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考察报告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09699521 上传时间:2024-02-1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古考察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考古考察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考古考察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考古考察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考古考察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古考察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古考察报告(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永安桥碑考古调查报告雷万鑫 1(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关键词:永安石桥 碑刻 清代交通 赵氏家族 摘要:建修“永安桥碑记”石碑位于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毕家庵,永安桥建于漫坝河上。 2012 年 11 月我们对建修永安桥碑记石碑碑文进行了抄录。并对碑文反映出的赵氏家族与永 安桥修建,永安桥的交通地位和作用,清代洮河流域自然灾害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分析。现将 此次考察情况报告如下。key words: key words:huichuan town;bijiaan village; archaeological investigation; stone bridge; yo

2、ngan bridge stele; the late qing dynasty.abstract: yongan bridge construction and maintenance inscription monumen is located in dingxi city weiyuanxian biguan sichuan town, yongan bridge built in the circumstances on the river. in november 2012, we built for repairing inscriptional record yongan bri

3、dge stele inscriptions transcribed. and the inscription reflects scott family with yongan bridge built, the yong an bridge traffic status and role, and chinas qing dynasty river basin issues such as natural disasters are discussed in this paper. will now be under examination and searched for a statu

4、s report on this time. 1 作者简介:雷万鑫日前,获知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毕家庵村保存一块清代所立的重要石碑,遂 前往寻访和考查。本次考查过程中,得到当地赵欣老师的鼎力协助,为我提供了 有关照片及文稿。在此,深表谢意! 该石碑即建修永安桥碑记现介绍如下,并对碑文作初步考释,不妥之处, 敬请专家、学者指正。一、石碑 永安桥碑现在位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会川镇毕家庵村村民赵积壁宅院旁, 图一 石碑位置示意图南距会川镇约1500米,东距212 国道约 500米,西距漫坝河约200 米(如图一)。地理坐标范围:东经103.99、北纬 1235.12平均海拔约为 2240米,地势总体南

5、高北低。漫坝河两岸为河谷小平原,宽约8公里,平坦开阔。永安桥碑所处会川镇,隶属于甘肃省渭源县。会川镇位于渭源县西南部,东接祁家庙乡和杨庄乡,西依田佳河乡,以牧儿山梁为界,北 图二 筑在赵积壁宅院东南角围墙永安桥碑 接上湾乡。南北长35公里,东西宽5 公里,总面积71 平方公里,212 甘川国道和 316 福兰公路交汇贯通,是古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经济较发达。 会川镇人民政府驻西关行政村,距县城35 公里,距省城兰州140公里。会川原 名官堡镇,民国二十三年(1944 年)农历三月正式置县,是以境内大小南川汇 集于此而得名。1949年8月 17日(农历七月十九日),新中国成立了会川县人

6、民府1958年4月渭、会两县合并后,复称官堡镇。9月建立会川人民公政。社。12月撤销渭源县时划归县1961年恢复渭源县建制后为会川区工委, 图三 永安桥碑残存碑文 洮。 将杨庄、沈家滩两个公社合并于会川公社。1972 年会川 与杨庄再次分设。会川公社于1983 年改为会川镇。辖东关、西关、新城、南沟、上集 大庄、醋那、本庙、梁家坡、王家嘴、李家崖、常家湾、河里庄、沈家滩、罗家磨15 个行政 村和1个居民委员会,155个合作社,99 个自然村,5470户,26598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78 人,回族 9 人,藏族 9 人。处于祁连山余脉、黄土高原、秦岭余脉的交汇处。会川全镇地处甘川公路沿线半山

