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09591313 上传时间:2023-12-2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矛盾律,排中律,同一律(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矛盾律百科名片矛盾律符号示例矛盾律(contradiction , law of)传统逻辑基本规律 之一。又称不矛盾律。它通常被表述为 A不是非A,或A不能既是B又不是B。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 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在传统逻辑里,矛盾律首先是作为事物规律提出来的,意为任一事物不能同时既具有某属性又不具有某属性。它作为思维规律,则是任一命题不能既真又不真。D3矛盾律也被当作一种关于认识活动的规范性规律,意为任何人不应同时断定一个命题(A)及其否定 (并非A。这就是说,对一个命题及其否定不应持两可之说,以免自相矛盾。矛盾律还被看成是关于逻辑语义的规律,即

2、在同一上下文中,同一语 词或语句不应既表述某一思想又不表述某一思想。违背了矛盾律的要求,思维就会陷 入逻辑矛盾(A并且非A)。而任何包含逻辑矛盾的思想又总是错误的,所以思想的无 矛盾性是正确思维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构造一个理论体系的重要原则之一。在现代 逻辑中,(A A A)(读作A并且非A是假的),是矛盾律在命题逻辑中的体现;(x) A F(x)(读作并非存在着一个个体x, x既有性质F又没有性质 F),是矛盾律在谓词逻辑中的体现。形式逻辑 的基本规律之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作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如不能说水是物质”,同时又说 水不是物质”,这两个

3、判断中必有一个是假的。矛盾律要求思想前后一贯,不能自相矛盾。公式是:甲不是非甲”或甲不能既是乙又不是乙”。排中律传统逻辑 基本规律之一。 通常被表述为 A是B或不是B。传统逻辑首先把排中律当作事物的规律,意为任一事物在同一时间里具有某属性或不具有某属性,而没有其 他可能。排中律同时也是思维的规律,即一个命题是真的或不是真的,此外没有其他可能。排中律还是关于认识活动的规范性规律,意为任何人不应同时否认一个命题(A)及其否定(并非 A),即对一个命题及其否定不能持两不可之说。排中律还被当作逻 辑语义的规律,即任一语词或语句在同一上下文中应表达某一思想或不表达这一思想。作为后两种规律,也叫做排中律的

4、要求。排中律并不排除具体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有中间环节以及有多种状态和各种可能性。在现代逻辑中,A V nA (读作:A或非A),是排中律在 命题逻辑 中的体现;x ( F ( x)V nF ( x)(读作:对任何个体x而言,x有性质F或没有性质 F)是排中律在谓词逻辑中的体现。由于构造逻辑不承 认现实世界里存在着实无穷,只承认无穷是一个过程,因此,在该逻辑中,涉及无穷对象时排中律不成立;用反证法 证明存在命题,也不是一种有效的证明方法。例句:既说 此矛锋利,无坚不摧”,又说 此盾坚固,任刺不入 ”,这就违反了排中律的原理。百科名片同一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

5、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断。公式是:甲是甲或甲等于甲。E3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思维对象的同一。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对象必须保持同一;在讨论问 题、回答问题或反驳别人的时候,各方的思维对象也要保持同一。(2)概念的同一。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使用的概念必须保持同一;在讨论问题、回答问题或反驳别人的时候,各方使用的概念也要保持同一。(3)判断的同一。同一个主体(个人或集体)在同一时间(相应的客观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时),从同一方面对同一事物作出的判断必须保持同一。同一律要求思维的 确定性,但是并不否认思维的发展变化。它完全是对思维过程说的,并不要求客观事物保持同一,绝对不变。逻辑的 同一律”方面的内容中,应该包括同一立场”和 同一时空”在里面。哲学中的同一律在杂多缤纷的世界中,每一个个别的存在”都是一”,具有个别性、独立性、完全与自己等同,但与别的其他事物都不相同。这就是同一律”(PrinciumIdentitatis )所呈现的公式:A=A,并非有两个相同的A,而是惟有一个与自己等同的A。同一律般,寄生在保证每个事物独立存在的资格,事物都存在自己之内,用不着和特性”别的事物身上,这就是范畴”中的 实体”的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