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节 新生儿黄疸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09587971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4.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节 新生儿黄疸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十节 新生儿黄疸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第十节 新生儿黄疸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第十节 新生儿黄疸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第十节 新生儿黄疸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十节 新生儿黄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节 新生儿黄疸(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节新生儿黄疸新生儿血中胆红素超过57mg/ dl(成人超过2mg / d1)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部分高未 胎胆红素血症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严重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1. 胆红素生成过多 新生儿胆红素是血红素的分解产物,约80%来源于血红蛋白,约20% 来源于肝脏和其他组织中的血红素及骨髓中红细胞前体。新生儿每日生成的胆红素为8.8mg /kg,成人则为3. 8mg / kg,其原因是:胎儿血氧分压低,红细胞数量代偿性增加,出生 趾氧分压升高,过多的红细胞破坏;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早产儿低于70天,足月儿约80 天,成人为120天),且血红蛋白的分解速

2、度是成人的2倍;肝脏和其他组织中的血红素及 骨髓细胞前体较多。2. 联结的胆红素量少 胆红素进入血循环,与白蛋白联结后,运送到肝脏进行代谢。与 白蛋白联结的胆红素,不能透过细胞膜及血脑屏障引起细胞和脑组织损伤。早产儿胎龄越小, 白蛋白含量越低,其联结胆红素的量也越少。刚出生的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也可 减 少胆红素与白蛋白联结。3. 肝细胞处理胆红素能力差 未结合胆红素(unco叫ugatedbilirubin)进入肝细胞后,与 Y、Z蛋白结合,在光面内质网,主要通过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的催化, 形成水溶性、不能透过半透膜的结合胆红素(co均ugatedbiliru

3、bin),经胆汁排至肠道。出生 时肝细胞内Y蛋白含量极微(生后510天达正常),UDPGT含量也低(生后1周接近正常) 且活性差(仅为正常的030%),因此,生成结合胆红素的量较少;出生时肝细胞将结合胆 红素排泄到肠道的能力暂时低下,早产儿更为明显,可出现暂时性肝内胆汁淤积。4.肠肝循环(enterohepaticcirculation)特点 成人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被细菌还原成尿胆原 及其氧化产物,大部分随粪便排除,小部分被结肠吸收后,由肾脏排泄和经门静脉至肝脏重 新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再经胆道排泄,即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出生时肠腔内具有B葡萄 糖醛酸苷酶,可将结合胆红素转变成未结合胆红素,

4、加之肠道内缺乏细菌,导致未结合胆红 素的产生和吸收增加。此外,胎粪约含胆红素80200mg,如排泄延迟,可使胆红素吸收增 加。当饥饿、缺氧、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时,更易出现黄疸或使原有黄疸加重。新生儿黄疸分类1. 生理性黄疸(physiologicaljaundice)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 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生理性黄疸,其特点为: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生后23 天 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57天消退,最迟不超过2 周;早产儿黄疸多于生后3 5天出现,57天达高峰,79天消退,最长可延迟到4 周;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v85umol / L(5mg / d1)

5、;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 /mol / L(12. 9mg / d1),早产儿v257tmol / L(15mg / d1)。有资料表明小早产儿血清胆红素V171tmol/L(10mg/d1)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因此,早 产儿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水平尚需进一步研究。值得注意的是生理性黄疸始终是一除外 性 诊断,必须排除引起病理性黄疽的各种疾病后方可确定。2. 病理性黄疸(pathologicjaundice)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足月 儿22lumol / L(12. 9mg / d1)、早产儿257umol / L(15mg / d1),或每日上升超过 85umol / L (5

6、mg / d1);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 胆红素34umol / L(2mg / d1)。具备其中任何一项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的产生是多种原因所致,临床疾病常以某一原因为主,为便于描述可分为三类。1. 胆红素生成过多(1) 红细胞增多症:即静脉血红细胞6X1012 / I_,血红蛋白220g / L,红细胞压积65%。 常见于母一胎或胎一胎间输血、脐带结扎延迟、先天性青紫型心脏病及糖尿病母亲婴儿等。(2) 血管外溶血:如较大的头颅血肿、皮下血肿、颅内出血、肺出血和其他部位出血。(3) 同族免疫性溶血:见于血型不合如ABO或Rh血型不合等。(4)