7、半川二阴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最高海拔(露骨山)3941 米,最低(梁家坡公路桥)海拔2160 米。土壤肥沃,植被良好。平均气温5.7 摄氏度,最冷 月(1 月)平均气温零下12摄氏度,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15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556.4 毫米,无霜期 131 天。大小南川河流经河谷川区,光热资源丰富,水肥条件较好,属于典型 的大陆性温带季风半湿润气候带。会川镇土壤肥沃,土层深厚,适宜洋芋、花卉和各种中药 材的生长。在镇南20公里的太白山一峰独耸,海拔3300m,高峻雄险,风景奇丽,素有“小 华山”之称,是渭水源国家级森林公园景区之一。永安石桥架设在会川镇的漫坝河道上,距尖山峡口约五千米(如

8、图四/五)。图四 会川镇地图局部1971 年 5 月,在原桥址上改建成现代水泥桥,改名为花桥(原永安桥)。桥长47.2 篇二:文物考察报告文物考察报告考察时间:2013 年6月5 日星期三三楼是近代达州的历史,达州的红色历史在这里得到全面的体现。当代达州部分则主要 由一个制作精美的大型多媒体沙盘来展现,沙盘全面展示了西外新区、老城区、南城、化工园区的新貌。青铜器的发展和起源中国青铜器是特指质地以铜为主,加入少量锡和铅浇铸而成的器物,颜色呈青绿而得名。 它的种类主要有工具、兵器、食器、烹饪器、酒器、乐器、水器、车马器等。形式多样,纹 饰精美,部分器物上铸有铭文。迄今为止,中国已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

9、,是 1975年在甘肃东乡林家一处房屋遗址中出土 的青铜小刀和一些铜器残片,其年代在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属甘肃仰韶文化类型。在较晚一 些时候的山东龙山文化和河北、辽宁、内蒙古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中,普遍发现了青铜工 具、兵器、装饰品等。考古工作者在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遗址发现了很多工具和镜、指环等, 有的是红铜,有的是青铜。虽然中国的原始文化发展不平衡,但至少在龙山文化时期,不少 地区的先民们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认识了铜的材质和特性,并且初步掌握了青铜冶炼、铸 造技术,在制作过程中,表现出相应的装饰意境。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青铜酒器中的爵,虽然形体比较简单,各部分的 比例还不够和谐,

10、但其造型的样式已基本确立。从二里头遗址内发现的铸铜、烧陶、制骨、 琢玉等各类作坊遗存可知,当时的手工业内部分工中,青铜器制造已经是一个重要的、独立 的生产部门了。从中国的历史情况来看,在我国是先发明冶炼青铜,一直到很晚才冶炼红铜,即纯铜。 大约在六、七千年前,我国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末期。此时,火早已被发明和应用了,这 时,磨制石器已经盛行,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已经分工,陶器已经被广泛烧造,由于各个区域 都需要石器,人们对于石器质地的要求高起来了。采石业就开始发展了。采石需要挖掘石山, 有些石土混合的石块很容易用木棍之类的工具挖掘出来。如果石块比较大,就要架起火来把 它烧裂,这样就逐渐获得了用火来

11、冶炼矿石的技术,古代人还没有选矿知识,他们把一些铜 和铅、锡、锌等共生的矿石混合在一起,经过温度并不太高的柴火然后之后,矿石熔化了, 冷却后就凝结成青铜的饼块。开始时可能是无意中的发现,但随后就懂得这些青铜饼块是可 以再熔化,再凝结,从而可以用作硬度很高的兵器和工具,我国最早的青铜器就由此诞生了。 其实,把铜和锡的合金称为青铜,是后代的事情,古代人还不知道铜和锡的区别,一直到春 秋时代,还把这种铜称为“金”。随着青铜器的发展和冶金技术的提高,人们逐渐有了区别矿石的知识。矿物中固然也有 自然铜,但并不呈红色。我国古代能够分出金三品,即黄金、白金和赤金,赤金则是由冶炼 而得,显然当时人们已经能冶炼

