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设备产业配套落后、部分核心部件国产化程度低分析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09564002 上传时间:2023-11-20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3.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动化设备产业配套落后、部分核心部件国产化程度低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自动化设备产业配套落后、部分核心部件国产化程度低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自动化设备产业配套落后、部分核心部件国产化程度低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自动化设备产业配套落后、部分核心部件国产化程度低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自动化设备产业配套落后、部分核心部件国产化程度低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动化设备产业配套落后、部分核心部件国产化程度低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动化设备产业配套落后、部分核心部件国产化程度低分析(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动化设备产业配套落后、部分核心部件国产化程度低分析一、 自动化设备产业配套落后、部分核心部件国产化程度低自动化设备制造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综合性较强,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不仅需要厂商自身具备较强的研发及制造能力,也需要相关基础配套行业提供有力支撑。虽然我国的基础材料及精密零部件等产业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由于国内相关产业发展时间短、高端人才有限、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以及部分高端精密零配件的配套能力薄弱,导致相关产业对进口依赖较大。如果国内厂商不能在核心部件的技术水平上取得突破,高昂的采购成本可能会制约自动化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二、 机械制造工业发展现状机械制造工业现状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

2、国的机械制造行业发展很快,制造水平有了明显提升,并且也由最初的单纯关注产品质量转变为在重视质量的基础上关注产品技术创新。尽管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取得了显著成绩,可是拥有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却十分有限。通过深入分析我国机械行业发展现状发现,我国的机械制造行业整体水平仍然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长三角地区在我国各个方面的资源优势都非常显著,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均衡,动态联系紧密,对外联系与金融发展水平居于全国之首,同时政策面上对于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信号也相当明确。珠三角9市占据了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数量近9成,达到449家。其中,广州和深圳两个城市拥有全省数量最多的广东制造业500强企业,同

3、时也是广东制造业百强企业主要集聚地。环渤海地区作为中国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制造业基地,目前环渤海地区智能制造产业以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为核心区域。工业设备具有工况要求高、作业环境恶劣和作业环境差异大的特点,对主要部件工业电源的生产和设计要求较高。工业设备厂商的普遍做法是将电源的设计和生产外包,由专业的电源供应商供应,此举一方面可以满足型号的多样化,另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近年来我国工业企业产业升级、新兴行业需求增长以及国家政策扶持等因素对我国工业电源市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根据中国电源协会研究报告显示,2009年以来我国工业电源市场规模保持稳定增长,预计到2016年市场产值将达到1,0563

4、0亿元,复合增长率为1113%。电源作为转化及稳定电能的供应装置,是各类工业用电子设备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件。目前公司已成功地为医疗、通信、大功率LED显示、新能源汽车等多个行业提供电源及解决方案。三、 工业节能产业链梳工业节能设备主要包括工业动设备以及余热利用设备。其中工业动设备的节能以节能电机和压缩机为主,余热利用设备主要包括余热锅炉以及热泵等。工业节能下游应用领域较为广泛,主要包括能耗较大的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制造业等行业。十二五以来我国加大工业绿色发展,成果显著。2000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05-2021年中国累计消耗能源约683亿吨标煤,2021年能源消费524亿吨

5、标准煤,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一,煤炭消费占全球的一半以上。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及国家节能减排的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工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十五期间能源消耗增长125%,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15年间能源消耗年均增速显著放缓,分别为67%、38%和28%。十四五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目标的关键期和窗口期,也是工业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关键五年。2021年7月1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提出节能目标:到2025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降低135%。十二五、十三五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28%、16%,2021年下降56%。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全国万元工业增加值

6、能耗为106吨标准煤,与2010年的159吨标准煤相比下降了三分之一。预计2022-2026年国内工业领域年节能量将超过2000万吨标准煤以上,较20192021年平均16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量增长25%。十四五时期,制造业用能需求将刚性增长,制造业能耗控制压力仍然较大。2020年制造业占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的556%,电力、采掘业分别占我国能源消耗的107%、53%。生活能源消费和交通运输业耗能分别占比129%和83%,其余12%的能源被建筑业、农业、餐饮住宿等行业所消耗。具体的子行业来说,钢铁、化工、建材、石化、电力、有色、煤炭、纺织等八大重点耗能行业的年耗电量占据了工业行业耗电量的80%以上

7、。从能源消耗的种类上来看,我国工业耗能主要包括三大类:煤炭、石油以及电力。以2021年的数据为例,其中工业煤炭消费量占我国煤炭消费总量超过80%,工业耗电占我国用电总量超过70%,工业石油消耗量也达到了我国石油总消耗的三分之一以上。近年来,在国家工业节能的战略方针下,工业用电占比由2003年的73%下降到2020的67%,但工业煤炭消耗量仍然居高不下。电力供需紧张或将成为常态,工业企业迫在眉睫的是实现自身的能耗优化和整体的转型升级。随着电力供需紧张,燃料成本居高不下,高频率的月度交易电价近期也创出新高,但是受限于20%的涨跌幅限制,难以更加有效调动发电厂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广东暂时取消现货交

