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五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9695752 上传时间:2024-01-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五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五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五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五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五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五(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案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之五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祭、乃、涕、洛。3.理解这两首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每首诗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朗读、背诵这两首诗,默写示儿。.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作者抒发的强烈的爱国情感,使学生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产生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二)难点:理顺诗句。教师指导学生在理顺句子

2、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把倒装句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调换词语顺序。 (三)疑点:学生可能提出首句死去无知万事空与尾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是否前后矛盾的问题。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辩议:深刻地体会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忧国忧民之情。 三、课时安排 两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一)口答课后问题。 (二)试读古诗、反复吟诗、熟读成诵。 (三)理解并说出每首诗的意思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默写古诗示儿。 (五)扩写古诗,练习表达。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质疑问难。2.介绍示儿的作者及背景。 3理解示儿中的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背诵并默写

3、古诗示儿。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示儿,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祭(j):祭祀。 乃(n3i):你,你的。乃翁:你的父亲。 元:同原。 九州:指代中国。 王师:指南宋军队。 2.学生质疑。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1.看到诗题示儿你是怎样理解的示是什么意思(示使人知道。也就是指示、告示的意思。示儿可以说告诉儿子,也可以说给儿子们看的诗。)2.简介作者。 我们以前学过李白、王安石、贺知章等诗人写的诗,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大诗人陆游写的诗示儿。陆游是南宋时期一位爱国诗人(115;一;20年)。在陆游年仅三岁的时候,汴京就被金兵占领了,他从小就立下了抗金救国的志向,

4、长大后他曾经亲自上战场,参加过抗金的战斗,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信抗金必定胜利。示儿这首诗就是他八十六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候写给他的儿子的临终嘱咐。 (四)自由读这首诗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之后集体交流。 (五)默读示儿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说得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补允,可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的意思。理顺这句话时需增补诗句中原来省掉的我,还需按我们今天的语言习惯调换诗句中词语的顺序。这句诗是说: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不见九州同,但只。九州同指全国统一。理顺这句话

5、时需调换诗句中悲的词序。这句的意思是: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王师北定中原日,王师指南宋军队。定平定,收复。中原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这句的意思是: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那一天。 家祭无忘告乃翁,家祭祭祀祖宗。无同勿,不要。乃翁你们的父亲。这句的意思是:家祭的时侯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六)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注意句子与句子之间有的地方还要增加一些词语,使句子的联系更紧密。 这首诗的意思是:我本来就清楚地知道,人死了世上的什么事都和我没有关系了,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到了宋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日子,你们祭祀祖先时,千

6、万不要忘记把这个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七)自由读古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集体交流)你能从哪些诗句中体会到这种思想感情的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爱国热情。从诗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和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体会到作者的爱国之情。尽管他清楚地知道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可他还是嘱咐儿孙们在他死后,不要忘记把收复中原的消息告诉他。这种矛盾说法,说明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了也不甘心的爱国热情,表达了诗人看不到祖国统一死不瞑目的思想感情。 (八)反复吟诵,读出感情,背会后试着默写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看不到祖国的统一无限牵挂之情朗诵古诗,让我们在朗读中体

7、会作者的爱国热情。 停顿和重音提示: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会背的同学可在本上练习默写,也可指名到黑板前默写。 (九)扩写练习 根据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想象作者在弥留之际,在病榻上怎样叮嘱儿子,儿子们怎样应允,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所言之事写具体。 第二课时 (一)明确目标1学习第二首诗,理解重点词及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完成思考idd;练习、3的题。(二)试读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结合正音检查学生对字词的自学情况 涕(t):眼泪。 洛(u):洛阳,地名。 闻:听说。 收:收复。 官军:

8、唐王朝的军队。 (三)解题: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 让学生说出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题的意思。 作者杜甫(7127年),唐代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笔下都有真实地反映,被评为一代诗史。他的诗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影响很大。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最兴奋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公元3年,叛军首领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被官军收复,安史之乱从而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兴奋的心情难以平静,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激情的七言律诗。 (四)自由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想想作者那么兴奋的原

9、因是什么,之后全班交流。(五)参照课文注释,不懂的可查字典,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 读懂哪句就说哪句,教师适时点拨。 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剑门关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忽传忽然间传扬。收收复。蓟北指现在河北省北部,是安史之乱的巢穴。这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 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刚刚听到。涕泪指因喜极而泪下。这句的意思是: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却看再看。妻子夫人和孩子。愁忧愁,忧伤。何在哪里还有这句的意思: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诗书喜欲狂:漫卷胡乱卷起。欲将要。这句的意思是:我随手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白日

10、放歌须纵酒:放歌放声歌唱。纵酒纵情饮酒。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这句的意思是: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即就。巴峡四川境内的一段山峡。巫峡三峡之一。这句的意思是: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便下襄阳向洛阳:襄阳在现在的湖北省。洛阳在现在的河南省。这句的意思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了洛阳。 (六)连起来,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指一、二名同学说 剑门关以南的四川,忽然传来了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一听到这激动人心的消息,泪水湿透了衣裳。再回过头来看看妻子、孩子,他们心中的忧愁也不知哪去了。我随手

11、把诗稿和书本胡乱地卷起来,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在大白天里,也要高声唱歌,开怀畅饮,春天的美景将伴随着我回家乡。马上就要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直奔襄阳,再从陆路回到洛阳。 (七)抓住词句,体会作者感情 喜欲狂是什么意思你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喜欲狂是高兴得几乎要发狂了的意思。先写诗人初闻时涕泪满衣裳的反常情态,接着写诗人狂喜的情态:却看妻子、漫卷诗书、放歌、纵酒写出了狂喜的场面,然后写此后的美好打算,是对喜欲狂的进一步描绘。) (八)感情朗读,深化理解,熟读成诵 停顿和重音提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九)齐读两首古诗 思考:示儿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两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爱国之情,这一点是相同的。但示儿是通过悲(但悲不见九州同)盼望祖国统一表达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听到祖国重归统一喜欲狂表达的。) 六、布置作业 1.填空并解释所填词语的意思,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死去元知万事空,( )不见九州同。 王师( )中原日,家祭()告乃翁。 2背诵两首诗。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