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9700750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背景中人的社会行为及心理根据的科学。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构成部分:个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人际相互作用和社会影响一、 社会心理发展1、 社会化 2、态度及其测量二、 认知社会心理学1、社会知觉 2、刻板印象与归因 3、自我概念 4、价值取向三、社会互动1、沟通 2、人际吸引 3、人际关系 4、助人行为 5、侵犯行为四、社会影响1、从众、依从和服从 2、劝导与态度改变 3、群体中的相互作用 4、合作、竞争与冲突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一、 史前思想积累阶段 柏拉图:人性深受社会环境影响,教育和社会制度可以改变人性。 亚里

2、士多德:人性由生物本能决定,难以改变。 孔子:对人的社会知觉和评价是相对的。 老子内心和外表的矛盾长存。二、 产生阶段阶段(一) 社会心理学的初创时期学科影响:社会心理学由“生物还原主义”向“心理还原主义”过渡 心理学与社会学靠近和渗透直接来源: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二) 实验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三、 迅速发展阶段社会心理学发展趋势:1、各种心理学努力寻求统一 2、实证主义研究方法与人文主义研究方法并用3、世界化和本土化相兼4、各种研究取向进一步综合5、话语心理学可能促使社会心理学深化第二章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强化理论的核心概念:联结、强化、模仿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

3、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又称为观察学习理论),接受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多数原理,但是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对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对行为和行为对思想的作用。 社会学习的过程: (一)注意过程(二)保持过程(三)复制过程(四)动机过程 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社会学习理论也被批评为借用认知概念,但没有揭示导致认知活动结果的过程与条件,并且其交互决定论带有二元论色彩。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等价地给予或回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基本命题:成功命题、刺激命题、价值命题、剥夺满足命题、攻击赞同命题、理性命题 核心概念:行为者、资源、交换

4、结构、交换过程新进展:承诺、情感、信任社会交换理论的评价: 社会交换理论与整个刺激反应理论一样,忽视对中介心理过程的探讨,又不像社会学习理论有系统的实验证据,其理论的视角也倾向于将人看成是简单实惠驱动。 认知理论的主要概念和特点 (一)认知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取向 认知导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基本取向,是用人的认知过程解释人的社会行为,把社会现象置于心理意识现象中考察,强调人的内部心理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主要社会认知过程的解释路径 社会认知的心理过程要经历产生社会知觉、形成社会印象、进行社会判断等不同阶段。 不同时期,社会认知心理过程的解释侧重点有所不同: (1)社会知觉解释 (2)归因解释

5、 (3)图式法解释 认知失调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深受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场论的直接影响。 费斯廷格于1957年阐明和完成的认知失调理论是在场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认知理论。 (一) 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假设: 认知失调理论又称认知不协调理论。该理论认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产生认知失调。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观念与行为的改变的本质是态度的改变。 (二)认知失调的条件: 费斯廷格指出,认知失调通常在四种情况下出现: 1. 逻辑的违背。 2. 文化价值的冲突。 3. 观念层次的冲突。 4. 新旧经验的矛盾。 (三)认知失调的

6、程度: 认知失调的程度,取决于两个方面: 第一,失调的程度与某一认知元素对个人生活的重要性成正比。 第二,失调的程度取决于个人所具有的失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 (四) 减少和消除认知失调的途径: 认知主体的失调作为一种机体紧张状态,一经产生,人的避免焦虑、肯定自我的倾向,就会推动人减少或避免失调。减少或消除失调的途径主要有: 1、改变行为,使个体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 2. 改变态度,使个体的态度符合其行为。 3. 引进新的认知因素,消除原有认知因素间的失调关系。 图式理论 图式的基本概念 :按照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图式是通过认知经验发展起来的关于特定事物或概念的认知结

7、构。 图式是在过往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概括性知识表征,但并不是定义事物或概念的定义,而新经验会通过皮亚杰所说的“同化”和“顺应”过程,不断进行重构。 图式的功能 有助于信息加工 有助于回忆与推理 认同理论 认同理论是从符号互动论,特别是结构性符号互动作用理论中孕育发展而来的。传统的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个体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认同和解释过程建构了社会本身。个体可以按照其所期望的方式,对其所处的情境自由地进行认同选择。 认同理论三个核心要素及其相关的原理。 (1) 社会。对于认同研究者而言,人们的认同过程建构了社会本身。 (2) 自我。正如社会通过认同建构一样,自我也是通过认同过程形成的。 (3) 认同。

8、群体认同、角色认同和个人认同直接影响人们在社会情境中的行为走向。 社会同一性理论 社会同一性理论又称为社会认同理论,由英国社会心理学家塔吉菲尔等提出,是群际行为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理论。 其基本观点是,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的根源。 “最低限度群体”实验与主要结论: “最低限度群体”范式的经典实验 实验表明,群体划分本身就能引发敌意性的群际行为。 即使是实验中,仅从存认知的角度,最低限度第将人们划分为两个群体。 社会同一性理论的评价: 社会同一性理论首次将社会比较区分为人际社会比较和群际社会比较两种不同过程,并且明确将同一性区分为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

