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9697088 上传时间:2022-12-03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语文教学必须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教学要做到双性统一,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把二者统一起来,既要注意文本的思想内容,又要重视文本的语言特点,二者既不能偏废,也不可畸轻畸重。只有这样,我们对文本才可能有比较准确、全面、深刻理解,并为我们的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解读文本怎样体现双性统一,感受如下:首先,对人文内涵(人文性)的解读应做到准确、深入和多角度。一是要尽可能准确。解读文本的人文内涵应力求做到准确。所谓准确,基本要求是切合文本的实际,我们读到的思想、情感、情趣、价值观等确实是文本的内涵,或者说是文本语言文字的自然流露。不然,就会让人觉得

2、牵强附会,强拉硬拽。而且,我们把握的人文内涵还应该遵循一般人的阅读习惯、理解方式,只有如此,才能令人信服,引起共鸣。比如雷雨中的周朴园,以往更多的是把他描述为一个自私、虚伪、凶狠、没人性的资本加形象。但从文本本身来看,其实从他的一些行为细节和语言对话来看,他也还是有一些儿女情长的。人物的立体内涵要让学生自己去理解,学生读不出的意思,即使老师讲了,也难以心悦诚服地接受,因为这样的解读离开文本太远,是强加上去的。二是尽可能深入。解读文本应力求做得深入一些,不仅看到显性的人文内涵,还应注意隐性的思想意义;不满足于字面上的意思,还要深掘文字蕴涵的教育因素。也就是说,要深透理解文本的人文内涵。比如小狗包

3、弟,在让人看到“文革”对人的精神伤害之深,真切地体会到所谓“浩劫”含义的同时,更看到一个经历了动荡和变迁而执著地保持一颗清醒头脑的老人,看到一个不合理的时代的结束,一个理性的合乎人性的新时代的到来。这样解读,我们的理解就深刻得多了,只有这样解读,我们的心灵才会受到震撼,我们的情海才会涌起波澜,也只有这样解读,我们的教学才会富有感染了。 三是尽可能多角度。如果准确和深入是从普通人和教学的角度解读文本,那么多角度则着重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有的课文人文内涵比较单一,而有的课文特别是文学性课文则较为复杂,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出不同的意义。解读文本内涵有时会出人意料。他们的“另类”解读可能比较肤浅,但切合文

4、本实际,也符合人们特别是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有其合理性。正因为如此,“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并提倡个性化阅读。其次,对文本的语言形式(工具性)的解读应做到范围广泛方法正确。一是解读文本语言形式范围要尽可能广泛一些。现有的教学参考资料解读文本几乎没有涉及语言形式,我们老师备课时解读文本,教学时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也很少顾及课文的语言表达。我觉得,解读文本的语言形式应该广泛一些,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都可以涉及。研究词语和修辞应重在表达效果,研究句子要分析它的特殊结构极其表达作用。比如,荷塘月色很突出地用了通感,解读时,如果我们只去弄懂哪些是通感句,是

5、用什么通什么之类,那实在是太肤浅了,应当着重研究的是通感的表达作用。作者为了把荷香、月色写得更传神,也为了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借助“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和“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来达到此效果;除了通感,课文还大量使用排比,不仅造成了文章句子节奏和形体的美,而且气势如虹而又酣畅淋漓地表现了荷塘月色给人留下的印象;课文还用拟人的手法,更是给人以如临其境之感;此外,课文还使用了首尾照应文眼的手法,在段落的构造和篇章的布局上也颇有特色,很值得探究。如果解读时,我们钻研得全面一些,深入一些,教学时就有更多的选择,学生就会有更多的收获。二是解读语言形式要用正确的方法。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形,引导学生理解

6、词语的意义时,老师让学生换个别的词语,学生理所当然地就换了个同义词。其实这不能叫做理解词语,最多是解释词语。学生既然能换一个同义词,说明他对词语的意义已经理解了,不然怎么能找到同义词呢?要是学生对词语确实一无所知,再怎么引导,也找不到合适的同义词。比如, “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故都的秋),这句话里的“漏”,如果换成“射”,那文章的“清、静、悲凉”就难以理解了。再次、解读文本应把理解人文内涵和把握语言特点结合起来文本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人内涵和语言特点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依存,人文内涵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而语言也只有附著于语言才有意义和价值。所以,解读文本,我们首先要读通读顺语言,

7、然后透过语言由表及里,由此及彼,抓住实质,把握主旨。基本弄清了人文内涵之后,再反过来深究语言是怎样表现思想情感的,从而更准确更深刻地理解人文内涵。经过这样两个循环,解读过程才是完整的,解读才会是全面的。比如,解读窦娥冤一文,首先要依靠自己的知识积累及工具书去尽量疏通文意,明确情节的发展脉络,了解主人公所处的年代背景特点,进而认识人物,掌握主旨。最后还应探究其突出的语言特点,去欣赏、感受作品典型的浪漫主义手法,虽然有其局限性,但也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反抗社会黑暗的可贵性等等。这样,我们的解读才会有更大的收获;教学时,才可能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得更多精神营养。总之,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缺一不可的,只有二者的高度融合,才能体现语文的真正内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