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09587709 上传时间:2024-01-2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辩证法概论结课论文论文题目:浅谈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 z-摘要: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它是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也表现为系统化的知识,特别是经过理性加工过的理论知识。而对于意识形态,人们并没有一致的理解。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观点,意识形态是“与物质前提相联系的物质生活的必然升华物,表现为哲学、道德等一系列形式。本文着力于分析如何正确对待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应当指出,科学技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必须作一些比拟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指出它们的区别和联系。关键词:科学技术 意识形态 区别 联系 启示1引言从特拉西于18世纪末提出意识形态概念,并把它理解为“观

2、念的科学,到拿破仑、黑格尔、马克思、阿尔都塞等人排除它的科学性,并把它与科学锋利地对立起来,再到哈贝马斯把当代技术与科学理解为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概念的开展史仿佛完成了一个“圆圈,即从肯定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开展到对它的科学性的否认,再开展到把科学性本身也理解为意识形态。当然,在特拉西那里,科学性是以肯定的方式出现的,但在哈贝马斯那里,科学性却是以否认的方式出现的。意识形态与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问题,无论是对意识形态概念的开展史来说,还是对科学技术的开展史来说,都是无法回避的。2概念及比拟1科学技术的概念英语中,同时提及科学、技术science and technology时,“科学、“技术二次一般

3、是分开的,二者各有所指。所谓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社会和思维领域事物及其运动开展规律的知识体系,以及组织科学活动的社会建制1。所谓技术,是指为满足人的需要创造出改造客观世界的手段和方法,是促进经济开展的第一动力。科学是作为“形而上之“道,而技术是作为“形而下之“器。科学技术作为一个词,通常是在科学“以技术为中介,经过复杂的转化链条,变为生产力 2的意义上来说的。也即,在科学技术这个整体中,科学是可以形成技术的科学,技术是科学指导下的技术,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依存。随着近代科技革命的发生和开展,特别是近代科学技术在工场手工业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和建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所起的巨大作用,马克

4、思恩格斯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命题,并指出科学技术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3,这种力量首先表现在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上。根据国际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新变化,世界科技飞速开展和广泛应用的新情况,以及现代科技的社会作用极大增强的新趋势,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根底上,又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论断。2意识形态的概念“意识形态一次最早源于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特拉希的著作,被其看作是“考察观点的普遍原则和发生规律的学说 4,然而伴随着哲学根本框架的变迁,意识形态的容和社会功能也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畴的开展产生了最深远而复杂的影响。按照马克思的观点,意识形态是

5、指一定阶级或集团的思想家对特定社会关系反映后建立的,包括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和等社会学说的完整的思想体系,其目的是为了建立或稳固一定的政治制度以维护本阶级或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是该阶级或集团的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和社会理想的理论根据。意识形态属观念上层建筑,它与政治上层建筑共同构成了上层建筑的整体。3二者概念之比拟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科学技术作为观念形态或现实形态的生产力,只涉及人对自然的认知和实践问题,属于经济根底畴;而意识形态关注的是特定的社会关系和根本利益,反映了对人的存在状态的关心,属于上层建筑畴。因此,二者不是同一种性质的存在,是分属于不同界位的概念,不能等同视

6、之。3各流派观点描述及理论分析1特拉西:意识形态是“观念的科学正如麦克齐(I. Mack Enzie)所指出的:“对于特拉西来说,意识形态的目的是给出我们理智能力一个完全的知识,再从这一知识中推演出其他所有知识分支的第一原则。 5也就是说,特拉西试图通过其意识形态理论,以科学的方式重建整个知识体系。在法国启蒙时期和法国大革命时期,特拉西创制出“意识形态这一新的概念,并把它作为“观念的科学与传统的思想观念对立起来。他这样做,至少从主观意图上来说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他试图加以反对的正是以繁琐论证为特征的经院哲学和神学的剩余思想观念。在他之前,已有不少思想家做出了开创性的努力,如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

7、了“普遍疑心的口号和“我思故我在的第一真理,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在柏拉图“洞穴比喻的启发下提出了著名的“四偶像(洞穴偶像、种族偶像、市场偶像和剧场偶像)学说,以法国哲学家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学者对“偏见的声讨和对“理性法庭的吁求,其宗旨都是批判经院哲学和中世纪神学,倡导新的科学和科学方法。显而易见 ,特拉西的意识形态理论,作为“观念的科学也是顺应这一伟大的启蒙运动的潮流的。他也和同时代的其他启蒙学者一样,主在可靠的感觉经历和理性知识的根底上,重建各种知识,把它们整合成“观念的科学。这就启示我们,特拉西在创制 “意识形态这一新概念的时候,肯定并坚持的正是这一新概念的“科学性,而在他看来,

8、科学性也就是思想观念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勿庸讳言 ,在特拉西的“意识形态或“观念的科学中,也包含着相应的政治见解,即以自由、的政治理想为核心的主义,而这种政治见解与拿破仑的政治理念、特别是他恢复帝制的梦想构成了锋利的对立。正是从这种对立的政治见解出发,拿破仑批评特拉西的意识形态理论是一种耽于梦想的、空洞的理论,并把对特拉西的“观念的科学认同的那些人称之为“意识形态家或“空想家(ideologue)。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拿破仑对特拉西的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在欧洲思想开展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尽管特拉西和他的追随者们竭力把意识形态阐释为“观念的科学,但拿破仑对特拉西的批评却使下面的观点:意识形态是

