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山地区读图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9596554 上传时间:2023-10-13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山地区读图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长山地区读图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长山地区读图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长山地区读图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长山地区读图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山地区读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山地区读图(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构造地质学课程综合作业:学号:班级:. z.-目录第1章 引言11.1 目的意义11.2 要求1 1.3 所识图幅情况1第2章 地层22.1 地层分布22.2 接触关系32.2.1 整合接触32.2.2 角度不整合接触4第3章 岩浆岩 43.1 岩浆岩岩性43.2 岩浆岩产状关系53.2.1 花岗岩侵入体酸性岩浆侵入体53.2.2 玄武岩侵入体基性侵入体5 3.3侵入关系53.3.1 侵入接触53.3.2 沉积接触冷接触 5第4章 构造64.1 褶皱构造64.1.1 西北部向斜褶皱64.1.2 羊山背斜褶皱74.1.3 青岩顶向斜褶皱 84.1.4花山背斜褶皱94.1.5 石顶山向斜褶皱94

2、.2 断层构造104.2.1 金山河逆推测断层F1104.2.2 花山石顶山直立平移断层F211第5章 构造演化史125.1 第一构造层125.2 第二构造层125.2.1 褶皱的形成125.2.2 断层的形成125.2.3岩浆活动13 5.3第三构造层13第6章 完毕语14参考文献15. z.-第1章 引 言1.1目的意义综合作业使同学们比拟全面系统地掌握构造地质学的根本理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之前所学画图技巧进展综合培养并快速应用提高的方式;使同学们的知识能够在综合学习过程中得到融会贯穿并能够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使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以及问题分

3、析能力得到进步,为同学们在暑假的生产实习打下坚实的根底。1.2 要求在对选定的长山地质图进展全面分析、解读根底上,要求:(1) 对长山地质图进展分层上色(2) 描绘构造纲要图(3) 任选剖面线画剖面图(4) 文字说明该地图地质构造和构造开展史1.3 所识图幅情况该地形地质图的名称为长山地区地形地质图,其比例尺大小1:25000,所反映的面积大小为22.2*0.25km)*(15.2cm*0.25km)=21.09 km2。通过对该地形地质图的观察能够看出长山地区主要由羊山海拔高度约为425m、花山海拔高度约为325m、青岩顶海拔高度约为435m、石顶山海拔高度约为350m以及金沙河组成。金沙河

4、起于青岩顶和羊山之间的沟壑,河流在青岩顶北西一侧的流向是南西向,然后绕过青岩顶南西一侧向东流动,此外该区的山地、沟谷等地貌均发育较好。地质构造以向斜和背斜为主,走向大致为北东南西NE-SW走向。期间还有断层、河流、不整合和河流侵入及岩浆侵入等地质现象 。该地区最高处位于青岩顶,海拔高度为435m,最低处低于175m,主要分布在金沙河中下游以及该区北部。另外在金沙河中下游流域两岸还分布着金枣园村落。这一次综合作业共完成对长山地质图进展分层上色、描绘构造纲要图、任选剖面线画剖面图、文字说明该地图地质构造和构造创造史等四项作业,极锻炼并稳固了自己的知识及实践能力。第2章 地 层2.1地层分布根据图例

5、可以清楚的看出该地区岩层多以古生代为主,具有少量中生代以及新生代的地层。所含岩层包括有第四系Q、下侏罗统J1、下三叠统T1、上二叠统P2、下二叠统P1、上石炭统C3、中石炭统(C2、下奥统(O1、上寒武统3、中寒武统2。 1中寒武统2):该岩层分布面积较小,主要集中于该地区南部岩浆岩体侵入区及金沙河两岸小局部区域,岩性以鲕状灰岩为主。 2上寒武统3):该岩层主要分布于金沙河集合口区域平均海拔175m左右,走向大致为北东南西NE-SW,倾向为北北西NNW,倾角约为700,岩性以泥质灰岩为主。 3下奥统(O1):该岩层主要集中在上寒武统周围,根据岩层接触关系可以推测其走向大致为北东南西NE-SW,

6、倾向为北北西NNW,倾角约为570700,主要岩性为白云质灰岩。 4中石炭统(C2):该岩层主要分布在羊山、花山地区以及南北部与金沙河、下奥统的接触局部,大致呈现北东南西NE-SW走向,其中从图中可清晰看中石炭统C2岩层在羊山区域圈闭且倾角约为250550;在青岩顶和石顶山南东一侧的倾向为北西NW,倾角为3557左右;在花山区域的倾向为南东(SE),倾角约为30,岩性以页岩和煤层为主。 5上石炭统C3):该岩层与中石炭统C2相邻或者包围着中石炭统岩层,走向大致为北东南西(NE-SW),岩层倾向在羊山南东侧是南东SE,倾角约为50;在青岩顶和石顶山南东一侧的倾向为北西NW,倾角为3540;在花山

