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09576985 上传时间:2022-12-2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 古人云:“师者,人之模范也。”作为一名教师,如何才能在学生心中保持职业尊严?我认为:育人者必先育己,立己者方能立人。有人曾做过一项关于大树根系的研究在森林里,有人完整地掘出了一株百年大树。令人惊叹的是,这株大树蜿蜒曲折的庞大根系竟是树冠所占空间的两倍!可见,茂盛的大树,只有依靠深广的根系从广阔的大地中汲取养分,才能枝繁叶茂,傲然而立。“立”者,即为站得住。树之立,在于根之深。孔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今天,将这句话赋予时代内涵,则是对教师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依存的生命统一体,所以作为肩负“立人”使命的教师,首先要做到“立己”。具备

2、深厚、系统的学科知识、学科信仰、学科思维方式以及人格特征等学科素养,正是教师实现“立己”的根。具备系统的学科知识能够明确学科的思想方法、学科知识体系、知识间的内在关联及学科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教师对此把握的程度,决定了其学科知识的宽度和深度。对学科知识的把握能够做到脉络清晰、框架分明,能跳出教材看教材、用教材,则是衡量学科知识高度的一根标杆。目前的教材知识体系,呈螺旋上升式,这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统揽每个学段的教材,把握全局,如同下棋,将全盘尽收眼底,才能落好每个“子”。佳优贝贝亲子育儿比如,作为小学英语教师,良好学科专业素养的含义就是教师整体把握整个小学阶段的教材,把握每个学段孩子的认知、心理

3、、意识发展的特点,要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性思维,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美术的审美、认识、教育三者并举的功能。与学科素养相关的人格特征,是教师综合素养的体现,各自的教育技巧无不闪现出教师的学科气质。一名优秀教师凭借自身所拥有的知识、能力、技巧、策略,凭借这些东西所蕴藏着的精神能量以及自然洋溢出来的由内而外的文化之美,凭借这些高贵而丰满的学科气质去征服学生,既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更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每一名学科教师,都能站在讲台上满怀自豪地说“我就是数学”、“我就是音乐”时,相信每个学生自然会在来自不同学科教师汇成的七彩阳光照耀下,发现自我,丰富自我,绽放出流光溢彩的人生! 提到孩子,大家会

4、想到“天真无邪” “纯真可爱” “乖巧懂事”即使惹麻烦,也只会用“调皮捣蛋” “古灵精怪”或是更为宠溺的“熊孩子”的确,“孩子”好像就是”干净“”纯真“的代名词,他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他们对待事物的方式,他们与人沟通的语言和日常生活的行为都是在逐渐成长的环境以及周围所赋予的一切之中展现并日益变化的。长辈们对孩子的期望值会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大,而成年人总会在这过程中用自己的方式去教育孩子,希望他们如我们所愿般成长。生怕他们说错话,做错事,信错人,走错路,如果孩子不听我们这些“过来人”的,我们会难过,会愤怒,会沮丧,甚至也会灰心,会产生这类情绪的,我想大约来自于两大角色父母、老师。而这两种角色

5、有哪一类不是在与孩子的磨合中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所以不是谁生来就会当好父母,做好老师的。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都应问一问自己:“育人者,你育己了吗?”“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自人类文明诞生至今,无限存在的永恒课题。它延续至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日,仍是我们无法回避,异常重视的问题。因为职业的关系,“孩子”这个群体接触最多,有这样一句俗语“三年一代沟,十年一鸿沟”。况且现在社会瞬息万变的,有时还真有点要人招架不住的感觉,虽然谁也是从小时候过来的,但是长辈的小时候和孩子们的小时候那可真是天壤之别,所以我们往往不能理解个性越来越鲜明,佳优贝贝亲子育儿言语越来越犀利,行为越来越乖张的青春期的孩子

6、们,有时越急反而越不容易走进他们,我经过切身体会与反思之后有这样几点想与大家分享一下。1.摒弃用自我推断的方式去认定事实,要闭上嘴先倾听孩子的心声先说个小段子:有这样两位学生,一位老师眼里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一位老师眼里顽劣好动的坏学生。某天,这两位同学不知何故在课堂上睡的不知所云,老师发现后走下讲台,经过“好学生”桌前轻轻拍醒了他,细声细语的说:“昨天又熬夜预习了吧,注意休息,别太累,这节课的重点,课后来找我再给你梳理一遍。”语毕,大步流星的走向后面“坏学生”桌前,用手中的课本大力拍打课桌,边拍边对着睡眼惺忪的学生略带怒气的大声说:“睡,睡,就知道睡,昨天又去哪里玩了?真不知道来学校做什么?”

