抹角。云姑:“那年暑假多雨。我卧房外石阶边那株石榴树长胖了,只见丰盈不见袅娜。”玉玲珑:“二十九年前农历鬼月,我到新加坡去住了八天,七月十五盂兰盆节那天我也在。”书房阶前的花影:“我十几岁跟父执亦梅先生读国文、学诗词。先生话不多,经常躺在书房阶前花影中的安乐椅上看书,顺便改改我的习作;偶然要我陪他整理古籍文玩,看他写字。”这种开头,截取一片断,直叙其事,直入其境。干净、利落。毫不矫揉造作。中国古代文学史关于温庭筠菩萨蛮的解读文字: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渡香腮雪。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

5、鸪。把美人的睡眠、懒起、画眉、照镜、穿衣等一系列娇慵的情态,以及闺房的陈设、气氛、绣有双鹧鸪的罗襦,一一表现出来,接连给人以感官与刺激。它没有明白表现美人的情思,只是隐隐透露出一种空虚孤独之感。 哪有那么多枝枝蔓蔓,没有铺垫,直接讲即可。世说新语“月中无物”: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直接叙述“月中无物”,首句“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扣题点题。“人语之”与徐孺子的话,围绕“月中无物”这一中心展开。直叙其事法,摒弃啰嗦、唠叨语,开篇截取要表达书写的片段,直入场景。这样的表达简洁、干净,无多余字,无累赘话。语言明白晓

6、畅。其三:如何深化文本解读?一编辑指出泥人张的“俗”与“奇”,解读很普通,没有新意与价值。为何这样评价?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近读钱钟书中文笔记,恍然大悟。侯体健在王水照谈钱锺书手稿集 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只是从著作形态或者说从研究过程角度来说,是先有随读随记的“笔记”,再有初步加工的“札记”,最后为成熟的笔记著作管锥编。书写成文原来是有这样一条轨迹的。突然想起刘树胜先生教我做学问的方法。前几年曾尝试,破费神,后来荒废了。需要重新拾起。这才是学问之道。无怪泥人张的“俗”与“奇”的不能发表了。泥人张的“俗”与“奇”是在阅读批注的基础上,稍加整理,没有进行深一层次的思考。参考价值比较低。批注文字多是随

7、文批注,细腻的梳理,批注内容间缺乏逻辑联系的思考。它是整理成文的前提和基础,未加工的东西自然出语普通。对批注文字进行加工,再思考,则有新意独创。动笔写作前,参考前人对文本的理解,加深自己的认识和理解,发展前人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先进的观点无不是在吸收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形成的。登高望远就是这个意思。其四:句子内部逻辑关系例析文章中,句子内部间存在天然的意义联系,或者叫逻辑关系。弄清句子内部之间的关系,对于阅读和写作来说,意义重大。一方面它有助于你理解句意,进而理解整句话的意义,推而广之,准确把握整篇文章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它使你的作文避免逻辑混乱,我们知道很多同学的作文容易犯东一榔头西一棒

8、槌的毛病。进行这一专题的学习训练,则能有效避免此类问题的故伎重演,从而提升写作水平,提高作文质量。我们通过具体的实例片段来说明。这个夏天,羊城的雨水真多,天天下雨,又大又急,康乐园好似被蒙在一层银色的水帘里,天空像大筛子,筷子般粗的雨点一股劲朝地上倾泄马岗顶的山坡上一大片毛杜娟本来妍丽夺目,现在被风吹雨打,任意蹂躏。还有娇嫩的石榴花,俏美的晚香玉,芬芳的茉莉和羞怯的夏兰也都遭了殃。天气如此不好,往日对气候颇为敏感的陈寅恪,这几天有点反常,显得异常兴奋,满脸洋溢着难得一见的神清气爽。 汪剑白陈寅恪之魂 我们来看这句话的内在联系。第三段首句“天气如此不好”是对第一、二段所描写内容的总结。接下来则是

9、人物在这一特定环境条件下的表现。“有点反常”是对“颇为敏感”的反说,按照常情“天气如此不好”,陈寅恪因该情绪低沉才对,“异常兴奋”是对“反常”的初步说明,而下文的“满脸洋溢着难得一见的神清气爽”则是对“反常”的进一步解释和具体说明。这样就使陈寅恪的“反常”,表现得清晰可见、淋漓尽致。后面的一句则是对他这种表现的原因的解释:原来是他在哈佛留学时的同学又是同在清华任教的老友吴宓来了信,即将由重庆出发,到武汉去刘永济处,接着南下广州。梁任公在给子女的信,其语言更是逻辑清晰、条理清楚。徽音回家看他娘娘一趟,原是极应该的,我也不忍阻止,但以现在情形而论,福州附近狠混乱,交通极不便,有好几位福建朋友想回去