9、一种虚假的观念、意识形态家是一些空想家:成了欧洲人家喻户晓的常识。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历史给特拉西开了一个颠覆性的玩笑,即特拉西作为“科学的观念确立起来的意识形态,从一开场就被人们理解为相反的东西非科学的、虚假的观念。事实上,黑格尔、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站在与拿破仑相近的立场上来理解并阐释“意识形态理论的,即把它作为一种非科学的、应予否认的理论加以批判,这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一书中得到了经典性的表现。2阿尔都塞:科学与意识形态是完全对立的法国构造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 1918 - 1990)被誉为当代最重要的“

10、意识形态理论家,他在1965 年出版的?保卫马克思?一书中阐述了意识形态,特别是意识形态(ideology) 和科学(science) 的关系问题。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与科学是根本对立的,这种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科学是真理,它如实地反映客观现实和社会历史的真实过程,它是在抛弃意识形态问题框架中形成,并在与意识形态的不断斗争中成长起来的;而意识形态则属于“虚假意识,它以神话的方式反映现实世界,它歪曲现实,掩盖社会历史过程的真实本性。第二,科学主要是一种认识,它的最根本功能是理论功能;而意识形态主要是一种价值观念,它的最根本功能则是实践功能。第三,科学作为客观知识,与利益无关,没有阶级性;而意识

11、形态则完全受利益支配,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效劳,具有头等重要性。第四,科学的认识过程是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而意识形态的认识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显然,阿尔都塞看到了科学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差异,包含着一些合理因素。例如,他认为科学是正确反映外界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正确的认识工具;而意识形态则是渗透着阶级利益、价值取向以及思想情感的价值观念体系,二者属于不同的理论总问题,不应加以混淆。但是,必须看到,阿尔都塞关于科学与意识 形态关系的观点是有缺陷的。这主要表现在:第一,他夸张了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区别。科学与意识形态是有明显区别的,但二者不是绝对对立的。事实上,意识形态虽然是经济关系的反映,其中也包括

12、科学的成分;科学虽然并不直接反映经济关系,其中也包括意识形态的成分。特别是对于无产阶级的历史理论,科学和意识形态几乎没有多少差异。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可以说是科学,也可以说是意识形态。第二,他割裂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既具有理论职能,又具有实践职能。它是在实践的根底上产生的,随着实践的开展而开展,并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而阿尔都塞则否认科学的实践职能,只成认科学的理论职能,这样他就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联系。因为在阿尔都塞看来,科学的职能是理论的,意识形态的职能是实践的。3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是一种意识形态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最主要的代表人物尤尔根;哈贝马斯(Ju

13、rgen Habermas,1929 - ) 在1986年发表的、为纪念马尔库塞七十诞辰所写的长篇论文?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与科学?中也论述了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即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科学技术成了意识形态。哈贝马斯认为科学技术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成为意识形态,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使得科学技术已成为剩余价值的独立要素,因此,“同这种独立的剩余价值来源相比拟,马克思本人在考察中所得出的剩余价值来源,即直接的生产者的劳动力,就愈来愈不重要了。这必然导致人们的阶级意识淡化,民众渐渐倾向于非政治化。第二,由于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

14、行政机构都取得了合理化的形式,政治让位于科学技术,“政治不是以实现实践的目的为导向,而是以解决技术问题为导向,从而使科学技术在当今社会具有了统治的合法性功能。第三,科学技术的开展还起到了使公众舆论非政治化的目的,“它不管实践问题,因而也不管关于承受似乎只涉及的意识形态的标准的讨论,“随着实践问题的排除,政治舆论也就失去了作用。科学技术的开展使人们只关注技术问题,而不关心政治实践问题、人的解放问题,公众舆论只起着投票选举领导人的作用,而不开展对大政方针的公开讨论。概言之,在哈贝马斯看来,科学技术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合法性提供了意识形态论证,到达了为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统治辩护的目的,因此,科学技术成了意

15、识形态,成了理解一切问题的关键。哈贝马斯的科学技术是一种意识形态的理论,作为当代科技革命及其社会后果的理论反映提醒了这样一个事实:即科学技术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对人的理性观念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尤其是科技进步导致人们将其变成了包括人文科学在的精神领域的终极标准,造成工具理性横行,科学技术成为统治者对人进展统治的有效手段。应当成认,哈贝马斯的这一理论提出了一些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醒了科学技术的消极影响,并提醒人们对此要有所警觉,这些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则是错误的。第一,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混淆了科学技术与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关系。科学技术对意识形态的作用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混淆起来,把科学技术本身同资本主义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运用混淆起来。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被用来为维护统治效劳,成为社会对人进展压抑、操纵的有效工具,这是客观事实。但这一局面不是由科学技术本身的开展决定的,而是由其现实的社会关系决定的,晚期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和压 抑,外表上看似乎来源于科学技术,而实际上它恰恰来源于现实的资本主义社会关系对科学技术的利用。第二,哈贝马斯把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夸张了科学技术中价值因素的存在,用价值因素取代科学的真理性和客观性。科学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