8、易天花板,希望通过价格波动区间更大的现货交易激发火电厂还可以调度的电量。2022夏季用电高峰受高温及干旱影响电力硬缺口彰显,未来源/网/荷/储投资力度预计会进一步加大以夯实新型电力系统的安全与稳定。根据中电联预测,今年除川渝外,贵州/湖南/江西/安徽等地用电紧张,明后年河南/湖北也有较大压力。随全球极端天气情况频发和冬季到来,供热需求有望继续提升,能源紧张可能继续发酵。根据2022年6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工业能效提升行动计划,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大力提升重点行业领域能效:推进重点行业节能提效改造升级;重点领域能

9、效提升绿色升级,主要指绿色数据中心建设;推进跨产业跨领域耦合提效协同升级;2)持续提升用能设备系统能效:围绕电机、变压器、锅炉等通用用能设备,持续开展能效提升专项行动,加大高效用能设备应用力度,开展存量用能设备节能改造。3)统筹提升企业园区综合能效:推动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加强全链条、全维度、全过程用能管理,协同推进大中小企业节能提效,系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综合能效水平;4)有序推进工业用能低碳转型:加强用能供需双向互动,统筹用好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不同能源品种,积极构建电、热、冷、气等多能高效互补的工业用能结构。5)积极推动数字能效提档升级: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工业能效提升的赋能作用,加速生产方

10、式数字化、绿色化转型;6)持续夯实节能提效产业基础:着力提升节能技术装备产品供给水平,大力发展节能服务。四、 自动化设备制造业发展概况近半个世纪以来,在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自动化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的共同作用下,自动化设备制造业发展迅速,推动着其他行业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其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作为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提供技术设备的战略性产业,自动化设备制造业具有关联度高、成长性好、带动性大等特点。随着人工成本的增加、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制造业产业升级需求将带动自动化设备市场的快速增长。随着科技的快速进步,许多国家对自动化设备制造业的重要性有了进一

11、步认识,并陆续提出制造业的发展战略,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的工业40计划和日本的制造业白皮书等。我国也将智能制造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如中国制造2025将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作为战略任务和重点之一,提出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虽然西门子(SiemensLtd)、ABB(AseaBrownBoveriLtd)等国际知名自动化厂商凭借先进的技术水平、丰

12、富的项目经验以及雄厚的资本实力,在我国自动化设备市场占据了较高的份额,但随着经验的积累和产业政策的支持,我国自动化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深度和广度逐步提升,以自动化成套生产线、智能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新型传感器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智能装备实现突破。目前,我国国内企业已经能生产大部分中低端自动化设备,基本满足电子、汽车、工程机械、物流仓储等领域对中低端自动化设备的需求。同时,国内还涌现了少数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型自动化设备制造企业,它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动化设备制造能力,能够独立研发自动化设备高端产品,产品性能和技术水平与国外同类产品相近,部分产品的核心技术已

13、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凭借廉价劳动力优势逐渐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劳动力规模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2010年以来,我国15-64岁劳动力人口增长趋缓,从2011年开始,我国15-64岁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出现持续下降。我国劳动力数量及比重的下降可能成为长期趋势,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将导致劳动力成本上升。与人工相比,自动化生产线可以帮助企业节省人力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改进生产工艺及提高产品良率,进而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因此,加速培育和发展自动化设备制造业,既是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14、的内在要求。五、 中国自动化设备制造业市场规模经济的全球化加剧了市场竞争,制造业的智能化、柔性化、无人化成为发展趋势,工业自动化装备行业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中国,工业自动化装备行业是推动制造业从低端向中高端升级转型的关键,虽然中国工业自动化装备产业在关键的核心技术方面与外资品牌有显著差距,但是近年来国家陆续推出了鼓励先进制造业的政策,为工业自动化装备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中国工业自动化装备行业发展取得明显进步,进程加速。数据显示,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的市场规模从2016年1421亿元增长至2019年186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948%,预计2021年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市场规模达1

15、900亿元。六、 下游行业市场规模目前,自动化设备主要应用于移动终端、新能源、汽车、硬盘、医疗健康和物流等领域,其中以移动终端行业最为突出。(一)移动终端行业移动终端是指可以在移动中使用的计算机设备。广义的移动终端包括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POS机、车载电脑等。近年来,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领域的扩大,移动智能终端出现了很多新的产品形态。其中,以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车载智能终端产品为代表的新兴移动智能终端被广泛看好,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移动终端产品个性化程度高,零部件种类多。以手机为例,其组成部件包括屏幕、主板、电池、外壳、摄像头、结构件等。移动终端产业链体系庞大,产品生产

16、流程大致包括研发设计、零部件制造和组装、整机组装测试等环节,其中产品设计一般由品牌商自主完成,零部件由专业厂商制造,整机组装测试由代工厂商完成。移动终端产业具有市场规模庞大、更新速度快、定制化要求高等特点。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移动终端产业链,经过多年的发展,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等产业集群,产业区域优势明显。(二)手机行业近年来智能手机逐渐普及,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电子产品保持快速增长,进而推动全球移动终端市场的快速发展。根据数据统计,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突破10亿部,2017年则达到1472亿部。尽管近年来增长率逐渐减小,但出货量一直保持增长,且2011年至2015年各年增长率均大于10%。总体上看,智能手机行业增速放缓,将逐步进入存量竞争时代。我国作为移动终端制造大国,是全球移动终端制造业布局的关键区域,众多电子制造商在我国建立了制造基地。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智能终端产品大的生产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