10、,也回不成,最近三几个月中,总怕恢复原状的希望狠少,若回来还是蹲在北京或上海,岂不更伤心吗?况且他的娘,屡次劝他不必回来,我想还是暂不回来的好。这段文字是一个很庞大的句群,每个小层次就是一个意思,就是一个小句子。句间关系无非常见的因果关系、顺承关系、递进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等。如“徽音回家看他娘娘一趟,原是极应该的,我也不忍阻止,但以现在情形而论,福州附近狠混乱,交通极不便”前三句是顺承关系,“原是极应该的,我也不忍阻止”是顺着“徽音回家看他娘娘一趟”这层意思说的,“但以现在情形而论,福州附近狠混乱,交通极不便”则是违逆上层意思的,是意思的转折。“福州附近狠混乱,交通极不便”是对“现在情形

11、”的解释,而“交通极不便”以及福建朋友的情形,显然是对“福州附近狠混乱”的举例,以证所言不虚。在写作中,这样写话,意思自然清晰明白,逻辑、条理亦不会再出现毛病。进行类似的句子内部逻辑关系分析,再结合必要的写作练笔,同学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一定会有看得见的提高。最后再补两例:毕竟是三十三年前的信,其中所提到的事,也勾起了我的点滴回忆。信是写给邱力臣的,当年他是浙江省图书馆的副馆长,主管历史文献部和其它工作。邱早年曾在四明山上打游击,是一位老革命,高个子,胡子也没刮,说话不紧不慢地,有时还带点小官腔,但他很随和,没有什么架子,笑嘻嘻的,给人一种很容易接近的感觉,所以没多久,我们就很熟了。

12、沈津一封三十三年前的信她的才华遮都遮不住,匆促间文字里的几粒沙石来日她更成熟了不难幡然省悟,我没有挑出来,怕她下笔多了一层负担,碍事。从前我替蕊秋看文章也尽量不动红笔,担心文字油了润了毁了那丝清气。 董桥写给刘若英的新书其五:叫醒感觉 作文,要表达内心的感觉。一些作文情感匮乏,感情不真挚,难以打动阅卷老师的心,究其原因,笔者以为,很大原因在于内心感觉的沉睡,叫醒感觉则能使作文情感丰满。下面通过对李木马的诗歌搀着母亲下地铁试做具体分析。搀着母亲下地铁 李木马母亲的脚步很慢像是怕把道路踩疼母亲的身体很轻我像是扶着一捆松脆的干柴既不能使劲又不敢放松一个被动而虚无的身体跟着自己的孩子前行现在,这个要强

13、的老太太甚至有些执拗的老太太对世界只剩下了顺从只有偶尔的磕绊尚能感知一点残存之力让我一喜又一惊在沁凉的地铁通道母亲的脚步越轻我越是身上冒汗心里沉重我紧紧抓住她松软的胳膊像是怕撒开一阵风就再也看不到踪影 2011年6月这节诗从表达视角来说,先写视觉,紧接着是由视觉而产生的内心感觉。即视觉加感觉的圆形结构。母亲的形象是通过两个特写镜头表现的,母亲走路“脚步很慢”,母亲的身体“很轻”。“脚步很慢”是视觉所及,“身体很轻”既有视觉又有感觉。针对母亲“脚步很慢”的原因,“我”猜测是母亲“像是怕把道路踩疼”,是“我”内心的感觉,字里行间充满怜爱。由此可见,作者很善于捕捉内心的波动,任何风吹草动,都只能在作

14、者心底泛起阵阵思想的涟漪,甚至“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作者这种敏感的神经并没有一闪而过,随风而逝,而是继续感受母亲,亲近母亲。因“我”的搀扶,才真切地感到“母亲的身体很轻”,这很轻的身体,在一位深爱着母亲的孩子看来,不能不引起情愫的剧烈起伏变化,于是逼出下面三句:我像是扶着一捆松脆的干柴/既不能使劲/又不敢放松。诗人在第一节主要抓住“我”搀着母亲下地铁时看到的母亲走路的特点及母亲的身体特点,在诗歌的第二节,诗人则紧紧抓住母亲性格的特点进行感受。“要强”也好,“执拗”也罢,甚至是“顺从”,这些词语表达的无一不是老太太给自己的印象,对老太太的感觉。从中,我们不难感受到母亲的巨大变化,曾经“要强”

15、“执拗”的一个人,现在只剩下了“顺从”。这使“我”更加关心母亲,不然怎么会“只有偶尔的磕绊”,就让“我”从中“尚能感知一点残存之力/让我一喜又一惊”。如此细腻的心理刻画,一位儿子对母亲的爱,温情款款,温润长流。在诗歌的第三节,作者对母亲隐隐的担忧,更加强烈。如“母亲的脚步越轻/我越是身上冒汗心里沉重”,这隐忧愈来愈重,害怕失去母亲的越来越浓烈。接下来诗人用具体形象的语言,表达对母亲的隐忧,唯恐母亲“像是怕撒开一阵风/就再也看不到踪影”,随风而逝。记不得是谁说过“人物、场景、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对细小事物、如一个动作、一种表情、一句话等的准确、生动、细致的描绘。”“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我以为可以与李木马的搀着母亲下地铁相互印证。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分析,我们更加明白叫醒感觉在写作中是多么重要,其实,哪里仅仅是写作,在生活中更要叫醒感觉,唤醒耳朵,叫醒眼睛,叩开心扉的大门,拥抱生活、感受生活,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