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09599682 上传时间:2024-02-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精选练习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1按原文填空。2给“之”字选择正确的意思,把序号填在括号里。A弈秋 B他,指前一人 C的 D鸿鹄 E指弈秋的教导(1)通国之善弈者也(_) (2)一人虽听之(_)(3)思援弓缴而射之(_) (4)虽与之俱学(_)3解释句意,写在横线上。为是其智弗若与?_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学习态度结果说明的道理前一个人_后一个人_2.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

2、题后问题。揠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译文宋国有个人担心他田里的禾苗长得不快,便动手把它们拔高了一些。他疲劳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我累极了,我帮禾苗长高了。”他的儿子听后赶快跑到田里去看,田里的禾苗都已经枯萎了。世上不想帮禾苗生长的人是很少的。有的人认为不能见到效益干脆不做,这好比种田而不锄草的人;而有的就像这种拔苗助长的人。这样做,不仅无益,反而有害。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揠苗( ) 闵其苗( ) 耘苗者( ) 苗则

3、槁矣( )2解释下列字词。揠:闵:槁:寡:3看到自己的庄稼长得慢,宋人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呢?_4第2自然段讲了对想帮禾苗生长持两种态度的人?他们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_5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_3. 文言文阅读。击皮得实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争者出,顾州纪纲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选自北史李惠传(注释)负:背。薪:柴。释:放下。藉:垫衬。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惠:李惠,今河北定县满城一带人,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

4、刺史。遣:使,让,令。顾:回头看。州纪纲:州府的主簿。拷;拷打。群下:部下,属员。盐屑:盐末。用,碎末。实:事实,真相。伏:通“服”。就罪:承认罪过。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二人将行 将_(2)群下咸无答者 咸:_(3)惠令人置羊皮席上置:_(4)以杖击之 以:_(5)使争者视之 使: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1)同释重担息树阴。_(2)各言藉肯之物。_(3)惠令人置羊皮席上。_3读完本文,请你评价下李惠这个人。_4. 阅读理解。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注释)王戎:

5、晋朝人,自幼聪明过人,为“竹林七贤”之一。尝:曾经。折枝:压弯枝条。唯:只有。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和词的含义。竞:_ 信然:_2借助注释,写出画线句子的意思。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_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_5. 文言文阅读。道旁李苦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1解释下列字的意思。游:_尝:_2解释句子。(1)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_(2)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_3说说王戎是怎么判断李子是苦的呢?_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6. 阅读训练。荀巨伯探友荀巨伯远看友

6、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日:“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17。选自世说新语(注释)荀巨伯:东汉人。远;从远方。疾:病。值:恰逢。语(y):告诉。相视:看望,照顾。令:使,让。败义:损害道义。耶(y):表疑问,相当于“吗”“呢”。既:已经。一:全,整个。独止:一个人留下。委;舍弃,抛弃。相谓:相互议论。入:侵犯。班军:回师,撤军。1下列加点字词的注释错误的一项是( )

7、A.吾今死矣,子可去(离开)B.贼既至(既然)C.一郡并获全(全)D.遂班军而还(撤军)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_3翻译加点字词。(1)荀巨伯远看友人疾_(2)贼既至_(3)不忍委之_4“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耶?”你能用一个成语概括荀巨伯这句话体现的美德吗?_7. 文言文阅读。异日者,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虛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

8、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注释异日:往时,从前。更羸(gng li):战国时的名射手。京台:高台。虚发:只拉弓不放箭。1下列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故疮痛也疮:伤。B.先生何以知之知:通“智”,智慧。C.其飞徐而鸣悲徐:缓慢。D.引弓虚发引:拉。2翻译画线的句子。_3下列对文章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与其说更羸箭术高超,倒不如说他善于观察,勤于分析,因此才会有如此令人惊叹的表现。B.更羸之所以能虚射下飞鸟,是因为这只鸟旧伤在身,离群单飞,内心惊惶不安。C.更羸对魏王说自己能够引弓虚发射下飞鸟,魏王从一开始就对他的说法和箭术深信不疑。D.从这则文言文

9、中可以得出的一个成语是“惊弓之鸟”,用来比喻受过惊吓,遇到一点情况就惶恐不安的人。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匡kung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注释逮:到,及穿壁:在墙上打洞大姓: 大户人家,有钱的人文不识:人名大学:大学问家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衡乃穿壁引其光(_)(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_)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_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_,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 现

10、在用这个成语形容_。4古代历史上还有很多勤奋好学的典故,“闻鸡起舞”的人是东晋时期的_。9.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弈秋,通国之_。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_,惟弈秋_;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按原文填空。2解释文中加点的词。通国:_诲:_弈:_俱:_其:_3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_(2)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_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上,通过讲述弈秋教两个人下棋的故事,采用对比手法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下不同的学习态度会有不同的学习效果。B.可以用成语概括两个人的学习态度:一个专心致志、一心一意;一个一心二用、心不在焉。因此学习结果是“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C.文中有一个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这个设问句告诉我们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10. 阅读掩耳盗铃,完成习题。掩耳盗铃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铿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欲负而走:_。 钟铿然有音:_。2翻译句子。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_。3下列“其”字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遽掩其耳。B.又誉其矛日。C.其人弗能应也。D.择其善者而从之。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