9、性两种自我知觉水平。 这一理论还包含了不同于个体自尊的“集体自尊”这一全新概念,并且表现出与美国主流认知社会心理学的不同,被看作是近几十年来欧洲本土化心理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自我类化理论 (一)类化的概念 所谓类化,就是当我们知觉事物时,往往先根据一些简单的原则,将事物进行归类。 人们在认知他人时,并不是简单把他她当成独立的个体,而是自动、自发地立即将其归到某一类别中。 (二)社会类化 社会类化指个体在产生社会知觉时,主观上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的过程。社会类化的结果,是在认知水平上扩大了群体之间的差异,同时缩小了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差异。 同化 对比(亦即异化) 刻板印象或类属思维 (三) 类化

10、的作用 无论是物理刺激还是社会刺激,类化会使类别内的相似性和类别间的差异性在知觉上都得到加强,这称为“加强效应”。依此可以解释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 (塔吉菲尔, 1957,1959) (四)自我类化理论 角色理论一、角色理论的概念及其来源(一)角色理论的概念 角色理论是一种试图从人的社会角色属性,解释社会心理和行为的产生和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取向。由于这一理论的基础概念是“角色”,其基本原理也是借助与戏剧比拟来阐发的,故称为角色理论。 (二)角色理论的来源 社会学来源符号相互作用论(布鲁默) 18世纪苏格兰道德哲学 库利的镜像自我理论 米德的角色获得思想 人类学来源结构功能论 心理学来源角色扮演

11、技术 二、角色理论的主要概念 (一)角色 定义:一定社会身份所要求的一般行为方式及其内在的态度和价值观基础。 (二)角色冲突 指个人不能同时满足对其有意义的多种角色期望而履行不同角色时所出现的矛盾心态。 (三)角色创造 角色创造指行为超出一般角色模式,拓展既有角色行为范围的过程。 (四)角色偏常 角色偏常指一个人行为和心理准备长时间偏离社会期望,形成与自己社会身分不相适应的行为和心态结构。 三、角色理论的主要观点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一、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背景 (一)核心概念的酝酿 (二)自我价值定向概念的形成 二、 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原理:四个基本命题 (一)人需要解释自我及所在的世界 (二)

12、 人寻求自我价值 (三) 自我价值是自我行为的终极理由体系 (四)自我价值定向决定人与自身及环境的关系 。三、自我价值定向理论的主要概念 (一)自我价值 自我价值即个人选择一定的价值标准对自身进行价值评判获得的关于自身总体价值的概念。 (二)自我价值定位 自我价值定位指选择什么样的价值标准来评价自身的价值。不同的个人的自我价值定位可能是高度不同的。 (三)自我价值感 自我价值感指个人对自身价值评判结果的体验。 (四)自我价值支持 个人的以自我价值感形式表现出来的自我价值状况,是由两个根本性因素决定的,一是自我价值支持,一是自我价值定位。前者是客观的自我价值依托,后者是自我价值的诠释体系。 (五

13、)自我价值保护 自我价值保护,则是指人为了保持自我价值的确立,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到否定的自我支持优势心理倾向。 第三章 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学路径现象揭示研究 关系解释研究 因果联系证实研究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1、观察法 2、档案法3、调查法:问卷法 测量法 访谈法(无结构访谈、结构化访谈、半结构化访谈)4、现场研究与现场实验 5、实验室实验 6、准实验研究社会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变量操作1、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中介变量、干涉变量2、操作3、研究的控制与误差:随机分配、误差控制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分析与综合原则、交互作用分析原则、

14、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的原则、伦理性原则第五章 态度态度的定义:指是个人指向一定对象,有一定观念基础的评价性持久反应倾向。态度的构成要素:态度的认知成分(事实观念)、态度的情感成分(评价、情感、情绪)核心要素、态度的行动成分(意向、倾向、偏好、外显行为)态度的特点:1、态度是习得的心理状态 2、态度有具体的指向 3、态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 4、态度的简单性与复杂性态度的维度:指向、强度、深度、向中度、外显度态度的功能:1、 工具性、调整性和功利性功能 2、自我防御功能 3、价值表现功能4、认识功能 5、对社会理解的影响 6、记忆过滤效应 7、激励作用态度形成的因素:1、需要的满足和情绪性经验 2、知识

15、 3、家庭 4、群体参照 5、文化因素 6、遗传因素与性别作用第六章 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指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印象。 社会知觉的分类:对自我的知觉、对他人的知觉、对人际的知觉 印象:指人在最初遇到新的社会情境时,主观上按照自己以旧有经验为基础的理解,将情境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所形成的对有关人祸事物的概念,是社会知觉的结果。印象形成中的信息选择倾向:自然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社会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心理特征的信息选择倾向总体印象形成模式: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理论社会知觉偏差: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晕轮效应、语言自动实现效应、认知启发与社会知觉误差(表征性启发、可用性启发、调整性启发)影响社会知觉偏差的其他因素:知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