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9698277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在唐海县“校本教研活动”现场会上的发言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遵照冀教所20063号文件河北省教育厅关于全面推进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的意见精神,我县于2007年8月印发了唐海县关于加强中学校本教研工作的指导意见(2007)81号文件,提出了关于在中学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指导性意见,并明确“保证每一位教师每周不少于3小时的教研活动时间”。为把我县“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要讲以下几个问题。一、正确理解校本教研的内涵“校本教研”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的业务水平,从学校的实

2、际出发,依托学校的自身的资源优势而开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具体来说,校本教研是学校在解决教师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真实问题或学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而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种融工作(教)、教研(研)和学习(修)于一体的学校性活动和教师行为。它以学校为基地,以教师为主体,以“发展学生、成就教师”为宗旨,研究对象主要是以课程以及课程的实施,包括教学内容、目的,教学模式及其建构,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校本教研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倡导的是一种新型的学校文化,致力于构建一种平等对话、理解互助的文化氛围,致力于将学校建设成一

3、个学习型组织,形成“扎根每一堂课、辐射每一位教师、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新型教研文化。其基本环节是:“提出问题设计方案采取行动反思评价成果表述”五个基本环节。二、准确把握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在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个人、教研组织、专业研究人员是校本教研的三个行为主体,它们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位一体关系。与此相适应,自我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构成了校本教研的三个基本要素。1.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教研的基础和前提。自我反思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现状进行深度思考,通过学习对自己做出分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找到研究的切入点,使经验得到提炼、升华,提高教学工作的自主性和目的性,克服被动性和盲目性,自觉改进教学

4、行为。自我反思是教师成长最有效的方式。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一个教师如果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可见,“反思”是区分工匠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一个分水岭。反思的场合可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进行,如课前、课中、课后。课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预测和分析能力;课中反思,既及时地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课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反思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写教学后记、教学案例、教育叙事

5、等;反思的层次可逐步提高,如经验性的、概括性的、创造性的。2.同伴互助是校本教研的标志和灵魂。教师作为专业研究人员,在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中应相互交往、互动与合作,其具体活动形式有对话、协作和帮助。同伴互助有利于缩小课程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之间的落差,可以引发问题探讨、艺术切磋与教学研究,集思广益,共同分享成功经验,互相学习,彼此支持,打造和谐团队。提倡组织经常性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案例分析、问题研讨,举办专题座谈、学术论坛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广泛开展对话交流,形成教师与教师、教师与教研员、教师与专家之间的多方合作互动。3.专业引领是校本教研的关键和支撑。校本教研不同于传统教研,教师不再单方

6、面地洗耳恭听专家、教研员和骨干教师的意见,而要参与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种自由的阐述、辩论中,观点会越来越鲜明,认识也越来越深刻,实现先进理念与教学实践经验的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而形成相互启发、共同引领的格局,这对于指导者和被指导者都是学习和提高的机会。第一个层面是借助专家学者的力量。他们在信息和资源方面具有优势,借助他们的力量既可以为校本教研提供专业引领和学术的支持,又可以避免使校本教研在低水平上重复,使教师得到最快的发展。第二个层面就是加强对本县内教研员队伍和教师进修学校培训者队伍的培养,充分发挥他们在校本教研制度建设中指导参与的作用。教研员和进修学校的培训者与各学科教师有着广泛

7、的接触和联系,对教师们的实际需要比较清楚,要坚持走进学校里、深入课堂内、参与教学中,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把工作做到教师的心坎上。努力建设好这支专兼职结合的、流动的,具有研究、指导、服务功能的专业性较强的教研队伍,使他们在校本教研建设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第三个层面就是重视骨干教师在校本教研中的作用,为骨干教师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在校本教研过程中,骨干教师不仅是一所学校的宝贵财富,也是开展校本教研工作的中坚力量,如何发挥他们在校本教研工作中的作用,意义深远。各学校要在校本教研的实践中,努力给他们压担子,让他们不仅在研究中起到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同时要促进他们本身研究水平的

8、提高,形成适合骨干教师成长的校内外环境。三、恰当运用校本教研的几种方式1“个人反思”式。教师个人反思自己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形成教学札记、教学反思、教案设计、案例分析、教学论文等等,以此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自身成长。2“集体备课”式。最基本的流程是:“个人初备形成个案-集体研讨形成共性教案-个人再备”。个人初备应是参与研讨的教师都要事先备课,但集体研讨时,却由事先安排的主备人做中心发言,其他教师参与讨论。3“案例交流”式。通过教师对自己所经历的一个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教师对这些特殊情境进行讨论和分析,最后提出最佳的应对策略。4“临床诊断”式。先让上课教师进行即时的、课后的反思,再由评

9、课教师互评,最后经过教研组内细评,形成策略。5.“连环跟进”式。教研活动中,由多位教师接连上同一内容的课(也可以是同一位教师接连上几次课),每次上课都进行深入的观察、分析、比较,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行为水平。6.“校际互动”式。(1)强校辐射:利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较强学校(城区)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支持周围的一般校,共同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水平。如校际研讨、学术沙龙、教学互访、专题合作、伙伴结对等方式的教研,解决资源不平衡。(2)区片教研:利用地理位置的便利,相邻学校之间共同合作,相互开放,相互交流,在立足于自己学校开展教学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不同学校的

