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综合材料]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9591372 上传时间:2023-03-1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综合材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综合材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综合材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综合材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综合材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综合材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形成及影响因素[综合材料](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性 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艾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为我们认识、研究青少年问题打开了另一扇窗户。自我同一性问题,关系到青少年发展的方方面面。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较好地适应社会和实现自身的价值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生的发展周期与发展课题艾里克森认为,人的一生可以分为既是连续的、又各有独特发展课题的八个发展阶段,并提出了著名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学说”。认为人一生的发展要遵循胚胎的渐次生成原则(Epigenetic Principle)。据此,他将人的一生从婴儿期到老年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个发展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课题,他称之为“心理社会的危机”(psych

2、o-social crisis)。(见下表) 发展阶段(年龄)stage(age)心理社会的危机psycho-social crisis心理社会品质psycho-social virtue婴儿前期infant(0-1)信赖对不信赖rust vs. mistrust希望hope婴儿后期toddler(2-3)自律性对羞耻怀疑autonomy vs. Shame and doubt意志力will, determination幼儿期preschooler(3-6)主导性对罪恶感initiative vs. guilt目标,勇气purpose, courage儿童期school-age child(7

3、-12 or so)勤奋对自卑industry vs. inferiority能力competence青少年期adolescence(12-18 or so)同一性对角色混乱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忠诚fidelity, loyalty成人前期young adult(the 20s)亲密对孤独intimacy vs. isolation爱love成人中期middle adult(late 20s-50s)繁衍对停滞generativity vs. Self-absorption关心care成人后期old adult自我整合对绝望integrity vs. desp

4、air睿智wisdom但在此,“危机”有着发展的意义,它并不意味着灾祸临头,它指的是一个转折点,或者说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必须实现或完成的“发展课题”。艾里克森认为根据发展课题的完成、危机的解决样式,个体会形成两个极端品质。接近成功的一端,就会形成积极的品质,这是一种有利于人格健全完满发展所必须掌握的“心理社会”的基本态度。而在发展课题上的失败会导致个体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个点上。教育的作用在于帮助青少年顺利完成发展课题,促进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艾里克森认为,每一个发展阶段的课题的解决与前几个阶段的完成情况及后几个阶段发展的可能性有密切的关系。在这八个发展阶段

5、中,青少年期是艾里克森聚焦的发展阶段。正是在论及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时,艾里克森提出了他的自我同一性理论(ego identity)。他对这一阶段的研究是他全部理论的基石,也是他最大成就之所在。 二、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同一性对角色混乱艾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是同一性确立对角色混乱。这个阶段发生在1219岁左右。艾里克森正是因为对这一阶段的论述才显赫于世的。艾里克森认为这个阶段体现了童年期向青年期发展的过渡。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寻求自我的发展中,对自我的确认和对有关自我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诸如理想、职业、价值观、人生观等的思考和选择。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到个体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一发展的

6、时间维度。而自我同一性的确立(identity achievement)就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了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进入青春期,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都经历着“疾风骤雨”般的变化。这种变化首先震憾了青少年自身。青少年对自身的关注变得敏感,诸如“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几乎引起每个青少年的思索。青少年必须仔细思考全部积累起来的有关他们自己及社会的知识去回答它,并借此作出种种尝试性的选择,最后致力于某一生活策略。一旦他这样做了,他们也就获得了一种同一性,长成大人了。获得同一性,标志着这个发展阶

7、段取得了满意的结局。如果年轻人不达到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引起统一性扩散或消极统一性发展。统一性扩散指个体在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如果难以忍受这一过程的孤独状态,或者让别人去做我自己的决定,或服从别人的意见,或回避矛盾,拖延时间,就会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这类个体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没有形成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消极同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形成了社会不予承认的,反社会的或社会不能接纳的危险角色。在艾里克森看来,同一性扩散和消极同一性可以解释美国青少年所表现出来的许许多多骚乱和攻击现象。因此,他称之为“同一性扩

8、散、混乱的危机”。他指出:“如果儿童感到环境对允许他把下一阶段整合在个人的自我同一性在内的所有表现形式进行彻底剥夺,那么,儿童就会以野兽突然被迫捍卫其生命般地迸发出惊人的力量进行抵抗。的确,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丛林中,如果没有同一性的意识就没有生存的感觉”( E.H.Erikson ,1964)如果青年人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消极的同一性或角色混乱,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Virtue of Identity)。忠诚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按照社会规范去生活,尽管它存在着不完善和不和谐之处。这并非要求青少年接受不完善,如果我们热爱我们所在的社会,我们当然希望它变得更加美好,但忠诚意味着我

9、们能在既定的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中能奉献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有意义于社会的同时也感受自己生活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同一性的确立关系到一个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他能否良好适应社会,能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三、我同一性形成过程中的问题自我同一性确立是青少年期的发展课题,在完成这一课题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种种危机和失败,对于同一性形成中的危机和失败,不同心理学家都曾有关注和论述。(一)艾里克森指出自我同一性的两个极端情形极端情形之一,是自我同一性过剩(too much of ego identity),艾里克森称之为“狂热主义”(fanaticism)它是指一个人过分地卷入