7、 感染:细菌、病毒、螺旋体、衣原体、支原体和原虫等引起的重症感染皆可致溶血, 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引起的败血症多见。(5) 肠肝循环增加:先天性肠道闭锁、先天性幽门肥厚、巨结肠、饥饿和喂养延迟等均可 使胎粪排泄延迟,使胆红素吸收增加;母乳性黄疸,病因不清。可能与母乳中的P葡萄糖 醛酸苷酶进入患儿肠内,使肠道内未结合胆红素生成增加有关,见于母乳喂养儿,黄疸于生 后3-8天出现,1-3周达高峰,612周消退,停喂母乳35 天,黄疸明显减轻或消退有助 于诊断。(6) 血红蛋白病:。地中海贫血,血红蛋白F一Poole和血红蛋白Hasharon等,由于血红蛋 白肽链数量和质量缺陷而引起溶血。(7)

8、 红细胞膜异常:葡萄糖一6磷酸脱氢酶(G6PD)、丙酮酸激酶、己糖激酶缺陷、遗 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婴儿固缩红 细胞增多症、维生素E缺乏和低锌血症等均可使红细胞膜异常,致使红细胞破坏增加。2, 肝脏摄取和(或)结合胆红素功能低下(1) 缺氧:如窒息和心力衰竭等,UDPGT活性受抑制。(2) CriglerNa扣r综合征:即先天性UDPGT缺乏。I型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酶完全缺 乏,酶诱导剂治疗无效,很难存活;I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酶活性低下,酶诱导剂治疗 有效。(3) Gilbert综合征:即先天性非溶血性未结合胆红素增高症,属常染色体显性遗

9、传,是由 于肝细胞摄取胆红素功能障碍,黄疸较轻,伴有UDPGT活性降低时黄疸较重,酶诱导剂治 疗有效。预后良好。(4) LuceyDriscoll综合征:即家族性暂时性新生儿黄疸,由于妊娠后期孕妇血清中存在 种孕激素,抑制UDPGT活性所致。本病有家族史,新生儿早期黄疸重,23周自然消 退。(5) 药物:某些药物如磺胺、水杨酸盐、VitK3、消炎痛、西地兰等,可与胆红素竞争Y、 Z蛋白的结合位点。(6) 其他: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脑垂体功能低下和先天愚型等常伴有血胆红素升高或 黄疸消退延迟。3. 胆汁排泄障碍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可致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如 同时有肝细胞功能受损,

10、也可伴有未结合胆红素增高。(1) 新生儿肝炎:多由病毒引起的宫内感染所致。常见有乙型月干炎病毒、巨细胞病毒、 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肠道病毒及EB病毒等。(2) 先天性代谢缺陷病:e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半乳糖血症、果糖不耐受症、酪氨酸血 症、糖原累积病W型及脂质累积病(尼曼匹克病、高雪病)等可有肝细胞损害。(3) Dubin一Johnson综合征:即先天性非溶血性结合胆红素增高症,是由肝细胞分泌和排 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所致。(4) 胆管阻塞:先天性胆道闭锁和先天性胆总管囊肿,使肝内或肝外胆管阻塞,结合胆红 素排泄障碍。是新生儿期阻塞性黄疽的常见原因;胆汁粘稠综合征是由于胆汁淤积在小胆管 中,使

11、结合胆红素排泄障碍,见于严重的新生儿溶血病;肝和胆道的肿瘤也可压迫胆管造成 阻塞。鉴别黄疸的实验室检查由于新生儿黄疸常见、产生原因较多并且发病机制复杂,除要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 查和必要的组织和影像学检查外,按照一定步骤选择适当的实验室检查对黄疸的诊断和鉴别 诊断甚为重要,详见图77。第十一节新生儿溶血病新生儿溶血病(hemolytic disease of newborn,HDN )系指母、子血型不合引起的同族免疫性 溶血。有报道ABO溶血病占新生儿溶血的85. 3%, Rh溶血病占14. 6%, MN溶血病占 0. 1%。ABO血型不合中约1/5发病,RhD血型不合者约1/20发病。(