12、出红色的纯铜了。红铜的熔点在1000 r以上,这是我国冶金 技术的一个重大发展,其时间应在冶炼青铜之后。战国青铜器战国时期铜带钩,约有十来厘米,微屈长条形,表面的花纹已经消失,它的功用主要用 来钩系腰带,还可用于佩剑,钩挂镜囊、印章、钱币等杂物及珍贵的玉石饰品。达州渠县城坝战国墓出土有一些青铜器。铜戈,已断成3段,长约22厘米,与棍子的连接处已丢失,是一种武器,见证了当时渠 县城坝的战争铜胄,外形如同一顶帽子,又像是稻草堆的外形,底座为圆形,直径大约为铜戈的一半。 用来保护头部。达州宣汉罗家坝战国墓地遗址也是战国青铜器的主要来源。三次发掘共揭土面积 1050 平方米,发现清理战国墓葬65座,出

13、土各类青铜器700余件,其中以青铜兵器居多,在这些 青铜兵器中有许多残缺的兵器以及墓主人残缺的肢体,反映了战争在当时的凸显位置和惨烈 的战争场面。在这些兵器中,很多铸有“巴蜀图语”,特别是虎纹图案,崇虎是巴文化的重要 的特征,同时还有取虎之间的勇猛、彪悍、无而不胜的寓意。其出土的铜象饰件制作精美小巧,约有拇指大小,造型具象,图案花纹精美,盎然有趣要说这么多的兵器里,哪件最引人入胜,定数铜柳叶剑,约有60 厘米上面的花纹照样清晰可见,推断应是虎纹,剑柄已消失,在剑柄处有三个孔,整 支剑造型流畅,宛若新出,剑中有棱,看起来就如其名,柳叶。两汉青铜器达州城坝遗址不仅有战国的文物,还有两汉时期的文物。

14、西汉铜瓶,通身古朴端正,为赤红色,瓶口较大,大约 30 厘米。 西汉昭明连弧铜镜, 约有手掌大小。古时称“鉴”或“照子”,分为两面,我们看到的是背面。背面上有各种装饰 图案有序的排列,先是一圈类似于回纹的装饰,过一个内圈凹槽,既是弧形相互交错的内环, 便是连弧之意,铜镜的正中央是一个镜钮,有孔可以系绳,可用手持或系于镜台上。西汉铜鐎斗,外形类似于罐子加一个手把,用于温热食物,把上有环,与把正对的罐体 另一端也有环,应是系绳的地方,好用来挂着煮。西汉铜钫,高越50 厘米,是古代的盛酒器,盖子是无顶方锥形,盖上有两个提的,像是 镂空的逗号,瓶颈有裂口,瓶身两侧有提环,用狮子头衔住,方形底。东汉铜釜

15、,和罐子差不多,不过口径更大,舀取食物更方便,全身深蓝,青铜色,有铁 器的质感,釜身有三条环线。东汉双鱼铜洗,用来盥洗的器皿,类似于我们现在用的脸盆。圆形,宽口沿,平底,腹 部饰双鱼纹,双鱼寓吉祥之意。篇三:西安历史文物考察报告西安历史文物考察报告考察时间:2013.4.242012.4.26考察地点:西安、咸阳、临潼考察方式:参观考察流程:西安咸阳临潼考察报告:在2013.4.22日,我们全体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级的师范类学生进行了为期 一个星期的西安文物考察。在这次时间短暂的考察过程中,我们先后游览了西安、咸阳、临 潼等地的部分景点,我们在开阔眼界的同时,也启迪了我们的心灵,陶冶了我们的情操。俗话说:“30 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万年看西安。”如果不到西安,我们 似乎只是对于这句话一笑了之,但只有到了西安之后,我们才会明白这句话原来是十分正确 的。西安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国历史上十三朝的古都。进入西安市内,四处弥漫 着的古典文化的气息使人有一种仿佛回到了古代的那种感觉,这种感觉即使在同为古都的北 京是不能让人感受得到的。我们是在 23号的晚上到达西安的。从火车站出来即是西安最具标 志性的建筑古城墙。坐在旅行社的大巴车上,夜晚的黑暗并不能掩饰住古城西安的风韵, 现代的科技更是展示出西安这座古城不一样的柔情。我们都沉醉了,沉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