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依恋障碍与家庭教养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09566539 上传时间:2023-08-0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依恋障碍与家庭教养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儿童依恋障碍与家庭教养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儿童依恋障碍与家庭教养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儿童依恋障碍与家庭教养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儿童依恋障碍与家庭教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依恋障碍与家庭教养(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儿童依恋障碍与家庭教养作者:蒋宜宏来源:家教世界现代幼教2020年第1期蒋宜宏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摘要】依恋是个体对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指某一特定的个体或群体,而形成的一种牢 固的情感联结。良好的依恋发展会使依恋者感到被爱、安全、自信,反之则会体验到失望和抑 郁,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并且会影响到个体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依恋障碍指个体难以 形成爱、持久和亲密关系的一种症状。通过分析依恋障碍的表现及原因,发现家庭教养方式与 依恋的建立有着密切关系,从而提出相关改善措施:为孩子建立良好安全环境,肯定、认同、 理解孩子以及积极的养育态度。【关键词】儿童 依恋障碍 家庭教养发展心理学家哈洛曾做过

2、经典的恒河猴实验,他分别用绒布和铁丝各做了一只假的猴子, 用来代替真正的母猴来喂养婴猴。结果发现,婴猴与绒布猴在 起的时间很多,且行为中明显 表达出愉快和喜爱,甚至超过了对食物的喜爱。尽管所有的猴子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都显示了 不正常的社会行为,但被铁丝猴抚养的婴儿猴子不正常行为表现却更为突出。在生活中,人们 也发现,从小缺失关爱和照顾的儿童较易表现出不寻常的社会和情感行为。为更好地解释这现 象,心理学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提出了依恋理论。现在许多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文 献在引用此理论时,也将其译为依附理论。依恋是个体对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指某一特定的个体或群体,而形成的一种牢固的情感 联结

3、。其特征表现为:个体与依恋对象分离会产生痛苦;对依恋对象会产生趋近行为;向依恋 对象寻求支持与帮助,将其作为 个避风港;将依恋对象作为一个安全基地,并以此为基础发 展其他的社会行为等。 良好的依恋发展会使依恋者感到被爱、安全、自信,反之则会体验到 失望和抑郁,形成不安全的依恋,并且会影响到个体与他人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一、儿童依恋与依恋障碍依恋在婴儿期就开始形成,是最初始的阶段。婴儿在出生六个月左右时,就能逐渐分辨出 母亲,但还未产生强烈的依恋感,如果中途换了“新妈妈”,婴儿也能很快地适应。但相关研 究表明,在这个阶段替换母亲,依旧会对孩子的依恋形成以及未来人际关系与社会化能力有所 损害。六个

4、月之后,孩子开始清楚的分辨出母亲,也就是成人经常所说的孩子的认生阶段,也 就意味着依恋开始正式形成。儿童出生后的六个月到十八个月左右是依恋形成的最重要的时期, 称之为儿童依恋的“关键期”。如果错失在关键期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那么母亲再想 和孩子建立起依恋关系就很难做到了。依恋障碍被描述为开始于五岁以前的,对大多数社会条件不适合的行为,并明确规定儿童 的反应或为极度抑制,或有矛盾情感,或出现社交泛化或选择性依恋不良。【2】分为童年反应 性依恋障碍和童年脱抑制性依恋障碍。童年脱抑制性依恋障碍通常发生在没有固定监护人的孩 子中,广泛的非选择性依恋行为、寻求注意的行为、不加区别的友好行为或与同伴

5、的社交不良; 而童年反应性依恋障碍通常发生在婴幼儿和童年早期,表现为与严重的儿童教养不良有关的儿 童社交关系模式的长期异常,伴有情绪紊乱,有安慰无效的恐惧、难过,并且保持高度的警觉, 与同伴交往困难。【3】二、依恋障碍的产生与表现许多家庭对于依恋也许并不陌生,但对于依恋障碍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对于依恋 障碍的产生和表现及其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并不了解。当今社会,依恋问题不仅仅表现在儿童身 上,以至成人也会出现依恋问题。依恋问题最容易直接影响到儿童的教养,对儿童养育问题感 到头疼的父母越来越多,虐待儿童及放弃育儿的现象逐渐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反观,父母的 育儿难,也是儿童的成长难。相关研究表明