7、事实却是,好学生前一晚趁着父母不在家玩了一晚游戏,而坏学生因为快到期末了自己想拼一把补以前拉下的课程到深夜。这位老师用固定的思维模式去推断事实并且认定事实,且当着其他同学的面对这两位有着同样行为的学生表现了不同的态度。也许他是位可以给孩子高分数的老师,但他绝不是一位好老师。想想有多少孩子是因为我们长辈的武断而抹杀了他们努力的信心,也切断了他们奋进的道路,他们只是孩子,长辈的肯定对他们而言就是莫大的动力,不仅是老师,家长呢?是不是只看到孩子没有考第一名,而忽略了他总分提高了100多分呢?所以请相信你的孩子是好孩子,那么他会成为你期望的那样。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很多时

8、候,我们在孩子犯错时,不问缘由,不分场合,劈头就呵斥与批评,许多成人碰到突发状况时,会习惯性的太快下判断:“一定是你先打他,他才会打你。”“一定是你做错事,老师才会处罚你。”其实孩子也会有自己的思想,他也会有心事,也会伤心难过,只不过我们不为所知罢了。2.不要去指责孩子的“出言不逊”,要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语与行为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我们都知道年龄越大对事物的理解力,判断力,控制力就会越强,但是作为孩子他往往会最快速直观的表达自己当时的感受,较之成人而言少了些婉转,多了些耿直,少了些客套,多了些自我,作为成年人我们如果可以蹲下去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就会多一些理解,少一分抱怨,孩子们偶尔的“出

9、言不逊”并不是他们不懂事,而是他们活的比我们更本真,这是这个年龄阶段最难得的特性,何必去抹杀他呢?因为他的童真那些看似不能迎合他人的话语是会被原谅的,所以当你的孩子对着隔壁身材圆润的阿姨说出:“阿姨,你好胖哦。脸圆圆的像我每天早上吃的面包一样”时,请不要指责他不会说话,他只是真实表达。隔壁阿姨也不会因为这句话就认为他不懂事。这个年纪他大可不必圆滑;当你在菜市场要求小贩便宜一些而声称自己剩的零钱不多时,孩子在一旁疑惑的说:“妈妈,你刚才出门时不是专门拿了一些零钱装钱包里了吗?”这时,请你不要恼怒,也不要回家对孩子一顿胖揍,那样只会徒增孩子对你的轻视,有时孩子的语言又何尝不是一面镜子,成人是否会发

10、现其中已逐渐变得面目全非的自己?育人者,请允许孩子的“出言不逊”,请学会在人际交往与利益天平里保留本真。所以遇事我们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学会静下心来倾听孩子要诉说的一切。并教会他们懂得控制自己才会长大。我们总是用眼睛所看到去评判事物,但我们是不是在与孩子的沟通中要先学会听他们怎么说,学会倾听比急于表达更有利于我们走进孩子的心。育人者,请学会追本溯源,不要武断去界定事实。请先听听孩子的声音这样才能更接近真实。3.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取代繁琐无止的叮咛,不要让你的爱在孩子那里产生敌视中国的长辈表达爱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不停的叮嘱,其实说出来挺残酷,家长老师所说的话,孩子听了,那就是叮嘱,那就是爱,孩子

11、不听,那就是废话,那就是啰嗦,谁也不想自己对孩子的爱最后变成孩子心目中的废话,变成啰嗦,那么我们就要做到变苛责命令为建议引导。很多的老师家长都有这么一种感觉,管的越多,仇恨越大,距离反而越远。孩子把父母当成他们的“敌人”,因为他们觉得父母总是和他们作对,让他们去做不愿意做的事情。看电视在兴头上妈妈总会说:“洗脸刷牙去,该休息了”;和同学发几条微信,爸爸过来说:“这对眼睛不好,别发了,有什么明天去学校不能说”;还有平时充斥在耳边的“洗手去书包整理了吗小点声衣服别乱放作业写了吗你刷牙了吗快睡觉”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有这样一种心理,你不要我做的我偏要做,谁要你那么啰嗦;家长老师的心理就是,说了这么多次还

12、不听,还是要多提醒,不然怎么能放心。于是,争吵就不可避免了。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要孩子刷牙洗脸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他们树立时间观念;不要发微信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注重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表达这些的同时家长也要先于孩子沟通好,毕竟他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与行为。我们谁也不能去教别人,只能帮助他自悟而已。其实,爱不需要那么多的说教与长篇大论。吃饭前发现他没洗手,可以一家人都伸出手来检查一下,那么孩子自然会发现他需要去洗手,试着用简单的词语表达你的要求,要孩子感受到你关心的同时又不产生厌烦心理。这是一个度的把握,我们要说,但我们要注意说的方式,我们还不能多说。育人者,请放开的手,敞开你的心,用更简单更轻松的方式去爱孩子。爱不是教条,不是束缚,而是有规则的独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