12、病因和发病机制1,ABO溶血病 母亲不具有的胎儿显性红细胞A或B血型抗原(由父亲遗传)通过胎盘进 入母体(分娩时),刺激母体产生相应抗体,当再次怀孕(其胎儿ABO血型与上一胎相同),不 完全抗体(1gG)进入胎儿血循环,与红细胞相应抗原结合,形成致敏红细胞,被单核一吞噬 细胞系统破坏引起溶血。由于自然界存在A或B血型物质如某些植物、寄生虫、伤寒疫苗、 破伤风及白喉类毒素等,O型母亲在第一次妊娠前,已接受过A或B血型物质的刺激,血 中抗A或抗B(1gG)效价较高,因此怀孕第一胎时抗体即可进入胎儿血循环引起溶血。2, Rh溶血病 Rh血型系统有6种抗原,即D、E、C、d、e、c(d抗原未测出只是推

13、测), 其抗原性强弱依次为DECce,故以RhD溶血病最常见,其次为RhE,Rhe溶血病罕见。 红细胞缺乏D抗原称为Rh阴性,具有D抗原称为Rh阳性,中国人绝大多数为Rh。母亲 Rh阳性(有D抗原),也可缺乏Rh系统其他抗原如E等,若胎儿有该抗原也可发生Rh溶血 病。由于自然界无Rh血型物质,Rh溶血病一般不发生在第一胎。首次妊娠末期或胎盘剥离 时,Rh阳性的胎儿血(0. 5lml)进入Rh阴性母血中,约经过89周产生IgM抗体(初发 免疫反应),此抗体不能通过胎盘,以后虽可产生少量IgC;抗体,但胎儿已经娩出,如母 亲妊娠(胎儿Rh血型与上一胎相同),若孕期有少量胎儿血(0. 050. 1m

14、 1)进入母血循环, 则几天内便产生大量IgG抗体(次发免疫反应),该抗体通过胎盘引起胎儿红细胞溶血。当Rh阴性母亲既往输过Rh阳性血或有流产或人工流产史,因其怀孕前已被致敏,故第 胎可发病。极少数Rh阴性母亲虽未接触过Rh阳性血,其第一胎发病可能是由于Rh阴性 孕母亲为Rh阳性,其母怀孕时已使孕妇致敏,故第一胎发病(外祖母学说)。病理生理AB0溶血主要引起黄疸。Rh溶血造成胎儿重度贫血,甚至心力衰竭。重度贫血、低蛋白 和心力衰竭可导致全身水肿(胎儿水肿)。贫血时,髓外造血增强,可出现肝脾肿大。胎儿血 中的胆红素经胎盘人母亲肝脏进行代谢,故娩出时黄疸往往不明显。出生后,由于新生儿胆 红素的能力

15、较差,因而出现黄疸。血清未结合胆红素过高可透过血脑屏障,使基底核等处的 神经细胞黄染,发生胆红素脑病(bilirubinencephalopathy)。临床表现ABO溶血病不发生在母亲AB型或婴儿O型,主要发生在母亲O型而胎儿A型或B型; 第一胎可发病;f临床表现较轻。Rh溶血病一般发生在第二胎;第一次怀孕前已致敏者其第 一时发病;临床表现较重,严重者甚至死胎。1. 黄疸 多数ABO溶血病的黄疽在生后第23天出现,而Rh溶血病一般在24小时内 出现并迅速加重。血清胆红素以未结合型为主,如溶血严重可造成胆汁淤积,结合胆红素升2, 贫血 程度不一。重症Rh溶血生后即可有严重贫血或伴心力衰竭。部分患

16、儿因其抗 体持续存在,贫血可持续至生后36周。3. 肝脾大 Rh溶血病患儿多有不同程度的肝脾增大,ABO溶血病很少发生。实验室检查1. 血型检查 检查母子ABO和Rh血型。2. 溶血检查溶血时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减少,早期新生儿毛细血管血血红蛋白V145g / L可诊断为贫血;网织红细胞增高(第1天6%);血涂片有核红细胞增多(10 / 100个白 细胞);血清总胆红素和未结合胆红素明显增加。3.致敏红细胞和血型抗体测定(1)改良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即改良Coombs试验,测定患儿红细胞上结合的血型抗体。 用“最适稀释度”的抗人球蛋白血清与充分洗涤后的受检红细胞盐水悬液混合,如有红细胞凝 聚为阳性,表明红细胞已致敏。该项为确诊试验。既往常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