6、,许多有行为问题儿童,其中有 部分就存在不稳 定的依恋发展,与依恋障碍密切相关。(一)依恋障碍的表现1.抗压能力低有依恋障碍的人,很容易因为轻微的压力而引发负面反应,哪怕是来自生活中的普通人都 会面临的压力。其会将压力视为对自己的攻击,并立刻采取反击行为。反击有对外和对内,对 外指对他人使用暴力或发脾气,对内指自己伤害自己,都是具有伤害性的问题行为。且会产生 一系列的并发症,容易陷入消极情绪的漩涡,易自责、诅丧、失去希望,总怀揣着最糟糕的想 法而焦虑不安,更甚者产生抑郁情绪。研究表明越是习惯将情绪隐忍的人,越容易产生此反应 总而言之,也可将其视为安全感的极度缺乏而导致的情绪敏感。2人际交往难狭

7、义的依恋障碍指的是无法完整形成“在有所选择之下,对特定依恋对象的依恋”。依恋 障碍会导致个体对谁都无法建立依恋,或者对谁都能建立依恋、亲密无间,也是问题所在,没 有特定的依恋对象依旧等同于与无法依恋任何人,因为依恋具有特定对象。在人际关系的建立 中,依恋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举个简单的例子,在一段恋爱关系中,情侣间的依恋对象 应是特定的、唯一的,假若其中一人存在依恋障碍,对谁都采取同样亲密的态度,往往容易造 成矛盾和误会,难以建立起情侣双方的信任感。人与人之间距离的调节基础,建立在每个人的 依恋形式上。拥有不安全依恋形式的人很难与他人保持适当距离,故而也就很难在交往中维持 对等关系。3情绪控

8、制弱相对于安全型依恋形式的人,不安全依恋形式的人更难以控制自己的一些爆发性的情绪。 比如,愤怒。拥有安全型依恋形式的人生气时,通常伴随着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发脾气并不是 为了全盘否定对方,而是聚焦于如何解决问题。这种时候的愤怒,不具个人的敌意和带有怨恨 的攻击性,不但不会破坏人际关系,甚至能够强化人际关系,以便促进问题解决。相比之下, 不安全型依恋障碍者的愤怒,往往是为了给对方心理或生理上造成一定的痛苦,这种愤怒只会 破坏自己与对方的关系。这种只具有破坏效果的愤怒被称之为“不具有功能性的愤怒”;在不 安全型依恋形式中,尤其是焦虑型的人,特别容易产生不具有功能性的愤怒。相关研究表明, 拥有不安全型

9、依恋的人,在受到越多的失望和质疑时,越容易产生冲动的情绪,而对他人采取 否定和拒绝的行为。(二)依恋障碍产生的原因1养育环境目前的相关研究都将依恋模式分为以下四种:安全型、矛盾型、逃避型以及紊乱型。除了 安全型以外的其他三种模式又统称为不安全模式的依恋,造成广义的依恋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是养育环境。在美国爱荷华大学卡斯柏的研究中,以同一位养育者养大的两个孩子为研究对 象,调查两人依恋模式的区别。一个为亲生子,另一个为没有血缘关系的养子。结果,即使实 验对象的平均年龄已经到了中年期,两者依恋同步率依日高于百分之六十。此外,卡斯柏也对 一些亲生父母有酒精成瘾等反社会问题而被其他家庭收养的孩子进行

10、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儿童 被领养后的依恋模式并不会受到亲生父母的影响。因此得出结论,养育环境的影响比遗传因素 更大,甚至会影响人的一 生。2依恋对象母亲通常是儿童的依恋对象,而导致儿童严重的依恋障碍的直接原因便是母亲的缺失。母 亲的缺失意味着依恋对象的缺失,尤其是在儿童五岁前的依恋发展关键期,若在此时期失去依 恋对象,将很容易引发严重的依恋障碍,也就不难理解最初的相关依恋障碍的研究是从战争孤 儿开始。并且在关键期以后也不能疏忽与孩子情感的联系,在孩子两三岁左右,最容易产生母 子分离焦虑现象,如在这一时期强制性将孩子与母亲分离,那么依恋关系将受到破坏,分离焦 虑将会留下强烈的影响。五岁之后,失去依

11、恋对象对孩子的影响将逐步降低,然而当时所产生 的所有负面影响都会以其他方式呈现出来。而如果因为依恋关系受伤的人再次失去依恋对象, 此刻将会造成更为严重的依恋障碍,并且使其长期处于不稳定依恋状态。4】频繁地更换养育 对象会使孩子失去安全感,以至难以信任他人和学会付出,更不用说爱。3依恋形式不是所有存在依恋障碍的孩子都会在 个不良养育环境、不稳定的依恋对象的条件中成长 这仅是其中的两个明显原因。造成孩子不安全型依恋的原因还有其父母的影响,父母的依恋形 式很容易传递给孩子。依恋形式影响着各种人际关系,尤其当人们成为父母之后,自身的依恋 形式更容易直接影响亲子关系。【5】父母本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父母