7、的倾向与该区中石炭统C2一致,为南东SE,倾角为2530,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 6下二叠统P1):该岩层分布面积广,主要分布在青岩顶、石顶山、羊山和花山的周围,走向大致为北东南西NE-SW走向,该时期的岩层在羊山和花山北西侧的倾向为北西NW,倾角约为4055;在青岩顶和石顶山北西侧的倾向为南东SE,倾角为2545;在青岩顶和石顶山南东侧的倾向为北西NW,倾角为3548,岩性主要为泥岩和煤层为主。 7上二叠统P2):该岩层根本被下二叠统岩层所包围,整体呈北东南西走向,主要集中分布在该地区西北部及青岩顶和石顶山地带,该套岩层在西北部的倾向为北西NW,倾角为40;在青岩顶以及石顶山区域的倾向、倾角均

8、和下覆的下二叠统P1岩层一致,整套岩层以砂岩和页岩为主。 8下三叠统T1):该岩层分布面积较小,主要集中在该地区西北部以及青岩顶山顶附近和石顶山、F2断层附近,倾向和下覆的上二叠统P2一致,倾角在2040左右,主要岩性为砂岩、页岩。 9下侏罗统J1):该岩层只分布在该地区西北部,主要岩性为砂岩、砾岩和玄武岩。 10第四系Q):该岩层主要分布在金沙河流域,并覆盖金枣园村,此外在石顶山向斜的北东延伸向存在少许第四系Q岩层,该地质时期的岩性以砂岩、砾岩为主。2.2接触关系 通过观察长山地形地质图分析其岩层连续性可以判断出长山地区各岩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结果如下:2.2.1 整合接触 1下三叠统T1与上

9、二叠统 (P2) 之间2 上二叠统P2与下二叠统P1之间3 下二叠统P1与上石炭统C3之间4 上石炭统C3与中石炭统(C2) 之间5 下奥统O1与上寒武统3)之间6上寒武统3)与中寒武统2)之间上述地质时期的岩层在同一区域的产状一致或近似一致,故其地层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2.2.2角度不整合接触 1 在该地区西北部岩层当中,下侏罗统J1与下三叠统T1以及下侏罗统J1与上二叠统P2的接触当中,两者之间存在有年代不连续现象且它们彼此的岩层倾角与走向也不一样,所以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2 在该地区东南部岩层当中,中石炭统(C2与下奥统(O1、中石炭统(C2与上寒武统3以及中石炭统(C2与中寒武统2之间

10、同样存在着时代不连续且岩层走向与倾角不一样,所以同样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3 在该地区西南部岩层当中,中寒武统2与中石炭统(C2、上石炭统(C3之间因为存在断层,且断层不连续所以为角度不整合接触。 4该区金沙河的第四系Q与下三叠统T1、上二叠统P2、下二叠统P1、上石炭统C3、中石炭统C2、下奥统O1、上寒武统3)、中寒武统2)以及后来的两次岩浆活动所形成的花岗岩与辉绿岩之间的接触关系均为角度不整合。第3章 岩浆岩3.1岩浆岩岩性1花岗岩:地壳主要组成岩石之一,是一种岩浆在地表以下凝结形成的火成岩,岩石为浅色,一般为浅灰色、肉红色,主要矿物是石英、钾长石和酸性斜长石,次要矿物为黑云母、角闪石和辉

11、石。石英含量一般高于25%30%左右,暗色矿物常小于5%。2辉绿岩:主要由辉石和基性长石与辉长岩成分相当的浅层岩类组成,含少量橄榄石、黑云母、石英、磷灰石、磁铁矿、钛铁矿等。显晶质,细-中粒,暗灰-灰黑色,常具辉绿构造或次辉绿构造。辉绿岩为深源玄武质岩浆向地壳浅部侵入结晶形成,常呈岩脉、岩墙、岩床或充填于玄武岩火山口中,呈岩株状产出。3.2岩浆岩产状关系通过观察长山地形地质图,在该地区南局部布有侵入性的岩浆岩岩体。该岩浆岩的岩性为花岗岩和辉绿岩,3.2.1花岗岩侵入体酸性岩浆侵入体产出部位:位于长山地区的南部,主要集中于金沙河的南岸;花岗岩()是以不协调的岩株产出,出露的平面形态为蘑菇状;通过

12、上面的计算方式可知出露平面面积到达0.6km2,面积较小;由于和围岩的接触关系不是很明确,只知道它是晚于中寒武统2,早于第四纪Q。3.2.2玄武岩侵入体基性侵入体产出部位:位于长山地区南部,主要集中于金沙河的南岸花岗岩的北东向;辉绿岩()是以不协调的岩墙产出,出露的平面形态为单条状,该岩墙的长度约为0.9km1km,宽度约为0.05km0.1km,面积约为0.045km20.1km2,面积较小;根据花岗岩和辉绿岩()的穿插关系可以知道,辉绿岩形成于花岗岩之后,形成于第四纪Q之前。3.3侵入关系通过对地质图分析可以看出,长山地区南部的花岗岩和辉绿岩为侵入岩,且花岗岩是被后来形成的辉绿岩所穿插。3.3.1 侵入接触1花岗岩和中寒武统2之间2辉绿岩和中寒武统2之间3辉绿岩和花岗岩之间3.3.2 沉积接触冷接触1第四纪Q和花岗岩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