10、特定团体或某种亚文化中的特定角色中而绝对地排他,坚信他的方式是唯一的方式。这些人将其他人召集于自己的周围,将自己的信念和生活方式强加于人而不考虑其他人的感受。这种“过于自我”状态容易导致自我中心,个人崇拜,狂热主义等不良社会态度。青少年的理想主义和他们的绝对倾向(非黑即白)是普遍存在的,但如何超越这种绝对主义倾向是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建立过程中应解决的问题之一。另一种情形是同一性缺乏(lack of identity), 艾里克森 称之为拒偿(repudiation),指一个人拒绝自己在成人社会中应担任的角色,甚至否定自己的同一性需要。一些青少年将自己熔于某一群体中,尤其是那些可提供“同一性细节”

11、的群体,如:宗教崇拜组织、黩武暴力组织、复仇组织、吸毒组织等,将自己从主流社会的规范中分离出来,他们容易卷入和采取一某种破坏性的行为,如暴力、吸毒,攻击,他们有自己的“fantasies”热衷的事情,但这些事情是反社会主流文化的.这两种情形伴随着所艾里克森说的角色混乱和消极同一性的选择。(二)马西亚(J.E.Marcia)的研究马西亚的研究拓展了艾里克森关于自我同一性的定义,根据他的同一性状态(identity status)研究,青少年在寻求自我同一性的过程中,会出现两种类型的失败:即过早地取消对同一性的寻求,即早期完成(Foreclosure)和同一性扩散(Identity Diffusi

12、on)。同一性早期完成状态的青少年,他们没有对有关自我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过自己的思考,他们自我投入的目标、价值、信仰反应了父母或其他权威人物的希望,所以又被称为“权威接纳状态”。这是同一性形成过程中的一种中断,是过早地将一个人的自我意象固定化,从而阻碍自我确定的其他可能性的发展。了解同一性早期完成的青少年的特点,有助于及早发现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那些处于同一性早期完成状态的青少年,可能具有以下的特点:他们极力寻求他人的认可,可能十分尊重权威;他们的自我评价还建立在他人所承认的基础上;与其他青少年相比,他们较易附合他人面而缺少自主;他们对传统的价值观感兴趣,很少会自己思考,不会沉思;他们较少焦

13、虑,但比较刻板和肤浅;在同性和异性中都缺少亲密的关系;他们的智商与其他人差不多。但在遇到紧张的认知任务时,就难以做出灵活的和合适的反应;他们喜欢有组织的有秩序的生活;他们倾向于与父母保持密切的关系(尤其是在父子之间),并采纳父母的价值观(如在高考志愿的选择、职业的选择、异性朋友的选择时)。同一性扩散,即经历了一段颇长时期仍几乎没有形成一种强烈的、清晰的同一感。同一性扩散的青少年常常无法发现自我,一直使自己处于一种散漫的无所依附的状态之中。他们的不良表现主要有:可能选择与他的家庭、国家完全分离的态度。并地表现出一种长久的病态的同一性。永远也无法做到一贯忠诚,无法兑现他的承诺、承担他的义务;对自我

14、的评价较低,自尊心较低。难以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他们是冲动的,思维缺乏条理他们与他人的关系常常是表面的凌乱的;他们虽然对自己父母的生活方式不满,但他们没能力按自己的方式有序地生活等等。(三)小柴木启吾关于同一性扩散的论述日本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小此木启吾认为同一性扩散主要有表现为以下6 点:1 同一性意识的过剩:片刻不离地考虑自己“是什么人?”、“该怎么做”等,本人完全被其束缚从而失去自己。2 选择的回避和麻痹状态:有自我全能的感觉或幻想无限的自我,从而无法确定或限定自我定义,自己力所能及的一切选择和决断,也成为不可能的了。他只能不断地回避选择和决断,陷入一种麻痹状态。3 与他人的距离失调:无法与他人保持适当的距离,或拒绝与他人交往,或被他人所孤立,或丧失自我而被他人所侵吞。4 时间前景的扩散:是时间意识障碍的一种,不相信机遇的到来,也不期待对将来的展望,限于一种无力的状态。5 勤奋感的扩散:勤奋的感觉崩溃,无法集中于工作和学习,或发疯似地埋头于单一的工作。6 否定的同一性的选择:参加非社会所承认的集团,接受被社会所否定、排斥的生活方式、价值观等。(四)张日升关于中日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跨文化研究张日升以中日青年为研究对象对中日青年的自我同一性状态进行了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揭示了中日青年同一性发展的性别差,年龄差,中日差。张日升的研究还涉及了中日青年自我同一性与其它心理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劳务/用工合同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