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0958719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 大足区上游小学 谢林利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本文从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实践角度出发,通过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气氛、教学内容要生活化、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生活化几方面实践,来探究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生活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育必须首先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才不至于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

2、被动性就越大。”反之,当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所谓”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在数学教学中,让数学教学的内容向社会延伸,让社会生活进入数学教学,让数学教学充满时代的气息与活力。在教学中,教师的责任不仅是诱发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欲望,更应让学生学会众多条件、信息中选出需要的条件、信息,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一、教学气氛生活化生活化的教学气氛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发展的基础,也是学生愉快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知识创新的重要条件。(一)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课堂上教师要力求改变优等生和教师一统天下的局面,

3、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而不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教师可以把提问分成几个层次,较难的问题可以让能力强的学生回答,一般的问题让普通学生回答,容易的问题让能力差的学生回答,这样,可以让所有的学生在各自原有的程度上得到提高。(二)确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教师,必然也喜欢这个教师上的课,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具有“亲和力”,让学生有“向师性”。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在无形中缩短师生情感上的差距。二、教学内容生活化(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新的课程理念强调以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已有经验为学习背景,倡导“创设问

4、题情境建立数学模型对所建的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多创设生活情境,再现生活,引导学生深入生活、社会多方面的实践活动,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应用、创新能力。学生有了熟悉的经验,有了探个究竟的心理存在,学习兴趣必然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必然贯于整个学习过程。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形式上接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知生动有趣,使学生成为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他们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研究者。(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数学的兴趣。人们总是对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感兴趣,所以教学中如果以学生熟悉的生活为素材,创设一种模拟生活的情境,能使

5、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近的,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逐步产生求知的欲望。比如在教学“统计”内容时,例题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聚会情境提出问题,体现了生活里需要统计,以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加工,使整堂课围绕过生日这一内容展开,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过生日时,家里来了哪些客人,并说说当时的场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话锋一转,大象今天也过生日,看看它的家里来了哪些客人?这时学生兴趣高涨,争着说自己的发现。我抓住时机问:你还想知道什么呢?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显然正是由于学生非常熟悉情境中的生活,所以不仅学得主动,而且兴趣盎然。(三)运用生活实物,数学探究具体化。在

6、数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教师的作用更多地在于点拨,“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教师首先运用身边的经常接触的实物,如墨水瓶中的墨水,可口可乐中的饮料等等,给学生讲清体积的概念。接着要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教师取出一排4个棱长是1厘米的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要求学生观察并说出长方体的长、宽、高与体积,学生很快就说出了长是4厘米,宽是1厘米,高是1厘米,体积是4立方米,然后取出三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一层,每层三排,得出长是4厘米,宽3厘米,高1厘米,体积是12立方厘米,紧接着再取六排同样的长方体摆两层,每层三排,请学生仔细观察,得

7、出最终的结论。经过以上操作,观察思考,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这一过程,教师边指导学生操作,边指导学生观察和有意识的板书,这就是对活动主体的服务,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这样能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四)利用生活经验,数学探究生活化。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是寓于生活、扎根于现实。教学中充分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于理解,更能体会出数学知识的真正价值,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更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一个数加上或减去整百、整千数的速算,可以利用学生买东西的生活经验去发现和理解算法。教师可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妈妈到商店买

8、球鞋,身上有123元,每双球鞋99元,妈妈可以怎样付钱,还剩多少元?学生想出了多种方法,其中有的借鉴买东西时“付整找零”的经验得出付出100元,再用23元加上找回1元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抽象出123-100+1的算式。这样,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探究出算的方法,让学生在经历生活历程中感悟数学,建立数学中凑整简算的思想,实现了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建构的目的,培养了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生活的意识,提高了学生以生活经验理解数学的能力。三、思维训练生活化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

9、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一)活动开展生活化。根据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强的心理特点,教学中可适当开展一些竞赛和游戏活动。如:口算大王比赛,登山夺红旗比赛,小组对抗赛,“找朋友”“送信”等一系列活动,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使所有学生比、学、超,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二)教学实践生活化。数学既包括纯数学,也包括数学科学以外的关于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行为、概念和态度。这种行为、观念和态度对学生来说,只有在参与社会生活后才能潜移默化地接受。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利息和利率时,就亲自带领学生到

10、银行去参观学习,并以自己的压岁钱为例,让学生模拟储存、取钱,观察银行的周围环境,特别是要记录的是银行的利率,学生在看、听、记的时候,不知不觉接触了数学问题。(三)问题设置生活化。数学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会使学生感到数学枯燥、抽象、难学。要从问题入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师在教学“混合运算”一课时,先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在如果你到了一家超市,要买你自己最喜欢吃的食品,要花多少钱?这就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有的说:“我买5包方便面,一包1元,共花5元。”有的说:“我想买1瓶饮料和一个面包,共花9元。”“我要买4包花生米和一袋糖果”,在这种熟悉的生活情境下,知识结构转化为认知结构,是由学

11、生自主构建来实现的。强化情境创设功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形成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四)教法选择生活化。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数学,加强知识与实际联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目标,结合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以“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出示大小比较接近的两个画框(面积分别为9平方分米和8平方分米),请学生观察比较面积的大小。起初学生意见发生分歧,发现仅靠前面学习的观察法

12、已经难以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引导:提出:“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的探索欲望被激发了,各种想法层出不穷,有的说:“可以用尺子量,因为我发现爸爸在计算房间大小的时候是用尺子量的”。有的说:“我把两本本子重叠就可以比较出大小,可以把这两个画框也重叠比一比”。有的说:“可以用同样大小的小纸片摆一摆,看看可以摆几个。”教师则抓住学生回答闪光点把握时机,把画框反过来,呈现出画有小方格的一面。在观察法、测量法、重叠法的基础上数格子法应运而生。同时学生的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五)作业编拟生活化。时至今日,数学教材中随处可见的依然是“加工一批零件”“修一段公路

13、”等严重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应用题。而且绝大多数数学问题都由“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组成,过于程序化。因此,改变题目的内容与表述方式,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即命题背景材料的生活化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可采撷一些如乘车、购票、环境保护等接近于真实情境的数学开放题,此类题目的解答对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此外,教师还应在日常学习中灵活引进一些实践作业。如在教学了“认识人民币”以后,让学生回去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商店买东西,帮助爸爸妈妈和营业员阿姨算算帐,应付多少钱,实付多少钱,找回多少钱,回学校后和其他小朋友们交流。再如布置学生绘制“房间平面示意

14、图”,并到装饰市场了解瓷砖价格,为自己的房间地面装修设计方案。这样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有助于学生理解,同时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也培养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实践能力。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交流中,学得积极、主动,思维随之展开,兴趣随之激起。随着生活问题的引入、交流,课堂教学不再封闭,越加变得春光灿烂,精彩纷呈。 总之,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更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离开了生活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教师要做一名有心人,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汇总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再把这些问

15、题移进课堂,让数学生活化。通过对现行教材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利用,使数学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生活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方法、手段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学习活动应用、验证于日常生活,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长此以往,不断深化,就能逐步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从而促进学生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以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与心理素质的协同发展,最终达到提高和完善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从而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2蒯红良论生活问题的数学化与学学问题的生活化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年第8期3刘洪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探索黑龙江教育 2003年第4期4小学数学教师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年第3期.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