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片《盲歌》观后感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09591348 上传时间:2022-10-0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65.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录片《盲歌》观后感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记录片《盲歌》观后感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记录片《盲歌》观后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录片《盲歌》观后感(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永康,我曾在一条即将拆迁的老巷弄堂里,见到过一位眯着眼坐在竹凳上听鼓词的老婆婆,她像睡着了一般,怀里紧抱着一个小小的播放器。 “声声犹如松风吼, 又似溪水匆匆流” , 我忍不住驻足细听,鼓点阵阵、竹板琅琅间配合着艺人抑扬顿挫,饱含激情的说唱,虽不是土生土长的永康人,但我居然也能从时缓时快的节奏中感受到浓厚的永康特色与趣味。那位竹凳上的老婆婆于半醒半睡间还不时发出几声笑声。离她不远处的夕阳下,是一整片倾圮的老建筑,以及混凝土堆积物上开出的散落的野生油菜花。余晖将散,那声那音那景互相交融,像一帧古老而悠远的电影尾幕,在我脑海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当时,对永康鼓词毫无了解。直到纪录片盲歌的品鉴会。拍

2、摄者从容不迫地将鼓词艺人的生活现状娓娓道来,真实地呈现了这对盲人夫妻的生活的点点滴滴。虽然二人都看不到,但是从洗脸穿衣煮饭,再到表演,教学,行走,俩人都自强自立、互相扶持。平凡的生活中有感动,平淡的表现中有震撼,看到他们在黑暗中点燃煤气,煮粥炒菜,我的内心不能平静: 从不抱怨命运, 适应环境, 创造价值 ! 这样的自强精神不也正是永康精神的所在吗: 永康自古山多田少, “七山一水两分田” 可谓先天不足,却凭着打铁补锅修锁走南闯北、勇于拼搏,成就了“五金之城”“百工之乡”的美誉。一座城市的文化形成绝非一朝一夕,而是由深厚的社会传统积淀而成,永康作为“胡公文化”的发源地,当地民众大都信奉胡公大帝或

3、佛道教。纪录片中的鼓词第一次出场就是在一次佛事典礼中,卢顶风老师站在人群中央,高声唱诵劝人积德行善的曲子。我想这也许就是鼓词自古对于弘扬发展“善”文化的重要意义与社会价值。劝善者得善报,作为视力障碍者,卢老师也因为唱鼓词这个职业获得了他应有的价值和尊重,不仅自食其力,养育了三位儿女,还成为了受人尊重的老师。从记录片中,我们看到,从走出家门的那一刻起,卢老师身边总是不缺少好心人,也许是善意的邻居,也许是熟悉的公交车司机,也许是出勤的交警,也许只是陌生的路人。这个记录片细节性地展现了永康这个城市的温度,这和鼓词千年来的善文化传播是分不开的。看到屏幕上用永康话翻译过来的说唱歌词,我更明白了鼓词作为一

4、种地方性民间艺术之所以能被平民大众喜爱数千年的的原因趣味, 生动, 正能量 ! 歌词中大都是历史典故或者是艺人听闻的民间轶事,被说唱者用诙谐刁侃的语气汇编成浅显易懂又押韵的歌词, 劝人从善,弘扬社会正能量。这段纪录片真实地让我看到了一位年迈盲艺人对艺术的热爱奉献,一群有情怀的本土人士对乡情文化的继承和珍惜,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了永康人特有的朴实与对文化的尊重,我相信即使现在弹奏鼓词 的人少了,听鼓词的人少了,但是优秀的文化不会被遗忘,也许只是 嫁接与转化,以不同的形式再进行着艺术传承与发扬。优秀的古建筑要保存,破损的建筑要修复,废墟之上必将起高楼。 永康鼓词必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有新的发展。相信在各社会组织、 教育系统的重视下,继承者与爱好者们会采英撷华,不断创新与发展, 使鼓词继续释放传统文化中温暖的光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