10、潜力和资源,从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谋求共同发展。7“专题研究”式。先提出现象和问题,再分析现象和问题产生的原因,然后交流实践做法;接着形成组内(教研组)对策,再进行大组(年级组)交流,最后教导处将各组意见汇总,拟出汇总材料并形成具体的应用对策。8“网络教研”式。随着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学习和应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具有信息化特征的教学模式的构建,已成为广大教师的普遍要求。学校可利用各级各类“教研网”形成资源建设、教研活动和教学的良性互动,不断提高教研的效率和效果。如教师个人有问题可以直接在网上寻求帮助,建立个人博客,与其他同行进行网上探讨,以解决自己的实际问题。总之,网络教研模式有

11、效地克服了传统教研模式的先天缺陷,真正实现了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9“情境示范”式。把典型教师当成看得见的教育资源,让他们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行为示范;使教师在真实的情境中参与讨论,建构对课程改革的理解;集大家智慧,通过总结归纳初步形成一个相对的实践策略。10.“专家引领”式。学校就教育教学的前沿问题或根据教师建议和要求确定培训专题,然后请相关专家为教师进行集体充电培训,采取与专家零距离交流互动的形式,开阔教师视野,发挥专家引领作用。四、我县教研现状及工作建议新课程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课前研讨(集体备课)、课后研讨(课例研讨)、主题研讨(专题研讨)。下面围绕其中的三个关键环节,谈谈粗浅的认识

12、。1. 集体备课据调查,我县各学区、各学校集体备课工作落实不到位:一方面是因为部分农村学校办学规模小,同学科教师数量少;另一方面区片教研、网络教研等教研方式不能经常开展;三是部分学校的集体备课也只停留在统一教学进度、研究训练习题的水平上。集体备课应长短结合,重点研究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2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常规检查,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广大教师有针对性地突破教学重、难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辅助课堂教学。尤其是一些校长观念转变快,真正把课堂教学改革放在了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经常深入课堂教学第一线,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课改热情。

13、但是,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我县各学科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与不足:一部分教师在教材内容的处理上提出的随意性问题过多,探索性、延伸性等有价值的问题少;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牵引的痕迹过重,放手不够;在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上,学生的主体作用没能恰当的体现出来;在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有些环节只是流于形式,目的性不强,最终导致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能充分发挥,课堂教学效率偏低。因此,我们目前首要的任务,是以“有效课堂”研究为中心,深化教学改革。各学科要开展系列性研讨活动,每次教研活动要力求做到“精心策划、精细组织、精致展示、精彩讨论”,研究符合本学科教学规律、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的教学,积极探索提高教学

14、有效性的策略,积极探索“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模式。通过“全员赛课”和“优质课评比”等活动,转化有效课堂研究成果,使有效教学成为全体教师的自觉行为。针对“有效课堂教学”,我们提出“上好一堂课”的几条建议:(1)体现三维课程目标。首先,三维目标不等于三个目标,它们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指向,应从原来的“知识本位”转移到“三维目标”。尽管教学总是以知识为载体、以知识点为单元的,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将每一个知识点置于三维目标的背景中去审视,找出它在三个维度上的投影点,从而予以贯彻落实。上完一堂课,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学到了哪些知识,更应该想一想,这堂课除了知识和技能之外,还应让学生感悟

15、些什么,体验些什么,经历些什么,思考些什么。(2)重演知识发生过程。重演不是重现,重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亲身体验人类拥有知识的过程。所谓体验就是要让学生“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凡是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学生缺乏体验,不仅无法达到二、三维目标,就连知识技能也不可能真正学好、学会。打个很简单的比方,如果让一个人吞下15克盐,他一定会觉得难以下咽,但如果把15克盐放在各种菜里用火去煮,就有可能变成一桌美味可口的菜肴。所以,课堂教学要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水平,尽量创设一些较为真切的问题情境,通过一环扣一环的问题链,让学生去亲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3)发挥学科自身优势。不同学科的教学有

16、不同特点,语文学科倡导“文以载道”,追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数学学科的精髓是“数学思想方法”;物理则以“实验、思维和数学”三者的统一为学科特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追求语文的诗意,反对只追求考试成绩的唯功利的教学,但不能以为诗意就是排斥功利,不能以为诗意就是形式的花哨,不能认为语文的诗意只有浪漫主义而没有现实主义;我们要注重语文课的人文价值,但不能刻意地搞所谓的人文性活动,而要在解读文本的活动过程中、在语文学科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中自然地去体现;我们要强调语文教学的感悟、追求语文教学的开放,但不能以为感悟就是跟着感觉走,更不能以为开放就是随心所欲;我们推崇阅读的个性化理解,主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我们反对学生不管怎么回答都是正确的,不认可教师是课堂主人的观点。总之,学科教学必须吸纳并渗透新的教育理念,但又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