12、的一言一行深刻地影响 着孩子的言行发展,若是父母存在不安全型的依恋形式,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情绪紧张、情绪 冲动以及人际交往困难,那么孩子也极易出现不安全型的依恋形式。其中,母亲的依恋形式与 孩子的依恋形式关系最为密切。此外,当父亲与母亲属于不同依恋形式时,与安全型依恋形式 那 方的关系,能弥补与不安全型依恋形式那一方之间的依恋形式。【6】并且在孩子的成长途 中,随着自身人际关系的发展也能逐渐修正和调整依恋形式。三、对家庭养育的启示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在情绪障碍儿童家庭中,儿童的依恋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父母多为不 安全依恋,且存在不良的养育方式和家庭环境,家庭环境、父母养育方式、情绪障碍儿童的依 恋

13、三者密切相关。【7】由此可见,我国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均可直接影响情绪障碍儿童的 依恋,且父母的养育方式可通过家庭环境间接影响情绪障碍儿童的依恋。(一)为孩子建立良好安全感当出现依恋障碍时,孩子自身是不知道的。因为造成孩子产生依恋障碍的根源还是成人而 非孩子自身。即使孩子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孩子也没办法自我解决。此时父母的协助非常有必 要但却不 定有效,此刻需要一个第三者推波助澜,提醒父母不要偏离解决问题的方向。第三 者的介入不可或缺但有时必须暂时,其并非是其他安全教育者或者养育者,它应是孩子内心的 一种安全感。其应起到的作用是成为孩子的安全堡垒,而不是代替父母接受所有的照顾及养育 工作。当孩

14、子遇到困难和麻烦时,能够回到这个安全壁垒得到安慰和庇护,孩子能够在此感到 安心。当孩子情绪不稳定时,会频繁地依赖安全堡垒,寻求帮助。当情绪恢复之后,孩子会慢 慢学会面对和处理问题,所以必须为孩子建立起安全堡垒。为孩子建立良好安全堡垒,第一,父母与孩子在一起时,要给予其十足的安全感,让他知 道与父母在一起时,父母会竭尽全力保护他不受到外来的伤害;第二,需要蹲下来与孩子交流, 了解孩子的需求、心情,对于孩子不会表达出来的想法发挥同理心;第三,及时回应孩子,当 孩子提出一些合理的要求时,父母要能够给予回应,即使不能够马上回应,也应做出允诺并说 到做到,给孩子种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能够寻求帮助并且获得帮助

15、、有人可以起商量解决问题的 安全感。(二)肯定、认同、理解孩子肯定、认同和理解孩子,不仅仅有助于孩子依恋感的建立,对于其他人格的形成亦有积极 影响。川端康成就是一个具有依恋障碍的人,由于性格不同于其他人,川端康成 直苦于无法 融于当时其就读 高的环境,在自伤自怜、自我厌恶的夹缝中,一边讨厌着自己,一边对他人 无法敞开心扉的交往。当时的他失去了依恋对象,找不到足以成为安全堡垒的容身之处,因而 陷入了孤独感和疏离感的痛苦之中。在一个偶然的日子里,他认识了个舞女,舞女的“他是个 好人”五个字将其从之蓟的万丈深渊拉回了现实生活中,他感觉自己得到了认同和肯定,自己 的价值能够被他人发现,从而找到自己的生

16、活方式,修正了其逃避型的依恋方式。父母身为孩子的监护者,与孩子朝夕相处的时间应当是较长的。在孩子的成长途中,少不 了父母对于孩子成长的每一步的肯定。当然,在成长过程中免不了会出现些许问题、麻烦或者 困难,父母首先要肯定孩子,倾听孩子的想法并理解、认同孩子,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价值, 相信自己的能力,这样孩子才会去相信他人,去认同和理解他人,从而发展出良好的依恋形式, 因为具有依恋障碍的人往往认为自己无法被他人接受和理解。(三)积极的养育态度之前提及的父母的依恋形式会影响孩子的依恋形式,所以父母自身的调节也是至关重要。 父母也是儿童成长而来的大人,也有着还是孩子的时候。或许父母在自身小的时候种种挫折和 遭遇给自己带来了依恋障碍,自身的安全堡垒都没有得到建立,更不用提及帮助孩子。此时, 父母要做的就是以积极肯定来战胜负面消极的情绪,以克服依恋障碍,为人生带来正面价值。 要明白无论多么糟糕的事,都有其积极意义,并且在做任何事的时候要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